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88)
- 2023(12679)
- 2022(10719)
- 2021(9795)
- 2020(8285)
- 2019(19061)
- 2018(18567)
- 2017(35332)
- 2016(17968)
- 2015(19918)
- 2014(19335)
- 2013(18876)
- 2012(17170)
- 2011(15215)
- 2010(15054)
- 2009(13666)
- 2008(12731)
- 2007(10596)
- 2006(9386)
- 2005(8177)
- 学科
- 济(97914)
- 经济(97824)
- 管理(50218)
- 业(47988)
- 方法(38952)
- 企(37825)
- 企业(37825)
- 数学(35099)
- 数学方法(34668)
- 中国(22178)
- 农(21434)
- 地方(21164)
- 财(17819)
- 业经(17659)
- 学(15414)
- 农业(14813)
- 地方经济(13995)
- 贸(13595)
- 贸易(13587)
- 易(13153)
- 制(12377)
- 环境(12127)
- 和(11703)
- 融(11602)
- 金融(11601)
- 理论(11277)
- 技术(10769)
- 银(10395)
- 务(10384)
- 银行(10379)
- 机构
- 大学(252202)
- 学院(250303)
- 济(120285)
- 经济(118423)
- 管理(100680)
- 理学(87872)
- 理学院(87005)
- 管理学(85568)
- 管理学院(85083)
- 研究(84934)
- 中国(63177)
- 财(50762)
- 京(50602)
- 科学(46726)
- 财经(41601)
- 所(39699)
- 中心(39209)
- 经济学(39198)
- 经(38155)
- 研究所(36094)
- 江(35138)
- 经济学院(35117)
- 农(33936)
- 业大(33010)
- 财经大学(31292)
- 范(31270)
- 北京(31131)
- 师范(30985)
- 院(30733)
- 经济管理(27764)
- 基金
- 项目(174533)
- 科学(140822)
- 基金(131504)
- 研究(129135)
- 家(114224)
- 国家(113003)
- 科学基金(98969)
- 社会(87756)
- 社会科(83443)
- 社会科学(83420)
- 基金项目(68709)
- 省(65666)
- 自然(61733)
- 自然科(60403)
- 自然科学(60388)
- 自然科学基金(59300)
- 教育(59068)
- 划(55000)
- 资助(53133)
- 编号(50081)
- 部(39784)
- 成果(39080)
- 重点(39039)
- 国家社会(38249)
- 发(38183)
- 创(36818)
- 教育部(35419)
- 人文(34733)
- 创新(34456)
- 科研(33429)
- 期刊
- 济(129393)
- 经济(129393)
- 研究(75455)
- 中国(46037)
- 管理(39218)
- 财(38590)
- 学报(33049)
- 科学(32906)
- 农(30265)
- 大学(27171)
- 学学(25742)
- 技术(24271)
- 经济研究(22779)
- 教育(21464)
- 财经(21241)
- 农业(20840)
- 融(20416)
- 金融(20416)
- 业经(18758)
- 经(18482)
- 问题(16508)
- 技术经济(14449)
- 统计(13837)
- 贸(12958)
- 世界(12888)
- 策(12374)
- 业(11373)
- 理论(11356)
- 国际(11326)
- 商业(11219)
共检索到3682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芳 孙庆刚
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借助工具变量法,基于多种估计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估计,重点探讨国家经济开放度如何作用于劳动生产率,并关注经济开放度的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中,经济开放度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更大;同时,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预期寿命等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劳动生产率 经济开放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晨沛
劳动生产率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长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17年"一带一路"53个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采用指数实证研究方法将劳动生产率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和丹尼森效应三种结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劳动生产率主要是依靠纯生产率效应驱动,但近年来随着资本深化作用的减弱,主要沿线国家的纯生产率效应有所下降。基于所得研究结论,最终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改革等方面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增长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智宇琛 赵白鸽 曹文炼 冯奎
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开放度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体系、世界经济论坛竞争力评估体系等实证研究,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开放指标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指标测算框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欧洲的开放指标均值最高,但其对中国的开放指标均值却最低;(2)亚洲国家中,自身开放指标和对中国开放指标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中亚;(3)非洲国家中,西部非洲部分国家虽然自身开放度指标不高,但对中国的开放度指标高于地区平均值,北部非洲国家则表现相反。根据分析提出建议如下:我国应针对不同特点的国家分类施策,同时扩大开放政策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与有关国家在发展环境共建、营商政策对接,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子健 江涛
基于标准技术属性差异视角,使用“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2006—2019年面板数据,分析标准输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标准输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长期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产生作用;(2)一致标准与特有标准对于沿线国家生产率提升均具有拉动作用,一致标准的拉动作用强于特有标准,一致标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特有标准则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3)标准输出对低技术、低标准、非欧盟国家拉动作用较强,特有标准对于高技术、高标准国家的拉动作用要优于一致标准,而一致标准对低技术、低标准、非欧盟国家的拉动作用优于特有标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喜平 张嘉昕
本文详细梳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5类劳动关系协调模式:以阿联酋为代表的西亚区域"法律主导"的劳动关系协调模式,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法律协助"的劳动关系协调模式,东南亚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集体谈判"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三方协调"模式与以越南为代表的"多元混合"劳动关系协调模式,并纵向比较其协调模式的异同点,针对我国在不同模式中可能遇到的劳资纠纷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为完善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模式,提出分类解决纠纷及完善监察、补贴制度两点具体的实践路径。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怡 邵军 阚哲涵
基于1990~2014年的跨国数据,实证研究贸易开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均值下降了5%以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的实证分析表明,整体上贸易开放抑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制度环境分组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资本密集型国家、资源密集型国家、制度环境良好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负影响,但是对于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制度环境不佳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向中国贸易开放能够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特别是对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积极影响较强。上述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贸易开放 劳动收入份额 “一带一路”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原 刘丽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劳动力规模和就业状况差异显著,劳动力资源大国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也持续缩小;由于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劳动力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各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质量和技能水平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随着各国人力资本增长而提升;由于劳动力市场制度和风险管控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不一,但国际贸易增长、对外投资扩张和人口跨国流动也为劳动力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国家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均衡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总量和结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鹏飞 徐璋勇 黄秀路
