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0)
2023(10339)
2022(8743)
2021(7839)
2020(6604)
2019(14835)
2018(14689)
2017(28165)
2016(15125)
2015(16798)
2014(17035)
2013(17044)
2012(16146)
2011(15016)
2010(15152)
2009(14409)
2008(14158)
2007(12638)
2006(11312)
2005(10746)
作者
(45571)
(38556)
(38183)
(36762)
(24594)
(18305)
(17279)
(14679)
(14488)
(13758)
(13561)
(12756)
(12705)
(12491)
(12399)
(11864)
(11372)
(11312)
(11079)
(10751)
(10003)
(9397)
(9329)
(8740)
(8735)
(8666)
(8622)
(8083)
(7724)
(7421)
学科
(85552)
经济(85460)
管理(48150)
(41443)
(35372)
企业(35372)
方法(30219)
数学(26909)
数学方法(26718)
(20121)
地方(18906)
中国(18388)
(18370)
(16642)
业经(15863)
(15096)
(13741)
(13527)
金融(13525)
地方经济(13282)
(12891)
银行(12864)
(12362)
(12003)
财务(11981)
财务管理(11954)
(11903)
贸易(11896)
(11538)
企业财务(11494)
机构
大学(232999)
学院(230493)
(110476)
经济(108463)
研究(85836)
管理(82805)
理学(70512)
理学院(69670)
管理学(68607)
管理学院(68168)
中国(66390)
(52954)
科学(48876)
(48144)
(44276)
财经(41584)
研究所(39757)
(37703)
中心(37439)
经济学(37131)
(34997)
(34898)
经济学院(33113)
财经大学(31037)
北京(30503)
(30482)
业大(30281)
(27836)
师范(27516)
(27113)
基金
项目(147625)
科学(117455)
基金(110742)
研究(105439)
(97009)
国家(96331)
科学基金(82249)
社会(71174)
社会科(67750)
社会科学(67735)
基金项目(57419)
(55107)
自然(51943)
自然科(50737)
自然科学(50723)
自然科学基金(49875)
教育(47759)
(46789)
资助(46232)
编号(39129)
重点(34189)
(34040)
成果(32790)
(31938)
(31427)
国家社会(30906)
(30170)
教育部(29611)
(29035)
创新(28619)
期刊
(128266)
经济(128266)
研究(76369)
中国(45773)
(42305)
学报(35875)
管理(33973)
科学(33334)
(31641)
(28980)
金融(28980)
大学(27543)
学学(26531)
财经(23064)
经济研究(22556)
农业(20413)
(19980)
技术(18684)
教育(17455)
业经(16640)
问题(16457)
(13576)
技术经济(12601)
国际(12292)
世界(11924)
统计(11397)
理论(10403)
(10245)
(10178)
经济问题(10105)
共检索到360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韧  
货币供给与价格产出间的稳定关系构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但在我国则受到了来自货币供求机制变化及所谓"迷失"货币问题的强劲挑战,货币化拐点出现后仍然持续加重的货币"迷失"现象更是成为现有理论解释的难点。本文基于年度数据以及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迷失货币的持续加重主要源自阶段性的动因转换,伴随着90年代后经济开放的迅速推进,外汇占款冲击逐渐取代货币化进程成为我国迷失货币的主要成因;在外汇占款波动的影响下,忽略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结构性特征而直接讨论总量问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前各国货币政策分歧加大且叠加了经济转型担忧的情境之下,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理应纳入外部结构性冲击对于国内货币供求机制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韧  
货币供给与价格产出间的稳定关系构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但在我国则受到了来自货币供求机制变化及所谓"迷失"货币问题的强劲挑战,货币化拐点出现后仍然持续加重的货币"迷失"现象更是成为现有理论解释的难点。本文基于年度数据以及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迷失货币的持续加重主要源自阶段性的动因转换,伴随着90年代后经济开放的迅速推进,外汇占款冲击逐渐取代货币化进程成为我国迷失货币的主要成因;在外汇占款波动的影响下,忽略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结构性特征而直接讨论总量问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前各国货币政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翱  赵向琴  陈国进  
本文以灾难冲击中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灾难冲击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一个中美两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从经济开放度中的贸易开放度与资本账户开放度两个角度对中美两国TFP灾难冲击的跨国传导效应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美两国TFP灾难冲击均具有负面的跨国传导效应;美国TFP灾难冲击通过贸易渠道而非资本账户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并抬升进口商品价格中枢形成输入型通胀;降低中美两国贸易开放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不能缓解TFP灾难冲击对中美两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反而会造成中美两国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削弱TFP灾难冲击对本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中国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美国货币当局对美国TFP灾难冲击进行调控时对中国产出存在挤出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成思   田涵晖   王晨曦  
结构性需求冲击非对称地影响不同生产部门产品需求。本文研究此类负向冲击下,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实施及配合才能实现“稳就业、促消费”目标。本文建立了区分直接和未直接受冲击部门的DSGE模型,考察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及政策协调机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政府消费和对企业补贴适用于稳定就业;对家庭转移支付和降低个人所得税适用于促进消费;利率工具比法定存准率工具更有效。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利于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发挥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风勇  
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证明在面对部门非对称冲击时通过差异利率的调整将有效降低冲击带来的经济波动程度。将四类货币政策规则分别引入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相对无差异利率政策,差异利率政策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受冲击影响而发生波动的方差和区间都更小;当通过央行损失函数对各类货币政策规则进行考察时,除非央行对通货膨胀过度关注,带有常数货币政策规则的差异利率政策所导致的央行效用损失都是最小的,从而也是理论上最优的结构性货币政策规则。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范小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这种发展至少无法简单地用实质经济增长因素来解释,尤其是大量基本不受各国管理当局和国际经济组织监控的“无国籍”私人资本熟练地运用各种最新的金融工具,凭借着高新技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自由移动,寻求获利机会,使国际金融的动荡成为常态,投机性冲击频繁发生,且冲击的潜在力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本文针对货币投机性冲击这种现象,对其冲击加剧和扩散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投机性冲击一般是通过吸附效应和“羊群效应”得以加剧,通过溢出效应和传染效应得以扩散。
