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1)
- 2023(5920)
- 2022(4868)
- 2021(4125)
- 2020(3286)
- 2019(7236)
- 2018(7181)
- 2017(12705)
- 2016(6285)
- 2015(7190)
- 2014(7317)
- 2013(7437)
- 2012(7343)
- 2011(6947)
- 2010(7119)
- 2009(6722)
- 2008(6335)
- 2007(5801)
- 2006(5391)
- 2005(5096)
- 学科
- 济(57893)
- 经济(57865)
- 管理(22054)
- 业(20108)
- 企(15985)
- 企业(15985)
- 地方(15975)
- 方法(15782)
- 数学(14154)
- 数学方法(14111)
- 地方经济(12433)
- 技术(11793)
- 中国(11125)
- 业经(9321)
- 学(8643)
- 农(8228)
- 环境(7047)
- 经济学(6793)
- 技术管理(6696)
- 产业(6318)
- 农业(6308)
- 融(6158)
- 金融(6158)
- 贸(5986)
- 贸易(5982)
- 制(5949)
- 发(5876)
- 财(5748)
- 易(5716)
- 体(5469)
- 机构
- 大学(108476)
- 学院(108413)
- 济(61681)
- 经济(60755)
- 研究(42489)
- 管理(40008)
- 理学(33776)
- 理学院(33423)
- 管理学(33089)
- 管理学院(32869)
- 中国(30815)
- 财(23724)
- 科学(22372)
- 京(22140)
- 所(21081)
- 经济学(20972)
- 研究所(18861)
- 财经(18849)
- 经济学院(18599)
- 中心(18095)
- 经(17085)
- 江(16639)
- 院(15034)
- 北京(14272)
- 农(13782)
- 财经大学(13711)
- 范(13174)
- 师范(13073)
- 科学院(12981)
- 州(12797)
- 基金
- 项目(67393)
- 科学(53999)
- 研究(50900)
- 基金(49651)
- 家(42835)
- 国家(42536)
- 科学基金(36442)
- 社会(35898)
- 社会科(34297)
- 社会科学(34288)
- 省(25980)
- 基金项目(25356)
- 教育(22106)
- 划(21050)
- 自然(20488)
- 自然科(20017)
- 自然科学(20015)
- 资助(19786)
- 自然科学基金(19662)
- 编号(18692)
- 发(16759)
- 国家社会(16151)
- 重点(15511)
- 部(15297)
- 成果(14828)
- 创(14781)
- 济(14725)
- 经济(14601)
- 发展(14254)
- 展(14073)
共检索到177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新安
入世后过渡期结束的过程,也是我国加大开放,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该过程为中部地区通过加速区际贸易和引入外部直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接受技术外溢,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契机。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技术传递作用机制,通过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建立可持续的自我快速发展机制,实现自身崛起。
关键词:
区域开放 技术传递 区域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巴春生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区际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现象。我国东部地区在经过20多年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西部地区应当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创造争件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产业转移 梯度推移 西部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喻美辞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三个部门的开放经济增长模型,考察了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要受到承接国的贸易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国内外技术差距等因素的制约。承接国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存量越多,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越大。在具有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当承接国与外包国的技术差距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能够获得较大的技术外溢效应。本文的分析结论对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服务外包 技术外溢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丽娟 邓玲
承接产业转移获取技术外溢,是欠发达地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路径之一,我国西部地区尤其如此。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汲取全球创新资源的历史契机,自主创新又是提升产业转移承载力与根植性的基本前提,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将促进西部地区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对四川省的实证研究表明,承接产业转移对自主创新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但产业转移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影响程度高于对发明专利的影响程度,国际产业转移的创新溢出效应高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转型时期,西部地区需创新产业承接模式,强化技术外溢吸收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整合区域内外创新资源,构建起以自主创新能力递增为目标的承接产业转移格局,从而实...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绍坚
本文研究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获得了技术外溢的益处,提升了本土软件研发能力。在技术外溢的多种可能途径中,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最显著。我们要坚持软件产业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企业承接软件外包项目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软件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提升本土软件研发能力。
关键词:
承接 国际软件外包 技术外溢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德明 罗敏
中央制定的中部崛起的政策给安徽省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安徽省要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应当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走特色经济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突出优势,扬长避短。集中资源、资金、区位等优势,开发名优、名品,发展优势产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发展特色经济的现状、意义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
特色经济 资源优势 特色产业集群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星
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一大特点是国际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东中西部应抓住机遇,发挥不同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圣云 许双喜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文章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应用Entropy-AHP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测评和动态比较分析,并对2015年、2020年中部经济崛起趋势进行组合预测。研究发现:"七五"末至"十二五"初,中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N"字型折线增长态势,尤其在"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态势更为稳健,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增长率的省级差距趋向缩小;与广东相比,2015-2020年中部六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增长率普遍偏低,湖北、安徽、河南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才利民 胡光宇
蓝色经济在国家战略体系具有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随着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扮演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逐渐由资源输送渠道变成全球化通道,发展蓝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经济中的重要战略之一。在蓝色经济促进对外经济开发过程中,海洋贸易、内外经济一体化、海洋经济信息和海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蓝色经济 对外开放 经济一体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冬梅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新安
入世过渡期结束的过程,也是我国加大开放、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一区域可通过加速区际贸易和引入外部直接投资,承接技术外溢,以分享外部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更好地实现区域技术进步。该机制为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崛起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契机,中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开放经济的这种技术外溢效应,通过加大开放,以实现自身的经济迅速崛起。
关键词:
区域开放 技术传递 区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学金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强调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现阶段,科学技术正在广泛地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强大、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足见,要实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郑宁
产业区域转移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当前也成为推动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本文将首先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做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望
理论上,构建一个包含三部门的开放分散经济增长模型,可以考察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的技术水平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开放条件下,国际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外溢对承接国的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一作用的发生受到承接国人力资本水平、国内外技术差距、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环境管制措施对于环境影响不确定,环境自净能力对于环境污染具有积极消化减缓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