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4)
2023(11918)
2022(10220)
2021(9318)
2020(7458)
2019(17389)
2018(17296)
2017(32265)
2016(17342)
2015(19468)
2014(19424)
2013(19455)
2012(18665)
2011(17189)
2010(17684)
2009(16331)
2008(15827)
2007(14222)
2006(13179)
2005(12265)
作者
(52749)
(43994)
(43732)
(41643)
(28226)
(21409)
(19888)
(17206)
(17084)
(15902)
(15258)
(14970)
(14457)
(14171)
(13636)
(13627)
(12910)
(12853)
(12820)
(12682)
(11466)
(10830)
(10674)
(10350)
(9928)
(9892)
(9792)
(9728)
(9063)
(8672)
学科
(96425)
经济(96353)
管理(46895)
(41989)
(32260)
企业(32260)
地方(30707)
方法(29772)
数学(25112)
中国(25011)
数学方法(24750)
(23326)
(20464)
业经(20440)
环境(20081)
地方经济(17479)
农业(16446)
(14623)
(13999)
(13940)
(13707)
(13685)
贸易(13669)
(13212)
(13013)
(13005)
金融(13002)
(12274)
银行(12257)
(11939)
机构
学院(255708)
大学(253008)
(111663)
经济(109331)
研究(98242)
管理(93184)
理学(78138)
理学院(77072)
管理学(75746)
管理学院(75269)
中国(74181)
科学(60930)
(56775)
(51114)
(47575)
研究所(46282)
(44391)
中心(43769)
(43233)
(37003)
财经(36759)
师范(36665)
业大(36638)
北京(36246)
(35922)
经济学(34033)
(33282)
农业(33199)
(32868)
(31700)
基金
项目(165728)
科学(129681)
研究(122152)
基金(116763)
(102154)
国家(101291)
科学基金(85773)
社会(77723)
社会科(73559)
社会科学(73538)
(67195)
基金项目(61623)
(55370)
自然(53642)
教育(53462)
自然科(52162)
自然科学(52151)
自然科学基金(51141)
编号(49033)
资助(47832)
(42585)
成果(39814)
重点(38269)
课题(35624)
(35037)
发展(34283)
(33722)
(33494)
国家社会(31981)
创新(31397)
期刊
(140800)
经济(140800)
研究(81310)
中国(57948)
(39457)
学报(38080)
科学(36928)
管理(36009)
(35683)
大学(28478)
教育(27520)
农业(27308)
学学(26664)
(24282)
金融(24282)
技术(24125)
业经(22335)
经济研究(22124)
财经(18291)
问题(18020)
资源(16426)
(15995)
(15072)
技术经济(14622)
统计(13844)
(13199)
图书(13186)
世界(12733)
(12540)
现代(12220)
共检索到412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主要是侧重于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要素涉及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保证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提出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的概念。以县(市、区)为评价基本单元,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需求和主动协调能力4个方面,设计了区域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单元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水平分为5个等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西部山地和合肥市区,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和县-无为平原传统农业区和马鞍山、铜陵重工业区。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质量有关,也与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水平、管理水平有关。最后对各区生态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宗尧  杨桂山  董雅文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例,论文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西部山区一带、长江干流和巢湖等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确定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市的市区及滨江地带是主要的经济优先开发地区。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构建了由3个生态源、7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斑块、生态楔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孔凡斌  李华旭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4年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规模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效率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产业生态竞争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和排序,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为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上海、浙江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湖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处于中等产业竞争力区间,而江西、云南、贵州属于缺乏产业竞争力区间,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孔凡斌  李华旭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0-2014年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规模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产业效率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产业生态竞争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和排序,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为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上海、浙江处于富有竞争力区间,湖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处于中等产业竞争力区间,而江西、云南、贵州属于缺乏产业竞争力区间,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炎炘  李进华  
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生态资源支撑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和参考相关生态环境及区域经济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压力和主动协调能力3个方面为二级指标的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原17个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算术平均法等方法,对各市生态竞争力进行排名和系统分析。初步构建了以生态竞争力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其结果可为安徽省各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贤海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提升中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都有着特别意义。本文以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为视角,通过一种自建的测评体系,从比较优势力、产业竞争力以及政府调控力等方面,就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出对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彬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营、泛珠三角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广西沿江经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一体化面前,只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继而与国际接轨,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国兰  龙强  周吉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反映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迈入新时期以来长江沿江地区各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安徽等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浙江、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他省市变化不大。当前,长江沿江地区要坚持实施内源外源并举战略,全面提升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国兰  龙强  周吉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反映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迈入新时期以来长江沿江地区各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安徽等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浙江、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他省市变化不大。当前,长江沿江地区要坚持实施内源外源并举战略,全面提升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明  
文章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地方宏观环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权重以及收集的数据,获得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以及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上排位比较稳定,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福建、辽宁、上海、江苏、天津、海南、河北、广西。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生产能力和海洋科技实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明  
文章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地方宏观环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权重以及收集的数据,获得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以及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上排位比较稳定,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福建、辽宁、上海、江苏、天津、海南、河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岳琪  
本文基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城市化程度和产业结构六个角度入手,构建了包含32个指标在内的地区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的31个省区2016年和2011年分别进行了评价。使用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法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检测和评价组合,从而得出2016年和2011年各地区物流竞争力排名,并分析了五年内排名变化较大地区的原因。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31个地区2016年地区物流竞争力划分为三个层级,确定了各地区物流发展水平现状原因做出分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泽炯  
针对安徽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学者有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包含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的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61个县域经济单位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弱,县域之间经济竞争力差距较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锋  余忠  刘贤腾  
本文应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7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对沿淮城市群周边的区域的25个城市进行竞争力分析。认为沿淮城市与周边城市竞争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城市群内部,淮南、蚌埠和淮北的竞争力要强于其他3个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实力、科研力、经济外向力和社会服务力等方面蚌埠的竞争力相比"两淮"具有一定的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金雪军  李江东  郭娅  
科技创新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调整着经济结构 ,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因而 ,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 ,我们将从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和成果转化三个方面选取若干指标 ,并引入层次分析法这一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 ,构建一个可以对我国各省市和地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和监控的指标体系。最后 ,我们将相关数据输入模型 ,对浙江省科技竞争力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建议 ,指出进一步研究的一些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