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97)
- 2023(4656)
- 2022(3881)
- 2021(3453)
- 2020(2831)
- 2019(6202)
- 2018(6168)
- 2017(11423)
- 2016(6133)
- 2015(7148)
- 2014(7314)
- 2013(7260)
- 2012(7423)
- 2011(7029)
- 2010(7401)
- 2009(7225)
- 2008(7094)
- 2007(6688)
- 2006(6359)
- 2005(5921)
- 学科
- 济(52391)
- 经济(52356)
- 管理(17227)
- 地方(14741)
- 方法(13985)
- 学(12329)
- 业(12236)
- 数学(12025)
- 数学方法(11874)
- 地方经济(11666)
- 企(10070)
- 企业(10070)
- 中国(9839)
- 业经(8113)
- 农(6823)
- 经济学(6613)
- 制(6145)
- 环境(5873)
- 财(5798)
- 理论(5717)
- 融(5665)
- 金融(5665)
- 和(5541)
- 体(5513)
- 发(5361)
- 产业(4881)
- 银(4865)
- 银行(4852)
- 行(4718)
- 贸(4685)
- 机构
- 大学(106343)
- 学院(104298)
- 济(51937)
- 经济(50929)
- 研究(41135)
- 管理(34494)
- 中国(30692)
- 理学(28342)
- 理学院(27950)
- 管理学(27379)
- 管理学院(27174)
- 科学(24081)
- 京(22634)
- 财(21982)
- 所(21670)
- 研究所(19329)
- 中心(17682)
- 经济学(17648)
- 财经(17197)
- 江(16861)
- 经济学院(15438)
- 农(15435)
- 经(15383)
- 范(14819)
- 师范(14680)
- 北京(14659)
- 院(14024)
- 州(13215)
- 业大(12802)
- 科学院(12581)
- 基金
- 项目(59038)
- 科学(45643)
- 研究(42911)
- 基金(42415)
- 家(36701)
- 国家(36406)
- 科学基金(30283)
- 社会(28844)
- 社会科(27273)
- 社会科学(27265)
- 省(22396)
- 基金项目(21151)
- 教育(19297)
- 资助(18374)
- 划(18264)
- 自然(17647)
- 自然科(17207)
- 自然科学(17202)
- 自然科学基金(16875)
- 编号(16304)
- 成果(14653)
- 发(13980)
- 重点(13521)
- 部(12934)
- 济(12429)
- 国家社会(12421)
- 经济(12302)
- 课题(11931)
- 发展(11752)
- 展(11617)
共检索到176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马姗伊 王辉
长期以来,利己与利他被视为经济学中的两个不同范畴,实质上利他是利己的一种表现形式,利他的本质仍为利己。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侧重于研究物质福利即物质上的利己,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人们的精神幸福即精神上的利己。
关键词:
经济学 利己 利他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宇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经济学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和挑战时,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实质上不是经济,而是伦理问题。经济科学作为一门为人类生产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科学,必然要涉及到人的道德选择、人的伦理目标、人的价值判断。某一个活动到底是好还是坏?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晓维
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利己主义 ,几乎成为西方经济学和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学的具有公理性的基本假定之一。人的利己趋向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 ,然而 ,现实中的人的活动本质上是由一定制度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在一定制度框架内 ,如果没有基于一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自然的共同占有 ,就谈不上个人利益 ,因此 ,现实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人 ,并不总是利己的或个人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者。本文就此展开论证。
关键词:
利己主义 经济主体 经济制度 假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叶航
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前两种利他行为,生物学已经给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也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关于纯粹利他,生物学存在着很大争论,至今没有圆满的解释。本文在“合作剩余”和“生物演化稳定策略”(ESS)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能够解释纯粹利他行为的模型,并利用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行为内在的激励机制作出了说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少安 韦倩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大量的利他行为,但是到底什么原因诱发并使得这些行为能够在人类社会繁衍、更替的过程中演变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呢?这一问题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众多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一直关注并积极探索的问题之一。经济学理论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可以从利他行为中直接获得幸福或快乐,从而自身的效用得到提高;二是人们可以间接从利他行为中获得利益。以上述两方面为线索,本文对利他经济学研究最近20年的新进展给予综述与评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文建东 李欲晓
