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88)
2023(10193)
2022(8408)
2021(7595)
2020(6180)
2019(13564)
2018(13379)
2017(24469)
2016(12831)
2015(14227)
2014(13885)
2013(13604)
2012(12678)
2011(11548)
2010(12155)
2009(11717)
2008(11199)
2007(10420)
2006(9743)
2005(8676)
作者
(35977)
(29911)
(29834)
(28335)
(19166)
(14125)
(13370)
(11318)
(11234)
(10809)
(10335)
(9997)
(9681)
(9425)
(9242)
(9162)
(8775)
(8649)
(8634)
(8269)
(7633)
(7161)
(7141)
(7049)
(6776)
(6684)
(6590)
(6539)
(6023)
(5777)
学科
(72045)
经济(71992)
管理(41712)
(35053)
(29529)
企业(29529)
地方(21487)
中国(19141)
方法(18345)
(16347)
业经(15464)
数学(15256)
数学方法(15033)
地方经济(13650)
技术(13474)
(12677)
(12353)
(12341)
农业(10823)
(10393)
银行(10387)
(10278)
金融(10277)
环境(10203)
(10022)
技术管理(9558)
理论(9307)
(9191)
贸易(9180)
(8884)
机构
学院(183725)
大学(179400)
(84086)
经济(82323)
管理(66549)
研究(65498)
理学(54933)
理学院(54324)
管理学(53396)
管理学院(53034)
中国(51385)
(38781)
(37284)
科学(36150)
(32258)
(30788)
中心(30247)
财经(29125)
研究所(28295)
(27675)
经济学(26678)
(26021)
(25171)
师范(25011)
北京(24064)
(23811)
(23652)
经济学院(23453)
业大(21185)
(21110)
基金
项目(110890)
研究(87752)
科学(87617)
基金(77341)
(65335)
国家(64743)
社会(57305)
科学基金(55910)
社会科(54182)
社会科学(54169)
(45901)
教育(39831)
基金项目(39751)
(36504)
编号(36126)
自然(31898)
自然科(31130)
自然科学(31122)
资助(30605)
自然科学基金(30504)
成果(30438)
课题(26734)
(26556)
(25606)
重点(25270)
创新(24148)
国家社会(23442)
(23353)
(22695)
发展(22480)
期刊
(111382)
经济(111382)
研究(64258)
中国(43082)
(30205)
管理(29334)
教育(24557)
(23916)
科学(21515)
学报(21257)
(20938)
金融(20938)
技术(19181)
经济研究(18458)
业经(17829)
大学(16817)
农业(15804)
学学(15391)
财经(15350)
问题(13640)
(13507)
技术经济(11120)
(10366)
图书(10004)
(9357)
论坛(9357)
世界(9044)
商业(9020)
国际(8954)
统计(8863)
共检索到308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毅  
设立兰州新区,是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兰州新区建设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区框架基本形成。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在发展动力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理性认识兰州新区面临发展基础薄弱、动力蓄积不足,招商引资困难、发展方式落后,管理体制不顺、运营效能不高等现实制约,关乎新区建设能否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经济新常态的情形下,兰州新区要蓄积发展势能,就必须将新区建设规划、功能配置、资源聚集、体制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着眼于产城融合发展,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文正  何亦名  李宏  
经济新常态是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要适应和遵循这个基本逻辑。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基本面决定发展环境并加剧财务方面的压力;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更关乎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消费促进效应亟待充分发挥。基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现状,现阶段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应当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解决定位与碎片化等问题;二是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公平问题;三是通过加强基金管理解决安全性与持续性问题;四是通过稳步提升保障水平来解决扩大内需与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福江  高志刚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菡  向凯  杨涵  
随着经济新常态化,中国金融会突破大中型公司、高阶层群体对金融服务的垄断,不再只关注金融规模的扩展,转而更关注个人金融、小微金融,为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服务。这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部分,也是新常态下国内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意义中普惠金融和现代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内涵特点,探究优先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找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问题所在,如差异化发展太过明显、偏远地区资金收入较少的群体和微小型公司普惠金融服务等级较低等,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打破以往传统金融思想的禁锢,并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立韦  周春燕  
高新区是高科技产业的前沿阵地,科技创新则是推动高新区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兰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然后选取2012—2016年的相关数据,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与面板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与其他145家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兰州高新区由于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为薄弱,致使创新综合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从加强创新主体联系、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加强政府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就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李文龙  
为使兰州新区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本文利用SWOT方法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的静态和动态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的视角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采用2004—2009年兰州工业数据,对其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根据计算结果对兰州各个产业的集聚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的选择和承接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君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是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战略的一个标志性成就。兰州新区要抢抓政策转化的有利机遇,着力打造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和"21世纪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兰州新区创办"新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构筑面向中亚、西亚、中东以及欧洲的开放平台与渠道;强力推动老企业"出城入园"步伐,加速兰白相关老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配套集聚;按照"园区、社区、生态区"三区布局,打造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坚持生态绿色新区发展思路,通过国家森林公路、湿地公园、城市公园与绿化带建设美化新区;积极探索保税加工与保税物流为主的"综合保税园区"建设,形成兰州新区深度开放的崭新形象;尝试申请将新区打造成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试验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锦敏  屈鹏举  董晓峰  
近年来,都市圈理论的引入和创新发展,对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强调了都市圈发展模式的特点,接着分析了兰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兰州都市圈建设目标、原则与时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生喜  甘佩娟  霍海勇  
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丁  
都市经济史是区域经济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都市经济史的研究方兴未艾,由青年学者杨重琦主编、魏明孔副主编的长达四十万言的《兰州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就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收获。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系统性。兰州地处当代中国的地理中心,是先民们生息、劳作、繁衍的重要地区,是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闻名遐迩的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今日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著作贯通5000年,上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殷颂葵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SBM超效率模型测度了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经济效率,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县域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具有梯次性特征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和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的"倒U型"趋势愈加明显;县域经济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效率有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秀玲  
本文在研究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的目标,并结合都市圈内城镇紧密分工协作,都市圈内基础设施统一布局,都市圈内建设统一市场,都市圈内建设主体功能区等优化思路,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都市圈内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发展次级中心城市,有效弥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不足;加强各地重点开发区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加快城市等级体系合理化调整步伐,促进都市圈和谐发展等兰州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飞  
运用ArcGIS方法对兰州—西宁经济区3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年来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比较缓慢,强经济增长中心表现为兰州、西宁和白银三足鼎立的格局,经济区空间结构表现为两主一副态势。根据区域经济水平的综合测度,将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经济发达区域呈散状斑块分布,欠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呈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这说明,一方面经济区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且经济塌陷区域覆盖面较大;另一方面,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夯实两大核心城市的实力,加速经济区内欠发达和不发达区域的隆起,是兰州—西宁经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敬宇  聂华林  
我国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与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基于西北河湟谷地城市密集区完整的经济地理区域,提出了建立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的构想,并从区域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从而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