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13)
2023(7662)
2022(6351)
2021(5619)
2020(4341)
2019(9580)
2018(8730)
2017(17059)
2016(8894)
2015(9873)
2014(9801)
2013(9797)
2012(9416)
2011(8999)
2010(9196)
2009(8749)
2008(8330)
2007(7608)
2006(7214)
2005(6806)
作者
(26397)
(22399)
(22263)
(21253)
(14296)
(10355)
(10130)
(8561)
(8460)
(7797)
(7780)
(7505)
(7255)
(7184)
(6974)
(6971)
(6492)
(6478)
(6395)
(5803)
(5635)
(5363)
(5299)
(5271)
(5070)
(5022)
(4871)
(4556)
(4336)
(4255)
学科
(68077)
经济(68033)
管理(24961)
(21075)
方法(19809)
地方(19154)
数学(17893)
数学方法(17822)
(15450)
企业(15450)
中国(14074)
地方经济(13753)
(12965)
业经(11329)
(10814)
(9299)
金融(9298)
(9274)
环境(9195)
(9065)
农业(8843)
经济学(8144)
(7841)
(7411)
银行(7409)
(7300)
(7259)
(7208)
贸易(7198)
(6818)
机构
学院(142584)
大学(142554)
(75314)
经济(74049)
研究(55198)
管理(52660)
理学(44659)
理学院(44131)
管理学(43613)
管理学院(43326)
中国(42816)
(32106)
(29414)
科学(28570)
(26952)
财经(25730)
经济学(25578)
中心(24189)
研究所(23991)
(23335)
经济学院(22675)
(21076)
(19645)
财经大学(19083)
北京(18799)
(18616)
师范(18512)
(18164)
(16777)
科学院(16627)
基金
项目(88853)
科学(72062)
研究(67435)
基金(66718)
(57285)
国家(56847)
科学基金(49186)
社会(47845)
社会科(45501)
社会科学(45490)
基金项目(34352)
(32879)
教育(29433)
自然(28175)
(27572)
自然科(27495)
自然科学(27490)
自然科学基金(26994)
资助(26615)
编号(25760)
(21405)
成果(21094)
国家社会(21054)
(20478)
重点(20438)
发展(18358)
课题(18183)
教育部(18128)
(18120)
人文(17794)
期刊
(94121)
经济(94121)
研究(49688)
中国(27228)
(23599)
管理(21012)
科学(18525)
(17615)
(17547)
金融(17547)
学报(17026)
经济研究(16216)
财经(14703)
大学(13883)
学学(13285)
(12890)
业经(12551)
技术(11803)
问题(11801)
农业(11691)
教育(10012)
世界(9120)
(9091)
技术经济(9034)
国际(8303)
统计(8074)
经济问题(7567)
商业(7213)
(7051)
经济管理(7031)
共检索到229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玉柱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表现为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借助国际市场空间持续扩张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产业梯度转移和分工扩散推动发展中国家以相应要素禀赋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并在新市场空间内通过要素组合优化形成统计学意义上的增长效应。这一过程中,随着世界经济循环规模的持续扩大,发达国家在其中的要素收益份额被不断稀释。要素收益的国际分配结构变化是当前发达国家推动构建区域分割市场的重要政策动因。受大国政治竞争影响,维系世界经济增长的市场空间扩张的动力基础正被持续侵蚀,世界经济长时段和趋势性增长或将终止。从全球经济有效治理的视角看,未来世界经济增长仍需基于有效市场空间的拓展,同时还需立足结构功能视角,推动市场空间向深度拓展,改善要素循环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现  
选取2009—2018年的城投债和非金融企业微观财务数据,基于债务治理转型视角,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倍差法量化评估城投债扩张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治理转型前,具有隐性担保属性的城投债通过“资金组合效应”提高了非金融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杠杆率;治理转型后,城投债扩张对非金融企业融资的影响机制失去效力。异质性分析表明:治理转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负债期限和杠杆类型的影响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效应评估结果显示:治理转型对非国有企业短期融资、国有企业长期融资和借贷融资渠道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智彬  王池名  
消除贫困、促进人类共同繁荣是世界银行的核心组织目标,发展职业教育是全球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世界银行逐步明确面向全球贫困治理的职业教育路径,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扩大教育机会、重视投入效益、关注特殊群体和个体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基本思路。具体路径上,通过强化与业务国家的紧密合作,世界银行推出系列援助项目与合作计划,强调职业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重视非正式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提升职业教育消减贫困的整体能力。从运作逻辑上看,世界银行形成了"金融支持—教育发展"互动的全球贫困治理体系,突出以高水平知识服务奠定其作为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并在实践反思与政策创新中不断改进全球贫困治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洪涛  刘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2008年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这成为推动地方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举债发展”能否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与社会福利水平提升存在着较大争议。特别是人口流出地区的债务扩张究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另辟蹊径,还是不顾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竭泽而渔?笔者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消费、成本三个维度将人口流动、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区域经济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讨人口流动视域下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运行逻辑、传导机制。再将新口径的城投债基础数据库与手工整理核对的人口流动数据、城市宏观数据相匹配,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口流动、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出地的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人均GDP增长起到显著负向作用,随着人口流出规模的扩大这一抑制作用不断增强。第二,人口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GDP增长起到显著正向作用,随着人口流入规模的扩大这一推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三,由东中部地区调任至西部地区的官员会进一步扩大人口流出地的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人均GDP增长的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飞星  刘贻新  张光宇  
剖析形成"死亡之谷"与"达尔文海"的科技经济困局现象及原因,探析新型研发机构运用外部跨组织管理和全链知识管理方法有效破解困局的数字化治理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进行外部跨组织管理,突破组织边界约束,连接创新价值链三环节,防止"价值链条断裂",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知识挖掘、技术识别,集成创新,提供匹配需求的知识服务,进行全链知识管理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而破解难题,"新型研发机构+数字化治理"成为破解科技经济困局之道。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数字资本在其价值运动过程中具有向全球范围扩张的鲜明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描述了资本由一国发展到全球范围的空间扩张过程,为我们分析数字资本全球化扩张逻辑提供了理论基础。资本生产中的价值创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动因;资本流通中的价值实现推动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资本生产总过程中的价值分配引发并加剧世界市场危机。数字经济时代,在数字资本的国际生产、全球流通以及世界生产总过程中,数字经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分散网络化;加深了“中心—外围”的层级性世界交往;重塑了剥夺性积累下的国际数字资源利益格局。由此引起数字资本扩张逻辑下关于数字权力技术根植与数字生命管控、跨国平台垄断资本的加速主义与数字经济危机倾向、逆全球化与财富集中化趋势下的数字帝国主义霸权的空间批判性审思。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国胜  刘政  
