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7)
- 2023(15143)
- 2022(12906)
- 2021(11885)
- 2020(9984)
- 2019(22861)
- 2018(22540)
- 2017(41870)
- 2016(22761)
- 2015(25832)
- 2014(25783)
- 2013(25404)
- 2012(23789)
- 2011(21694)
- 2010(22036)
- 2009(20748)
- 2008(20680)
- 2007(18800)
- 2006(16548)
- 2005(15163)
- 学科
- 济(111359)
- 经济(111269)
- 管理(68366)
- 业(62444)
- 企(51664)
- 企业(51664)
- 方法(43186)
- 数学(37825)
- 数学方法(37490)
- 中国(29833)
- 农(26711)
- 财(26021)
- 地方(23248)
- 业经(21787)
- 学(20892)
- 贸(20759)
- 贸易(20743)
- 制(20342)
- 易(20147)
- 银(17287)
- 银行(17258)
- 技术(17120)
- 农业(16928)
- 行(16529)
- 融(16368)
- 金融(16366)
- 务(16029)
- 财务(15993)
- 财务管理(15947)
- 环境(15359)
- 机构
- 学院(330795)
- 大学(329741)
- 济(149026)
- 经济(146075)
- 管理(121955)
- 研究(116311)
- 理学(103558)
- 理学院(102378)
- 管理学(100697)
- 管理学院(100063)
- 中国(91232)
- 京(69931)
- 财(67845)
- 科学(67330)
- 所(59092)
- 财经(53404)
- 中心(53128)
- 研究所(53006)
- 农(51524)
- 江(50902)
- 经(48362)
- 经济学(47800)
- 北京(44837)
- 业大(44545)
- 经济学院(42904)
- 范(42651)
- 师范(42265)
- 院(41268)
- 农业(40359)
- 州(40341)
- 基金
- 项目(208057)
- 科学(163854)
- 研究(155198)
- 基金(150858)
- 家(130553)
- 国家(129497)
- 科学基金(110507)
- 社会(100359)
- 社会科(95157)
- 社会科学(95134)
- 省(80424)
- 基金项目(78482)
- 教育(71472)
- 自然(68232)
- 划(67127)
- 自然科(66690)
- 自然科学(66670)
- 自然科学基金(65486)
- 编号(62837)
- 资助(62357)
- 成果(51693)
- 重点(47294)
- 部(46973)
- 发(46138)
- 创(44952)
- 课题(43910)
- 创新(42345)
- 国家社会(42297)
- 教育部(40702)
- 性(39866)
- 期刊
- 济(171579)
- 经济(171579)
- 研究(104021)
- 中国(68476)
- 财(54673)
- 学报(47359)
- 农(46915)
- 管理(46708)
- 科学(44639)
- 大学(35959)
- 教育(35598)
- 学学(33664)
- 融(32879)
- 金融(32879)
- 农业(31620)
- 技术(30190)
- 经济研究(29264)
- 财经(27563)
- 业经(25887)
- 经(23944)
- 问题(22104)
- 贸(19945)
- 技术经济(18551)
- 业(18161)
- 国际(17355)
- 世界(17299)
- 统计(16753)
- 理论(16425)
- 商业(15409)
- 图书(15152)
共检索到514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龙少波 钟兴菊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的价格变动有了新的特征,价格调控的模式也发生了重要改变。价格调控的目标从"点调控"转变到"区间调控",价格调控的方式从"全面调控"转移到"结构性调控",价格调控的着眼点从"需求方调控"过渡到了"供给方调控",物价调控的手段也从"直接"手段转换到了"间接"手段。这些变化是由我国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等宏观背景所决定的。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价格调控需要兼顾长期和短期目标,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创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手段,并设定具有一定弹性的价格目标区间。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价格波动 宏观调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宇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宏观调控政策也随之转变,货币政策由大规模刺激转为微刺激和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更加灵活;财政政策的主基调转变为减轻企业税负,增加民生支出,完善社保体系;产业政策以淘汰落后产能、重组过剩产业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继续扩大开放,进行"一带一路"建设,发起设立国际金融机构,推动自贸区建设,从产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产业输出与产品输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国际经济合作,带动各国经济共同繁荣。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表现出新特点: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政策将是连续和稳健的,不再大起大落;经...
关键词:
新常态 增长动力 经济风险 宏观调控政策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伟 苏剑
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滞胀"隐患出现、就业压力减小、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在"新常态"下,我国应该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和需求双扩张的政策组合,在需求管理方面,实行货币稳健或小量紧缩、财政扩张的政策组合。就目前而言,我们不建议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性政策,而是建议采取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既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又尽可能促进结构...
