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2)
- 2023(6645)
- 2022(5609)
- 2021(4800)
- 2020(4116)
- 2019(8859)
- 2018(8473)
- 2017(16513)
- 2016(8647)
- 2015(9679)
- 2014(9866)
- 2013(10132)
- 2012(9829)
- 2011(9251)
- 2010(9452)
- 2009(8943)
- 2008(8528)
- 2007(7660)
- 2006(7174)
- 2005(6453)
- 学科
- 济(68947)
- 经济(68917)
- 方法(20426)
- 管理(20351)
- 地方(19874)
- 业(17917)
- 数学(15869)
- 数学方法(15780)
- 企(14872)
- 企业(14872)
- 地方经济(14088)
- 业经(14027)
- 中国(12122)
- 产业(11787)
- 学(11663)
- 农(10959)
- 理论(8060)
- 农业(7990)
- 环境(7978)
- 经济学(7931)
- 和(7828)
- 发(7594)
- 结构(6582)
- 制(6565)
- 资源(6390)
- 体(6305)
- 融(6150)
- 金融(6149)
- 财(6130)
- 技术(6015)
- 机构
- 学院(143852)
- 大学(140025)
- 济(69849)
- 经济(68628)
- 研究(55065)
- 管理(50947)
- 理学(43213)
- 理学院(42640)
- 管理学(41977)
- 管理学院(41697)
- 中国(39016)
- 科学(33499)
- 京(29627)
- 所(28505)
- 财(27364)
- 研究所(25964)
- 中心(22956)
- 经济学(22930)
- 农(22851)
- 江(22340)
- 财经(22046)
- 范(20464)
- 师范(20293)
- 经济学院(20285)
- 经(19752)
- 院(19246)
- 业大(19184)
- 北京(18862)
- 科学院(18370)
- 农业(17931)
- 基金
- 项目(91691)
- 科学(72233)
- 基金(66173)
- 研究(65371)
- 家(58112)
- 国家(57685)
- 科学基金(48720)
- 社会(44769)
- 社会科(42714)
- 社会科学(42705)
- 省(37494)
- 基金项目(35098)
- 划(30167)
- 自然(29669)
- 自然科(28883)
- 自然科学(28876)
- 自然科学基金(28369)
- 教育(27527)
- 资助(27457)
- 编号(24257)
- 发(23584)
- 重点(20976)
- 发展(19516)
- 展(19259)
- 部(19233)
- 国家社会(18996)
- 创(18636)
- 成果(18616)
- 课题(17722)
- 创新(17513)
共检索到220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准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的阶段,年增长率从8%左右逐步调换到6%左右,这一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1960年以来,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门槛,而这些国家普遍经历了增速换挡期。中国在2008年前后越过刘易斯拐点,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接近底部,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平台(1)。十九大提出,"我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德亮 曾菲菲 付业勤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新现象,可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从产业集聚理论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进行探讨,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根源。由此得到的启示是:产业集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萍 刘敏 刘慧娣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 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保尔 马波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时的保护与利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江敏 李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关键词:
非遗文化 旅游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对其旅游开发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价值 旅游开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艳平
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关键词:
认识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 旅游本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俊骋 李露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地方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以社区为代表的地方要素被列为非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慧 林宇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体育申遗"导致的文化保护不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等级化、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失衡以及传承主体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治保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及扩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修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也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产发掘、资源创新、产业开发和合理保护四个部分,其中遗产发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命的延续,资源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活力的本源,产业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契机,合理保护则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重要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与政策驱动的开发推动力,市场驱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关键,而政策驱动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保障。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化 驱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秋玉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明传承,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多种形式存留在民间,主要体现了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艺术特征由于地域的不同也大相径庭,特别是很多农村保留了很多原始的风貌,这些都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策略,能够充分展现乡村文化和风土民情,打响区域的知名度,提升特色产品的营销量。面对农村经济增长机制不完善等现状问题,应优化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建立创新社区的参与机制,提高本土居民的参与度,以多元化创意产业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给大众,刺激农村产业链的发展,驱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经济 发展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发挥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方优势,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传统文化更有力地传播弘扬和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观光旅游全面向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的格局过渡阶段,消费者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消费升级与多元并存。提质升级和供给侧改革也因此成为旅游业各项工作的重点。非物质文化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利用 文化自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