利用世界银行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2005、2012),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扩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并结合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渠道考察了相关机理。研究发现:企业的属地经营加剧了产能过剩并使得中国的产能过剩具有省级市场的属地特征,企业在省际之间的市场扩张能够抑制产能过剩。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中国在省级市场内部存在诱导企业过度进入并加剧投资的影响渠道,这使得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省际市场扩张能够强化企业竞争并影响其产能决策,市场内生的产能集中机制因而能够在全国发挥抑制产能过剩的作用。据此,通过以省级政府为重点完善顶层设计、鼓励企业在全国开展跨区经营、将全国性销售指标作为淘...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闫坤  于树一  刘新波  
201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可以用"四大关键词"来概括:经济增长、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和财政整顿。这四个关键问题的形成及其发挥的作用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变得更加复杂,形成了三个困局:"经济增长—债务危机—财政整顿"的困局、"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滞胀"的困局、"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财政整顿"的困局。在这些困局中,财政处于核心的地位,中国应在经济良性发展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优势,对内做好"自我保护",对外积极探寻破解困局之路,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邹小军  吴鸣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出了多年,学术界的讨论更早,但是收效甚微。文章从决定微观经济发展主体行为的视角来看,笔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困局难以突破的原因在于政府的非理性行为难以矫正,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执行者是企业,但政府是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以矫正政府的非理性经济行为为突破口,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以完善市场经济配套体系为补充,深化和加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经济健康发展的监督体系,形成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世界经济形势与世界市场走向”研讨会发言选登〔编者按〕:1993年11月23-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编辑部与中国科协大战略研究分会在京联合召开了为期4天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世界市场走向》研讨会。来自北京和外地的9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荣增  何春  
利用中国1996-2015年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城市扩张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城市扩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比较明显,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率;从空间层面看,西部地区城市扩张对经济效率的作用不明显,而其他地区城市扩张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地区人多地少的特点促使其城市扩张的集聚效应凸显,城市扩张对经济效率提升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受到城市扩张边际效应递减的影响,导致其城市扩张对经济效率提升的作用最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芳菡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当前的世界市场中面临着三重困境:逆全球化潮流甚嚣尘上、资本霸权危害日益严重、多项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为应对这三重困境,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指导下,我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要求我们,注重发挥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作为有力支撑,重视利用世界市场推动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关键要点,时刻注意世界市场的“双刃剑”作用这一影响因素。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世界市场困境,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努力打造合作共赢的世界市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芳菡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当前的世界市场中面临着三重困境:逆全球化潮流甚嚣尘上、资本霸权危害日益严重、多项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为应对这三重困境,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指导下,我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要求我们,注重发挥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作为有力支撑,重视利用世界市场推动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关键要点,时刻注意世界市场的“双刃剑”作用这一影响因素。新时代新征程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世界市场困境,应从三个方面着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动态平衡,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努力打造合作共赢的世界市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伊翔  朱红梅  吴飞  谭雪兰  朱永霞  陈文慧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生产函数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样本数据的特征,传统回归模型存在局限;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贡献程度小于资本和劳动力,投资驱动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分区域看,上游地区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鉴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提出合理引导建设用地扩张和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伊翔  朱红梅  吴飞  谭雪兰  朱永霞  陈文慧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生产函数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能够很好拟合样本数据的特征,传统回归模型存在局限;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贡献程度小于资本和劳动力,投资驱动仍然是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分区域看,上游地区建设用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小,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鉴于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