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03)
2023(15383)
2022(12548)
2021(11589)
2020(9551)
2019(21498)
2018(21158)
2017(39921)
2016(21447)
2015(24431)
2014(24204)
2013(23541)
2012(21634)
2011(19667)
2010(19366)
2009(18007)
2008(17243)
2007(15106)
2006(13646)
2005(12594)
作者
(59233)
(49597)
(49341)
(47348)
(31603)
(23547)
(22430)
(19277)
(19175)
(17440)
(17160)
(16628)
(15826)
(15709)
(15450)
(15303)
(14756)
(14331)
(14245)
(13920)
(12723)
(11851)
(11837)
(11566)
(11303)
(11269)
(10730)
(10452)
(9852)
(9684)
学科
(109705)
经济(109588)
管理(59280)
(53977)
(43197)
企业(43197)
方法(41951)
数学(37043)
数学方法(36623)
中国(30637)
(25815)
地方(23731)
业经(22337)
(21937)
(21601)
(18440)
(18235)
贸易(18218)
(17735)
农业(17245)
(15664)
银行(15649)
(15301)
金融(15299)
(15086)
环境(14958)
理论(14942)
地方经济(14491)
(14131)
(13825)
机构
大学(311914)
学院(307788)
(141467)
经济(139092)
管理(115973)
研究(108040)
理学(98914)
理学院(97867)
管理学(96314)
管理学院(95712)
中国(83534)
(65012)
(63517)
科学(60717)
(52293)
财经(50783)
中心(49244)
研究所(47226)
经济学(46265)
(46259)
(46108)
(43862)
(42211)
师范(41872)
经济学院(41391)
北京(41102)
业大(39406)
(38527)
财经大学(37632)
(36115)
基金
项目(201189)
科学(160963)
研究(150660)
基金(149588)
(129253)
国家(128191)
科学基金(110983)
社会(101110)
社会科(95979)
社会科学(95959)
基金项目(77405)
(75115)
教育(69539)
自然(67811)
自然科(66293)
自然科学(66278)
自然科学基金(65119)
(63678)
资助(60870)
编号(58910)
成果(48851)
(46276)
重点(45492)
(44465)
国家社会(43812)
(41444)
课题(40995)
教育部(40751)
人文(39360)
创新(38977)
期刊
(159658)
经济(159658)
研究(100271)
中国(60378)
(49339)
管理(45558)
学报(44623)
科学(42350)
(40445)
大学(35504)
教育(34740)
学学(32890)
(30381)
金融(30381)
技术(28103)
财经(27617)
农业(27326)
经济研究(26842)
(24038)
业经(22795)
问题(21499)
(18318)
世界(16747)
技术经济(16535)
国际(16106)
图书(15878)
统计(15371)
(14907)
(13874)
理论(13734)
共检索到473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缪德刚  
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国富论》,不仅是近代学者了解外国经济学说的窗口,也是他们反思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参照物。本文通过对《国富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早期、中期和末期发展演进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经济学汉语表述术语的使用与规范、中外经济思想的解读和比较以及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相互结合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认为《国富论》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初步构建、推动了经济学学术体系的早期形塑,促进了经济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逐步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孕育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经济学学科。本文研究不仅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科学化转型具有重要启发,也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理解。对于辩证看待、汲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有益思想,明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化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缪德刚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理论研究中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工具,也是改进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17世纪末以后,随着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方式的推广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思想陆续衍生出了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系列指标,"国富"便是其中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富"学说在中国传播后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关于"国富"的中文文献面世,其内容主要是介绍"国富"学说的内涵及价值、估算方法及统计项目等。"国富"学说的传播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统计在中国的发展,还使得中国学者对西方经济学说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琳  杨柳  
《管子》是战国中期在中国出现的一部伟大经典著作,《国富论》是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原著。这两本书对人类社会经济变革影响极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管子》和《国富论》产生的历史缘由,接着对《管子》和《国富论》经济思想进行了比较,最后简略论述了《管子》和《国富论》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解决今天的各种经济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婷  
列入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所著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思想的开创性著作,其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婷  
列入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所著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思想的开创性著作,其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曾云敏  
由贾根良教授参与编选并主持翻译的《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是在埃里克·S.赖纳特教授主持的“另类教规基金会”基础上系列研究的主要成果,它基本上刻画了“另类教规”所理解的经济学的基本观点。鉴于该思想对落后国家的不发达问题和赶超问题的深刻洞见,因而它对目前仍相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魏建  宁静波  
