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47)
- 2023(11661)
- 2022(9857)
- 2021(8823)
- 2020(7591)
- 2019(17245)
- 2018(16788)
- 2017(31482)
- 2016(17208)
- 2015(19209)
- 2014(19252)
- 2013(19243)
- 2012(18166)
- 2011(16686)
- 2010(16685)
- 2009(15822)
- 2008(15623)
- 2007(14203)
- 2006(12415)
- 2005(11148)
- 学科
- 济(93043)
- 经济(92959)
- 管理(47858)
- 业(45515)
- 方法(36720)
- 企(34706)
- 企业(34706)
- 数学(32855)
- 数学方法(32643)
- 中国(21437)
- 农(21205)
- 地方(20555)
- 学(18817)
- 财(18317)
- 业经(16827)
- 贸(15485)
- 贸易(15481)
- 易(14963)
- 农业(14884)
- 地方经济(13609)
- 制(13589)
- 环境(12319)
- 融(11769)
- 金融(11767)
- 和(11597)
- 银(11512)
- 银行(11461)
- 行(10907)
- 务(10835)
- 财务(10819)
- 机构
- 大学(264985)
- 学院(262706)
- 济(120209)
- 经济(118049)
- 管理(97666)
- 研究(94972)
- 理学(84685)
- 理学院(83632)
- 管理学(82271)
- 管理学院(81778)
- 中国(69562)
- 科学(59372)
- 京(54858)
- 农(52035)
- 财(50194)
- 所(50005)
- 研究所(45840)
- 业大(43198)
- 中心(42312)
- 农业(41510)
- 财经(40962)
- 江(39009)
- 经济学(38814)
- 经(37186)
- 经济学院(34999)
- 北京(34252)
- 院(33123)
- 范(32744)
- 师范(32290)
- 财经大学(30265)
- 基金
- 项目(175569)
- 科学(137014)
- 基金(128782)
- 研究(120831)
- 家(114961)
- 国家(114010)
- 科学基金(95862)
- 社会(79566)
- 社会科(75475)
- 社会科学(75450)
- 基金项目(68652)
- 省(68060)
- 自然(62600)
- 自然科(61185)
- 自然科学(61159)
- 自然科学基金(60114)
- 划(57804)
- 教育(54266)
- 资助(52108)
- 编号(46393)
- 重点(40041)
- 发(38884)
- 部(38648)
- 成果(36946)
- 创(36264)
- 科研(34376)
- 创新(34099)
- 国家社会(33825)
- 计划(33760)
- 教育部(32694)
共检索到385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苗 周申
本研究在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阐明了改革开放以后,在中西部经济向东部集聚过程中,经济开放因素对国内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并归纳出三条作用机制:经济开放通过促进区域经济集聚、提高实际工资和增加就业对国内劳动力流动产生作用。运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并使用中国1990~2005年面板数据对上述三条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论表明:经济开放对劳动力流动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不太显著,对外贸易的作用大于FDI的作用效果;经济开放通过影响集聚程度、实际工资差距和就业差距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间接影响效果明显,且开放通过影响就业差距而对劳动流动产生的促进作用最大,通过影响实际工资差距的机制次之,通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晓芳
文章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依据,沿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突破二元经济理论劳动力流动问题同质性劳动力假设,将异质性劳动力引入劳动力流动的空间模型,分析异质性劳动力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同时结合中国1997~2010年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数据,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重视异质性劳动力,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优化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必然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业集聚 工业化进程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基于"五普"和"六普"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从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机制出发,把住房价格作为城市集聚的分散力引入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由于"价格指数效应"的存在,地区市场潜能的差异是劳动力跨省流动的重要原因,新经济地理学的"前向联系"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支持。(2)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边界相邻效应、地理距离等传统的劳动力流动因素逐渐减弱,而教育、第三产业市场规模的作用逐渐增强。(3)从分产业的市场规模看,第三产业的市场规模比第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颂 黄亮雄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军辉 张古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刘军辉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伟 李芬
文章将流动劳动力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两种类型,通过引入高技能劳动力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进行扩展,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性、经济集聚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模拟显示,随着地区经济整合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产生的集聚力量远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地区集聚更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而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延缓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并用经验数据进行了印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旭 陶小马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永培 袁平红
初始工资、运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劳动力空间流动和经济区域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1980—200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工资差异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加对经济集聚的作用显著,而内陆地区工资变动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因此工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是有效率的,对内陆地区的集聚效应是非效率的,内陆地区的经济集聚受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资差异 规模经济 工业集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郑长德
文章在对新新经济地理学假设进行拓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个层面对企业异质性、规模报酬与劳动力空间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地区间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固定成本呈正向变动关系;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发展与彼此对外市场开放相互依赖;由于落后地区总有一定的市场需求,棒—棒均衡在现实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规模报酬 劳动力空间流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领 胡晓涛
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中的线性模型加以修改,本文将跨区域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加了服务品,修改冰山运输成本为更合理的单位可变成本,最后建立大-小城市模型,使用区域间相对吸引力来描述人口流动的方向与强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服务品提供方式多样化,加上电子商务带来的跨地区交易成本降低,有利于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文章最后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我国区域人口不平衡的现象,但在短期内不平衡仍将存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规模经济 集聚力 分散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曹允春 席艳荣 李微微
新经济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区域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临空经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研究对象、区域空间的初始状态、市场结构、区域的贸易自由度角度阐述了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临空经济成因的适用性,并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的FE模型分析临空经济的形成机理,最后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及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