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06)
- 2023(6208)
- 2022(5157)
- 2021(4698)
- 2020(3668)
- 2019(8193)
- 2018(8191)
- 2017(14553)
- 2016(8059)
- 2015(9416)
- 2014(9748)
- 2013(9271)
- 2012(9040)
- 2011(8497)
- 2010(8903)
- 2009(8277)
- 2008(8115)
- 2007(7486)
- 2006(6980)
- 2005(6676)
- 学科
- 济(55548)
- 经济(55508)
- 管理(21366)
- 地方(15763)
- 业(15433)
- 方法(13834)
- 企(12692)
- 企业(12692)
- 地方经济(11848)
- 中国(11803)
- 数学(11593)
- 数学方法(11497)
- 学(11277)
- 业经(9598)
- 农(8625)
- 教育(7886)
- 财(7792)
- 制(7483)
- 理论(7315)
- 经济学(6890)
- 融(6633)
- 金融(6629)
- 和(6593)
- 环境(6587)
- 银(6189)
- 银行(6178)
- 体(6147)
- 发(6004)
- 行(5972)
- 农业(5947)
- 机构
- 学院(124752)
- 大学(123128)
- 济(58264)
- 经济(56967)
- 研究(45614)
- 管理(38837)
- 中国(34965)
- 理学(31773)
- 理学院(31322)
- 管理学(30705)
- 管理学院(30474)
- 财(26532)
- 京(26067)
- 科学(25884)
- 所(23433)
- 江(21331)
- 研究所(20575)
- 财经(20393)
- 中心(20041)
- 经济学(19774)
- 范(18316)
- 经(18247)
- 师范(18167)
- 经济学院(17357)
- 北京(16959)
- 州(16828)
- 农(16551)
- 院(16093)
- 财经大学(14684)
- 省(14299)
- 基金
- 项目(69507)
- 研究(54332)
- 科学(53498)
- 基金(48047)
- 家(40554)
- 国家(40140)
- 社会(34764)
- 科学基金(33638)
- 社会科(32696)
- 社会科学(32689)
- 省(27900)
- 教育(25855)
- 基金项目(24127)
- 编号(22658)
- 划(22328)
- 资助(19998)
- 成果(19931)
- 自然(18945)
- 自然科(18435)
- 自然科学(18433)
- 自然科学基金(18087)
- 课题(17193)
- 发(16443)
- 重点(15919)
- 部(14896)
- 性(14739)
- 年(14582)
- 国家社会(14170)
- 大学(13994)
- 发展(13990)
共检索到211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海良
马克思经济学的"历史的评论"即经济思想史学,分为以"政治经济学家们以怎样的形式自我批判"为主题和以"政治经济学规律最先以怎样的历史路标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主题两种形式。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学对象、方法和体系的理解相联系,这两种形式可以概括为叙述的经济思想史和研究的经济思想史。叙述的经济思想史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史学的基本逻辑,对《资本论》前三卷理论原理阐述到第四卷思想历史阐述序列的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不能只因袭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本式样的叙述的经济思想史,还要建立和拓展以经济思想历史上经济范畴、主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的研究的经济思想史,注重对经济学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颖 田一平
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主观主义思想障碍,将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统摄于马克思思想的问题架构与意义领域,是当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作。由户晓坤著写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一书力图完整呈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一方面,该书尝试展现马克思进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进路与革命性质,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雍梦茜 胡立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促成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资本主义私有制掩盖了人的自然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实践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终极目标。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一脉相承。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人民主体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毅武
北京大学商德文教授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已有多年,积长期研究与教学之精华,主编成《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一书,洋洋24章32万字,并有经济学说史泰斗陈岱孙老先生为该书所作的赞誉之序,从而成为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专著.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知新,明史知鉴.今日之马克思主义,乃历史之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因此,面临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特别是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在改革的实践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包括经济思想),不坚持就会变成机会主义,不发展就会变成教条主义.坚持和发展又是与创新分不开的.这里,马克思主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尤根·罗扬 赵玉兰
本文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摘录笔记的出版和研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后,着重以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保存的原始文献为依据,对《手稿》及摘录笔记的文献学信息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而在此基础上对《手稿》及摘录笔记的诞生次序做了极为严格的、文献学的考证研究,还原了其诞生过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第二手稿"很可能是《穆勒摘要》的结尾;《手稿》可能并不是马克思在其"序言"中提到的那部著作;不能把《手稿》同摘录笔记割裂开来。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尤根·罗扬 赵玉兰
本文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摘录笔记的出版和研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后,着重以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保存的原始文献为依据,对《手稿》及摘录笔记的文献学信息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而在此基础上对《手稿》及摘录笔记的诞生次序做了极为严格的、文献学的考证研究,还原了其诞生过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第二手稿"很可能是《穆勒摘要》的结尾;《手稿》可能并不是马克思在其"序言"中提到的那部著作;不能把《手稿》同摘录笔记割裂开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卢江
1872年,马克思在致莫里斯·拉沙特尔公民的信中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8)这不仅是马克思衷心劝告那些追求真理的读者,也是其《资本论》创作历程的真实写照。众所周知,《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说明《资本论》的创作史就是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史。事实的确如此,马克思创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说是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步进行的。这里所说的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的语境里也叫国民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郭旸 张亚光 张申
