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07)
- 2023(13988)
- 2022(11818)
- 2021(10639)
- 2020(9290)
- 2019(20777)
- 2018(20654)
- 2017(39925)
- 2016(21617)
- 2015(24559)
- 2014(24551)
- 2013(24557)
- 2012(23338)
- 2011(21438)
- 2010(21625)
- 2009(20518)
- 2008(20276)
- 2007(18494)
- 2006(16475)
- 2005(14979)
- 学科
- 济(111871)
- 经济(111761)
- 管理(64321)
- 业(63172)
- 企(48986)
- 企业(48986)
- 方法(47330)
- 数学(42574)
- 数学方法(42323)
- 中国(29091)
- 农(26654)
- 财(24761)
- 地方(22113)
- 学(21272)
- 业经(20507)
- 贸(20015)
- 贸易(20008)
- 易(19415)
- 制(19062)
- 农业(18363)
- 技术(18010)
- 银(16087)
- 银行(16027)
- 融(15653)
- 金融(15651)
- 行(15314)
- 环境(14980)
- 务(14821)
- 财务(14796)
- 财务管理(14756)
- 机构
- 大学(336557)
- 学院(334356)
- 济(151355)
- 经济(148557)
- 管理(125757)
- 研究(116877)
- 理学(108463)
- 理学院(107265)
- 管理学(105737)
- 管理学院(105118)
- 中国(87249)
- 科学(70685)
- 京(69871)
- 财(67514)
- 所(60929)
- 农(60849)
- 研究所(55274)
- 财经(54696)
- 中心(52361)
- 业大(51561)
- 江(49695)
- 经(49659)
- 经济学(48694)
- 农业(48475)
- 北京(44170)
- 经济学院(44067)
- 范(40900)
- 院(40892)
- 财经大学(40500)
- 师范(40367)
- 基金
- 项目(217070)
- 科学(169916)
- 基金(158921)
- 研究(153126)
- 家(140480)
- 国家(139331)
- 科学基金(117510)
- 社会(100259)
- 社会科(95181)
- 社会科学(95153)
- 基金项目(84136)
- 省(84020)
- 自然(75667)
- 自然科(73934)
- 自然科学(73905)
- 自然科学基金(72642)
- 划(71274)
- 教育(70014)
- 资助(65301)
- 编号(59741)
- 重点(49448)
- 部(49000)
- 成果(48186)
- 发(47585)
- 创(45423)
- 创新(42646)
- 国家社会(42349)
- 科研(41971)
- 教育部(41805)
- 课题(41376)
- 期刊
- 济(166726)
- 经济(166726)
- 研究(98941)
- 中国(62000)
- 学报(56767)
- 农(54085)
- 财(51197)
- 科学(50038)
- 管理(45207)
- 大学(41831)
- 学学(40040)
- 农业(36144)
- 融(31472)
- 金融(31472)
- 财经(28869)
- 技术(28859)
- 经济研究(28654)
- 教育(27169)
- 业经(25060)
- 经(24881)
- 问题(22687)
- 技术经济(19498)
- 贸(19347)
- 业(18887)
- 统计(16915)
- 商业(16435)
- 国际(16196)
- 理论(15948)
- 版(15422)
- 科技(15417)
共检索到496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进步变量的劳动力就业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也考察了以行业特点分组的子样本的劳动力就业受上述三项变量影响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国际贸易和国内技术进步会拉动我国就业,而FDI则会抑制我国就业。从基于行业特点分组的研究来看,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抑制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小;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早期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不乏一些有见地的结论。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就业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模式与失业效应变化做了理论描述,形成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判断,由此说明技术进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 就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丽丽 赵勇
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文章对FDI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渠道(劳动力就业、国内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FDI都通过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虽然FDI在短期内对国内投资存在着正向的"挤入"效应,但在长期内却"挤出"了国内投资。比较二者之间的产出弹性,发现FDI的产出弹性要小于国内投资。
关键词:
FDI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鑫
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讨论了城乡分离和城乡融合的条件下劳动力就业是如何受制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研究发现:在城乡分离的状态下,若不存在技术进步,则农业就业比重不会持续下降,而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当出现技术进步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将使经济进入一个高水平的动态过程;在城乡融合的状态下,若加速的资本积累未匹配正的就业增长率,则经济将被导入一个低水平的动态过程中。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 劳动力就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利 姜均武
笔者利用我国1985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 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而且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从模仿到创新,借此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程静
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约束在内的经济最优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约束对内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单位,能源消耗增长率将会提高1-σ个单位;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并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和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对2004—2012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姚遂 雷钰婷
基于1999-2014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本文运用CES函数和Translog函数两种方法测度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分析偏向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资本,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就业总量增长。而对不同创新来源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进出口贸易在大多制造业行业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使用,对就业产生正效应;技术购买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使用,对就业产生负效应;FDI在不同细分行业产生的技术偏向不同,对就业的整体影响不显著。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自主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就业增长两者的和谐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肖琳子 肖卫
在考察基于技术进步的农业发展、劳动力有效流动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二元经济均衡增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一个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模型,研究发现二元经济中基于技术进步的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劳动力有效流向现代产业部门的前提条件,并构成二元经济均衡增长的基本动力。基于1992-2012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显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资和现代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作用,农业发展基础上的劳动力有效流动、投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前期的研发投入是决定二元经济均衡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滨
文章利用能源行业1985-2016年的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率后,与该行业内的劳动力就业变化率构建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其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在短期,挤出效应可能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能源行业 挤出效应 区域经济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陆敏辉 石家莉 陈宇淳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能源行业1985年到2016年间的技术进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第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具有挤出效应和促进效应。从短期来看,挤出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 能源行业 VAR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枫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实证研究了经济开放度对我国技术效率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平均技术效率基本上维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第二,我国区域之间技术效率的差距在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省份是我国技术效率上升的主要动力;第三,对外经济开放度对我国技术效率增长有着积极显著的贡献,其中,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力度要大大地高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
随机前沿分析 技术效率 经济开放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董丹丹 张函 李凯杰
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全球价值链地位、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就业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揭示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劳动力总就业规模、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均有正向影响,且全球价值链对不同行业就业规模影响存在差异;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是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的重要渠道。最后,从加快制造业调整升级、推动制造业参与更高层次的价值链分工和扩大高技术制造业规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玮 郝威亚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劳动力技能结构与技术水平匹配的角度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单纯的技术进步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水平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同步提升才能有效促进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提高。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匹配的技术进步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绩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升。
关键词:
适宜技术 劳动力技能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建伟
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已从总量基本平衡转向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不断下降。预计我国人口规模在2022年达到峰值,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和劳动力供给规模将持续下降。我国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内在规律性,未来劳动生产率还将保持提升幅度逐年递减的平缓上升走势。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呈逐年下调走势,预计将从2019年的6.2%逐步下调到2025年的5.4%、2035年的3.9%和2050年的0.2%。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及早调整生育政策、就业政策,尽快落实延迟退休年龄制度,加快农业发展模式转换,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自主创新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
关键词:
劳动力供求 经济增长 就业政策 技术进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