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19)
2023(4672)
2022(3837)
2021(3427)
2019(6343)
2018(6466)
2017(11932)
2016(6315)
2015(6980)
2014(7110)
2013(6834)
2012(6512)
2011(6283)
2010(6714)
2009(6336)
2008(6003)
2007(5284)
2006(5394)
2005(5112)
2004(4657)
作者
(17268)
(14667)
(14656)
(14299)
(9513)
(6809)
(6650)
(5650)
(5543)
(5348)
(5201)
(4984)
(4977)
(4760)
(4747)
(4541)
(4248)
(4241)
(4087)
(4038)
(3681)
(3531)
(3494)
(3439)
(3417)
(3370)
(3205)
(2995)
(2934)
(2914)
学科
(52199)
经济(52158)
地方(15471)
管理(15348)
地方经济(11807)
方法(11535)
中国(10828)
(10360)
数学(10268)
数学方法(10230)
(9390)
业经(9075)
(8743)
企业(8743)
(8239)
(7633)
(7236)
(6761)
金融(6761)
(6735)
经济学(6388)
体制(6062)
(5909)
银行(5909)
(5821)
(5768)
环境(5480)
产业(4837)
(4828)
农业(4814)
机构
大学(92949)
学院(92753)
(53152)
经济(52277)
研究(39814)
管理(30916)
中国(30133)
理学(25219)
理学院(24904)
管理学(24614)
(24529)
管理学院(24407)
(19904)
科学(19690)
(19443)
经济学(18167)
财经(17784)
研究所(17521)
中心(16254)
(15998)
经济学院(15822)
(15400)
(13926)
北京(13115)
(12872)
财经大学(12839)
师范(12812)
社会(12482)
科学院(11749)
(11628)
基金
项目(50945)
研究(40909)
科学(40278)
基金(36451)
(30583)
国家(30319)
社会(28599)
社会科(27081)
社会科学(27074)
科学基金(25696)
(19278)
教育(18742)
基金项目(18160)
编号(15718)
(15471)
资助(14957)
成果(14115)
自然(13021)
(12937)
(12729)
自然科(12662)
自然科学(12659)
经济(12627)
自然科学基金(12423)
国家社会(12416)
课题(12169)
(11800)
重点(11777)
发展(11522)
(11368)
期刊
(72780)
经济(72780)
研究(39761)
中国(23878)
(18889)
管理(14660)
经济研究(13086)
教育(12736)
(11865)
金融(11865)
(10676)
财经(10661)
科学(10249)
学报(9916)
(9485)
技术(9267)
问题(8865)
业经(8634)
大学(8480)
学学(7892)
农业(6504)
世界(6471)
技术经济(6381)
(6339)
改革(6323)
(6323)
经济问题(5848)
国际(5832)
经济管理(5670)
统计(5609)
共检索到167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余碧成  
我国的经济改革当前正处于十字路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的变革必须有上层建筑的变革相配套,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当然,在我国,这是在共产党自己领导下进行的变革,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 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金融体制的混乱,看来只是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其实,是政治问题。现在,有些地方银行处于破产状态,甚至企业和居民都取不出到期存款。其根源有二,一是银行长期以来给不少亏损的国营企业贷款,形成呆帐;二是某些权力机关,甚至银行本身,以权谋私,任意占用贷款,把肥水流到自己腰包里,而又对投资不负责任,又形成呆帐。 因此,目前采取的提高利率,实行保值储蓄,以增加...
[期刊] 改革  [作者] 茅于轼  
经济改革是在党中央的大力号召下逐步实施的。“改革开放”成为最响亮的口号,而且事实上也成为中国政府和百姓的普遍办事规则,但这里的改革主要是指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字眼虽然偶然出现在文件报刊上,但其出现的频率恐怕不及经济改革的百分之一,而且对大多数人而言,...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慎之  
也要推动政治改革李慎之今天到这里来同大家一起庆祝《改革》杂志十周年纪念,本来是不准备讲话的,因为在我心目中,《改革》杂志十年来一贯提倡、推动经济改革,声誉卓著、功勋卓著,而我虽然50多年前也曾经是正牌的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可是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已经彻头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启先  
2005年,是我们确定的“改革年”,也可以说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换。到现在为止,一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改革的进展似乎并不很理想。这是为什么?对当前实际的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两个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鞍钢  
一、对中国政治改革的不同评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独特的传统、独特的道路,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采取别国的模式,不管是苏联式“计划经济”模式,还是西方式的“民主化”模式,其改革与发展是始终...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一平  
腐败是经济转轨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当前的腐败问题呈现集体腐败的特征。文章主要是运用博弈理论对集体腐败行为进行解释。文章证明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转轨国家,由于缺乏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一般都是上级官员作为其下级官员的监督者,他们非常容易合谋,形成集体腐败。随后文章对中国集体腐败问题做了实证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政治改革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义平  
作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而论述到中国改革中明晰产权关系的必要性。作者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中倾重于产权的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一些原理和观点,从大跨度上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并对中国改革中的明晰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明确产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辉  
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近20年的实践检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60年代中期起,印度开始了漫长的经济改革探索过程,当时还只是为应付困难局势而进行某些局部的调整,而发展到今天则已是向着“自由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的全面的改革。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有一系列的难题有待解决,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印度经济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志刚  
回顾30多年我国改革历史,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已有经济改革的评价问题。增长导向的发展战略带来了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也带来了国民福利的不断改善,这是30年改革中政府权威性得以巩固的基础所在。但随之而来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职业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以及公民社会建设不足和社会管理不足共存、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丁文恩  周亭君  
目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将近30年,越南的改革进程也有了21年。在此期间,两国经济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就两国经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阐述,并分析两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孟庆琳  
在当今世界经济改革与调整的大潮中,新西兰是最成功、最具特色的国家之一。新西兰的经济改革自1984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改革,新西兰已成为典型的价格稳定、能自由进入世界金融市场和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奚兆永  
经济改革需要提倡学术争鸣奚兆永对当前的我国学术界来说,程恩富与张五常商榷的论战性作品,具有开风气的意义。在我看来,程文对张文的辩驳是实事求是的,是雄辩有力的。这里,我想就双方争论的两个核心的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其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争论。张五常先生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南  
攀比,从其字义上说,本身并无褒贬之意,只是由于攀比对象的不同,而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作用和涵义。如我国经济生活中,既有经济效益攀比、上缴税利攀比、企业活力攀比等,也有缺乏效益的速度攀比,留利攀比、奖金福利攀比等。前者应该是经济活动的正常现象,后者则是不正常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正常的攀比覆盖面很广,影响颇深,不仅给经济改革带来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造成宏观失调失控的根本性原因。淡化不正常的攀比心理,是经济改革的迫切需要。造成攀比现象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谢朝华  
1980年代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改革引发了大量关于改革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也为经济改革政策的制定与推行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宏观失衡和对这种失衡的迅速调整能力的缺乏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华盛顿共识不是改革的教条,各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制定改革政策;改革要有一个较强的政治基础,避免政府干预中的寻租行为有利于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制定经济改革政策;改革不一定是危机的逻辑延伸,改革与否是各利益团体博弈的结果;在改革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改革政策推进的顺序安排直接影响改革的进程等。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吉元  
(一) 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工作中也有失误。问题主要发生在1985年以后至1988年期间。1985年粮食陡降2820万吨,是仅次于1959年减产最多的一年。1984年棉花达到625.8万吨,1985年油料达到1578.4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也陷于停滞的境地。直到1989年以后,粮、棉、油的生产状况才开始出现转机。为什么1985年以后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连续几年徘徊不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