本文构建包含科研创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个新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基础性的科研创新对绿色TFP的影响机制。随后,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TFP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科研创新是否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绿色TFP。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TFP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科研创新能够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绿色TFP,影响路径主要为纯技术进步;科研创新对沿线亚洲国家绿色TFP的促进作用,仅通过提高纯技术进步实现;而对沿线欧洲国家的促进作用则通过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双重路径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高 范莎莎
文章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以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基础,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建立了随机前沿面板模型(SFA)测算了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建立了个体时间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进出口对各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出口贸易对数值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是-0.0076,对其增长具有显著的较小的负向效应,而中国对各国的直接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对数值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04和0.0088,对其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但进口总额对数值的系数大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数值的系数;"一带一路"的实施没有让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各国TFP的影响发生巨大变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鹏飞 徐璋勇 黄秀路
本文构建包含科研创新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一个新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基础性的科研创新对绿色TFP的影响机制。随后,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TFP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科研创新是否提高了沿线国家的绿色TFP。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TFP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科研创新能够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绿色TFP,影响路径主要为纯技术进步;科研创新对沿线亚洲国家绿色TFP的促进作用,仅通过提高纯技术进步实现;而对沿线欧洲国家的促进作用则通过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双重路径实现。支持沿线国家科研合作,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佩佩 魏凤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5—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序演变及空间差异,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增长,技术进步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沿线各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增长,其中中亚地区增长最快,各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粮食单产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程度对沿线国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对其有显著负向作用;各因素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最后,本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粮食合作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未来中国可加强与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合作,开展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粮食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协天紫光 薛飞 葛鹏飞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规模的迅猛增长,"中国污染转移论"也被大肆渲染。为了探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一带一路"地区绿色发展的关系,文章基于DDF-GML指数系统测算了沿线56个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检验了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OFDI显著促进了沿线东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将随着东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逐渐减弱;同时,其他国家的整体投资则显著抑制了东道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经济规模和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经济规模较大或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通过引进中国OFDI,将更有利于本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反之,则作用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投资大国的形象,而且正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投资动机的质疑,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宋平凡 陈曼丽
在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基础上,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面板固定效应、GMM动态面板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以及"硬性"或"软性"基础设置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杜运苏 彭冬冬 孙华平
一带一路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文章利用Kaplan-Meier非参数方法,从总体上、不同类型产品等方面分析了19952013年中国出口"一带一路"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特点,并基于Cloglog模型考察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一带一路"贸易关系动态变化显著,持续时间中位数只有两年,但超过门槛值以后,贸易关系中断的概率明显降低;经济规模、多边阻力等进口国特征变量以及首次出口额、竞争力、差异化等产品特征变量对出口"一带一路"贸易关系生存影响较大;此外,多元化和人民币汇率变动也是影响出口"一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杜运苏 彭冬冬 孙华平
"一带一路"市场潜力巨大,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文章利用Kaplan-Meier非参数方法,从总体上、不同类型产品等方面分析了1995~2013年中国出口"一带一路"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特点,并基于Cloglog模型考察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一带一路"贸易关系动态变化显著,持续时间中位数只有两年,但超过门槛值以后,贸易关系中断的概率明显降低;经济规模、多边阻力等进口国特征变量以及首次出口额、竞争力、差异化等产品特征变量对出口"一带一路"贸易关系生存影响较大;此外,多元化和人民币汇率变动也是影响出口"一带一路"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重要变量。这些结论可以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拓沿线国家市场提供一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