法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理论、方法和法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现代法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初法经济学的概念引入中国,此后法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引入与兴起、兴盛与本土化两大阶段。法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法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的推动,在不同阶段,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对法经济学有着不同的态度,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对本土化议题的共同关注下,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对本土化问题的实证分析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并正在逐步走向分析范式的本土化。中国法经济学在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对法经济学整个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将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丹  
18世纪后期古典经济学派开创西方经济学的先河,其所形成的财富、劳动、分工、生产三要素等概念及原理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19世纪这些基础理论主要通过在华西人著述活动、中外人士之交游、国内外学校经济学课程教育等方式逐渐输入中国,其中在华西人的论著首将财富学说较全面地引介至中国。本文以在华西人及华人助手的著述活动为主,详细梳理"财富"相关概念、原理的翻译及输入的其它细节,借此展现财富学说在华传播的主要内容,并探讨西方财富学说在当时中西财富观念差异较大情形下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与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富强  
经济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关系下人的理性行为以及人类行为造成的经济现象,因而具有强烈的人文性;而且,随着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人们已经开始引入了制度、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经济学的人文性已日益明显。正是基于这种人文性特征引发了人们对具体社会中人之理性的重新审视,以及对社会中人之行为的关注,并导致20世纪8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勃兴;经济学领域的性别差异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性的思考,从而引发了对经济学本土化的探讨。事实上,不同社会文化下的经济学是有差异的,经济学本质上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科学化、客观化和通用化,而是具有强烈的本土化的色彩;而且,如果经济学理论没有本土化,就没有根植性,也就没有创新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皮建才  
本文从组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转型时期的外资进入模式。外商采用独资形式进入时,不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但是需要考虑对中国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问题;外商采用非独资(包括合资或合作)形式进入时,不需要考虑对中国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问题(该问题由中国当地的合作伙伴解决),但是需要考虑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外资进入模式的选择说到底是在适应成本和协调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程霖  张申  陈旭东  
西方经济学说中国化始于近代,是中国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在汲取舶来经济理论后,转而关注自身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的自然反馈。开展西方经济学说中国化的近代考察,不仅有助于整理历史上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也将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历史参照。西方经济学说中国化的过程,大致呈现选择、变通、发展、创新四个层次。此过程伴随着传播的发展、学习的积累、实践的演进与认识的提高,在目标确立、学术思想与成果取得上,都体现出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逻辑轨迹。本文以广泛的史料搜集和案例分析,系统探讨了近代以来西方经济学说中国化的探索过程、主要成果及达到的程度和高度,最终指出,西方经济学说的借鉴应汇入到经济学中国学派构建这一更高层次的学术目标,立足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建构系统总结中国经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积极寻求基础理论的突破,从而推进经济学中国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志英  黄毅  
研究与梳理西方早期主流经济学思想对轮作休耕的论述、对农地保护的观点,以及分析轮作休耕的本质属性。研究发现在历史早期的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不同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轮作休耕进行了分析与论证。研究指出地租是土地拥有者获取报酬的手段,如果不对农地实行改良和保护土地报酬最终是要递减的,而改良土地、科学种植是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地租及维持土地报酬增加的基本方式,它是早期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对轮作休耕分析的理论雏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雯雯  陶勇  
制造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制造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将会带来制造品的价值增值、对外贸易的繁荣,并促进国家资本的积累。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主要是以研究型人才为主,教育部正在酝酿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转型发展策略。该政策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解决我国制造业高技术人才的缺乏问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称为影响世界进程的书,书中的某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国富论》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熊金武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近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近代巾国经济思想从前科学向现代经济科学的转型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思想现代化的一部分。西方经济科学的传播和本土化以及替代中国固有的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的主要路径。该文提出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第二条路径的假设——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路径,即中国固有的传统经济思想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