关键词:
新常态 宏观调控 供给管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克莎 汪红驹
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重大转变,必然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将2012年确定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开端,预计新常态的持续时间至少要达到10年以上,其中前5年将是比较艰难的转换期和适应期。这种艰难性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能否平稳换挡和如何防止经济失速上,因为经济发展阶段转变与周期性影响交错在一起,可能使市场出现过度反应和较大扭曲,也使宏观调控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把经济发展新常态引起的条件变化与对未来经济运行的预测分析结合起来看,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特点将表现为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即转为主要稳定经济增速、主要防控通货紧缩、主要防范资产泡沫破裂、主要促进转型升级、主要激发市场活力。
关键词:
新常态 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斌 吴振宇
从后发国家追赶进程的长周期视角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实质是追赶进程进入新阶段。客观、准确地认识"新常态",需把握好增量和总量变化的关系、潜在增速和实际增速的关系、历史规律和现实创新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已落入中高速的范围,结构也正发生积极变化,但经济运行仍处于向新阶段转换的时期。确保向"新常态"顺利过渡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任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此情境下,宏观调控的整体思路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调整:增长目标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增长动力;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
新常态 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 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达禹 刘金全 赵婷婷
美国次贷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迎来新一轮周期,但其特征较以往大为不同,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缓慢,经济收缩期延长,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紧缩过程。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速也于2012年后再次跌破8%,标志着经济增速进入换档期。基于此,本文采用TVP-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世界经济景气变动对我国实际产出增速的影响,并分析了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对熨平经济波动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经济景气变动的影响仅具有短期效应,它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与我国经济转型的相关性较弱,而就政策调控有效性的角度而言,采用广义货币熨平经济波动将会面临远期福利成本约束,而积极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晓晶
本文概括了宏观调控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突出供给思维,应对潜在增速下滑;(2)明确"上限"、"下限"和"底线",完善区间调控;(3)理解经济异质性与增长非均衡,重视结构性调控;(4)"牵手"战略规划与财政货币政策,拓宽宏观调控视野;(5)确立调控新指挥棒,重启地方竞争;(6)考量利益博弈,把握宏观调控政治经济学;(7)关注大国溢出效应,践行负责任宏观政策;(8)尊重"市场决定论",宏观调控不能包打天下;(9)推进"机制化"建设,构筑宏观调控基本遵循。必须指出,宏观调控新常态不是被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而是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抓手;要明确当前宏观调控中,有些是会随着迈向新常态而被修正或淘汰的,有些是与...
关键词:
理论危机 宏观调控 引领新常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延 邱牧远
本文在回顾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演变的基础上,预期新常态下宏观调控政策的五个特点:(1)一向重视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财政政策。(2)仍然偏好运用外部时滞短、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财政政策。(3)从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看——增支和减收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刺激了总需求,间接后果是兼顾了对政府规模的控制。(4)预期未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如果稳增长是第一位的,会选择松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之以松货币(积极的货币政策);如果调结构是第一位的,会选择松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之以紧货币(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定向宽松,定向降准)。(5)借鉴供给学派,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百珍 王德高
本文以习近平同志关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讲话为主线,系统论述了新常态的概念、内容、标志及新常态经济的本质与特点。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去适应新常态,特别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当下,GDP增长下行压力增强,宏观政策需做出调整。引领新常态要求对宏观调控政策作相应实时的调整;注重宏观经济调控指导思想、手段、方式的实践与创新;把握宏观经济调控的新特点、新变化、新思路,适应宏观调控的转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楚尔鸣 石华军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而这种调控又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长期以来,理论和实践主要关注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缺乏对调控自身合理性,即货币政策定力的研究。通过梳理货币金融理论和总结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定力是货币政策工具变量调整的相对稳定性,货币政策定力的强弱可以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偏好、政策工具变量的变动频率、调整幅度以及相对力度与时滞四个方面来度量,并分析了货币政策定力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货币政策 相对稳定性 中央银行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妍 吴星雨 严静
中国近期房价持续高涨,宏观调控措施频出,但人们依然预期房价看涨。结合成都市房地产现状剖析房价高涨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及住房制度改革所产生的大量住房需求与缺乏弹性的土地和住房供给之间的失衡。分析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其作用在部分城市已经显露:供求双向调节的金融和税收措施,能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二套房贷、限购、差别化利率等措施通过区分住房需求,抑制了过快增长的投资性需求;完善土地出让和保障性住房制度,增加了土地和房产的有效供给。但是,要将房价稳定在合理水平,还需建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宏观调控 中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宏涛 王一鸣
宏观审慎管理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是当前稳定宏观经济的现实课题。本文在DSGE模型框架下比较基本泰勒规则、拓展泰勒规则、在双支柱框架下宏观审慎货币规则等不同形式的政策调控效果及其传导机制,以此考察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拓展泰勒规则和宏观审慎货币规则在金融冲击下对稳定产出和通胀、防止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平抑"金融加速器"效应比基本泰勒规则更优。对金融加速器做出反应有利助于克服因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造成的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减少信贷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一成不变的泰勒规则使得货币政策操作误差上升,使得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因此,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是必要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峦
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三点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谭学秋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谭学秋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一再有人告诫,切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计划经济。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市场经济又是计划经济。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市场经济作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