[期刊] 预测  [作者] 安辉  赵清  
每次金融危机爆发都会引起人们对区域货币合作的高度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基石即以清迈倡议(CMI)为代表的区域救助机制,而此次危机后形成的标志性合作成果则是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本文正是基于上述事实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东亚地区过去30年和近10年经济冲击对称性的差异,以考察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基础的新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小国间的经济冲击对称性一直很高,并继续呈上升趋势;而近年来,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以中日为代表的大国间的经济冲击对称性的显著提高,因而为东亚更深层次的货币合作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认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应适时调整为以"亚洲共同繁荣"为目标,由过去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池启水  王振全  
"协整"技术及其衍生方法被广泛用于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冲击的实证研究。如果货币供给量序列是分段连续的,而物价为单位根序列,则采用"协整"及其衍生技术的研究就缺乏依据。本文运用内生断点检验方法对中国货币总量月度时间序列进行结构变化检验,并结合企业商品价格总指数、直观分析法和Fisher检验法,验证货币总量结构变化对物价的冲击。本文研究为揭示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高洁超  杨源源  范从来  
文章构建新凯恩斯模型,研究了供求冲击和异质性预期下,不同货币政策调控范式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波动主要由需求冲击所驱动,预期呈现出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混合的异质性特征,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的相机抉择倾向;需求冲击导致经济波动向稳态收敛的时间明显长于供给冲击,预期的理性程度提高有助于增进整体福利,事前承诺不一定优于相机抉择,尤其当预期呈现异质性特征时;货币政策忽视利率稳定化操作将导致更多的整体福利损失,需求冲击下这一损失又显著大于供给冲击下。文章认为:在当前预期呈现异质性特征的背景下,相机抉择型调控具有合理性,货币政策不宜盲目向事前承诺转型;在经济波动主要由需求冲击所驱动时,货币政策应考虑利率稳定化因素,保持稳健中性基调可防止不必要的利率扰动影响金融稳定,从而减少福利损失;长期来看,改善公众预期,逐步摆脱外需依赖,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稳定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磊  
货币政策识别变量是货币政策冲击的表征变量。本文选取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识别变量,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模型)Blanchard-Quah分解法将我国货币政策识别变量受到的结构性冲击源分解为相互正交的恒久性冲击,和短暂性冲击并研究结构性冲击效应以及冲击源等问题。研究表明,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初波动中,恒久性冲击的解释力度分别达到了98%和67%;考虑预期因素的情况下,结构性冲击的时变波动稳定性出现差异,且短暂性冲击对两类货币政策识别变量的冲击效应大大增强。在诸多冲击源中,经济内部运行变量,如投资、消费和外贸进出口构成货币政策识别变量最为重要的恒久性...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尧成   战文清  
本文基于1998Q1-2022Q4时段数据,比较分析不同货币政策冲击下中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联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中国的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总体上呈现反向波动,并在不同频域内交叉领先波动,但在二者的主周期频域内金融周期领先经济周期波动;(2)相较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更能拟合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联动性特征;(3)在货币政策冲击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过程中,金融周期的部分中介效应是二者联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效应分别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下起到了金融加速器和金融减速器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梅波  熊爱宗  
经济冲击的对称性程度,是判断一组经济体是否可以进行货币合作的一个良好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冲击的分解变量进行了重新选择,将东亚9个经济体的经济冲击分解为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静态与动态实证结果都显示东亚目前的冲击对称性程度还不高。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方向,除了在整体上继续推动东亚各经济体在各领域的合作外,重点是要推进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毛彦军  王晓芳  
基于由贝叶斯技术估计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识别和分析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均能够产生同向影响,但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不明显,仅能解释其不足2%的波动,而对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比较强,长期内可以解释其26%以上的波动;货币需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的影响都不明显,长期内对二者波动的解释能力均低于0.6%。因此,在应对通胀压力时,央行可以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高通胀势头实施积极的紧缩性宏观调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于立  
在今年6月份的美国《幸福》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加坡总理B.G.Lee坚持亚洲价值观》的采访报道。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去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时,新加坡总理说道:“首先,当前的世界是一个有着高度内部关联的世界,所有的新闻和事件都被迅速地加以...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潘宏胜  
中国经济正面临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稳中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人口结构老龄化等结构性变化。文章认为,中长期的货币政策取向应关注和积极适应上述变化,保持稳健而适当趋紧的总体取向,更加突出稳定物价的目标,重新认识合理的货币总量水平和社会融资规模,以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一步发挥价格工具的调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