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史对于认识现代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由于经济学研究在对象、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流研究范式日渐固化并成为权威标准,因此经济思想史的基础学科地位受到了较大冲击,呈现日益衰落的趋势。该文以大量西方经济思想史学术成果及学科发展资料为依据,从经济思想史的阶段划分、各阶段的学术内容、学术任务、学术地位以及代表性成果等方面对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发展历程作了系统介绍,考察了经济思想史学科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并且推进国内的经济思想史学者了解与追踪国际学术同行的研究前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韵韵 刘同舫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小资产者"立场和"先验的上帝"假设进行了批判,从而揭示出蒲鲁东历史意识的前提性局限。蒲鲁东在对所有权合法性的质疑和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建"中完成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但他将历史规律归结于某种观念的逻辑演绎,因而无法提出变革所有权和建构未来社会形态的可行性方案。马克思指认出蒲鲁东的历史意识是植根于"小资产者"的狭隘、精致的利己主义,其根本目的在于捍卫"小资产者"的个人财产与私人利益,所以蒲鲁东的理论非但无法将人类社会引向未来的光明前景,甚至可能会诱使人们倒退回中世纪。马克思批判蒲鲁东无法理解与把握"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人类历史这一客观事实,只能将历史规律诉诸"先验的上帝"这种"冒牌的黑格尔词句",陷入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泥淖。
关键词:
马克思 蒲鲁东 历史意识 前提批判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孟飞 孟德强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对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及其统治形式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指证了资本现代性文明境遇下人的现代性困境。对于革命的马克思来讲,理论的任务不仅在于揭示“此岸世界的真理”以完成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更在于追寻“彼岸世界的道路”以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重构。立足于“建构新社会”的实践立场,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探索了超越资本现代性的实践路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历史辩证逻辑为现时代中国现代性的创造性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资源,启迪我们要在辩证审视现代性的基础上超越资本现代性、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把握现代性、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统一中构建现代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谨慎
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经济上的价值取向,主要是试图通过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而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经济主义发展观把物质财富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较少关注人的本质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他们强调,企图通过经济主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框架内消除生态危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提出摆脱经济主义发展观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把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的共同福祉,这对于树立正确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姜莉 潘永强
尽管新福利经济学凭借严谨周密的数理分析成为西方经济福利问题研究的主流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西方福利经济学者也意识到,舍弃文化价值的新福利经济理论,其指导现实发展实践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然而囿于理论筑基和研究方法局限,西方福利经济学者对文化价值的争辩多为直觉判断,相关研究也零散而不成体系。基于马克思文化观审视,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以“偏好”分析替代经济中的“需要”研究,并舍弃经济发展的文化维度而以人的“均质”理性假设抽象研究现实的复杂社会劳动关系,其理论分析范式无法完成现实发展实践的从“物本位”的单纯经济增长到“人本位”的社会全面发展转换的科学引导。通过对西方福利经济学文化价值核算的纠偏,证明经济福利既包含有形社会财富,也包含文化等无形社会财富;忽略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价值,必然导致对经济福利成果的价值低估和对社会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马克思文化观对经济福利中文化价值的科学揭示,不仅为现实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指引,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指导方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当代面临巨大挑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家卢卡奇、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这里尤为突出。他们分别在生产和消费阶段抓住时代的发展要素展开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但是他们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要么回到纯粹思辨或走向虚无,要么抛弃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最终都具有局限性。重估这些批判理论及其局限性,更有利于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坚持并运用马克思学说,从而体现其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英
文章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对资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入手,发现究竟是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物"还是一种"关系",是二者的核心分歧所在,也是西方经济学中"人力"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而马克思经济学中"人力"绝不可能成为资本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国内不少学者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找到人力资本理论成立的依据,或试图将人力资本理论嫁接到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中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损害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
关键词:
人力资本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经济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华启和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的著作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维(生态技术)、生态经济发展的知识维(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维(生态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的文化维(生态文明),这些都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经济思想 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本体澄明——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坚守与拓展——兼论马克思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性吸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国家学说——经济属性与经济职能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比较——基于批判实在论的视角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重新理解《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实意蕴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正义伦理思辨——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正义伦理研究》
德性与功利的批判——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探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及启示
价值转形问题无解吗?——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性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