本文界定了不同的利他主义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利他主义缺乏的原因给予了解释,指出利他主义不只是道德规范问题,也更多地包括经济动机。本文还比较了市场、政府和利他主义行为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和配置资源过程中的效率,指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该正确界定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
关键词:
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 市场经济 理性行为
[期刊] 求索
[作者]
章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思想、新制度。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解决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全面总结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入研究当代经济前沿理论的内在逻辑,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中国经济转型增长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思想支撑。反思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局限和问题,系统梳理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经验,可以发现,建立在形而上学思辨方法基础上的西方经济理论整体上很难用来指导和解决中国改革问题;商品价格具有双重属性,可以成为建立新时代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协调"利己和利他"将是新时代经济理论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新亮点。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谊浩
近年来,国外学者利用大量的道德实验和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来研究经济学者与非经济学者之间的行为差别,其中多数结果都证明:经济学者普遍比非经济学者表现得更利己,也更缺乏亲社会行为。对经济学者更利己的原因解释分为性别差异假说、自我选择假说和教育灌输假说等。在对其中经典的研究予以梳理和比较之后,本文重点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中经济学者的行为。结果发现: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有着长期效应,这些学生工作后一定程度上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微观推手,而那些经济学教授们也明显表现出忙于寻找借口、推卸责任的道德风险行为。
关键词:
经济学者 亲社会行为 心理实验 调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玉洁 王平心
利他行为对自利人性假设的挑战,要求经济学必须把偏好进行内生化处理。笔者首先构建了一个利他偏好内生模型,使得人类行为统一于效用最大化模式并具有了内在一致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然后对利他偏好内生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笔者认为,与利己行为不同,行为主体不是从利他行为后果而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效用;通过整体间的生存适应性补偿机制,利他者不仅可以战胜利己者得以存在和持续,而且利他惩罚行为还为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利他行为 效用 偏好内生 利他惩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航 汪丁丁 罗卫东
现代经济学与现代生物学对人性的看法相当一致,都把自利看作人类行为的基本前提。但来自桑塔费学派的最新研究证明,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利他行为作为社会规范内部化的产物,在维持个人之间的合作劳动、有效提高族群生存竞争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ESS(即“进化稳定策略”)基础上提出一个演化均衡模型,进一步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优势以及合作剩余导致利他偏好内生的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齐良书
本文指出了叶航(2005)和叶航、汪丁丁、罗卫东(2005)建立的“利他行为演化均衡”模型的错误,重新梳理了利他行为与经济学的关系。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不排斥利他偏好,利他行为难以进入经济学实证分析,主要是由于利他行为难以量化。人类利他行为是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这并不妨碍经济学把利他偏好当作人性的一部分。经济学可以通过解释道德情感的进化根源、道德规范的形成机制以及道德规范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来解释人为什么有利他行为。
关键词:
利他 经济学 进化稳定均衡 道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石清 乌家培
利他主义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繁杂,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本文提出利他行为的方向性问题,分析了基因决定论的局限,综合研究了基因选择、个体选择以及群体选择对人类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利他性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理论。在解决利他行为方向性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利他行为实质上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从而提出了社会理性概念,扩展了利他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为了解释越来越多的利他行为和合作现象,现代经济学试图通过放宽经济人的外延来将之纳入传统的经济人分析框架。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扩大化偏好依然是外生的、不变的,它依然把丰富多样的人类行为抽象为平面单一结构,从而依然没有克服经济人分析的内在缺陷。经济人模式化分析的主要表现为:(1)忽视人类行为的历史性,而仅以现在和将来考量行为方式;(2)仅仅是一个理性计算问题,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行为和下意识反应;(3)基于近视的行为功利主义,仅仅反映本能反应的动物性一面;(4)基于原子论个人主义,行为动机是着眼于效用最大
关键词:
经济人 利他行为 主流经济学 偏好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悦 李星 林兴 李心言 张馨元 韩优莉
随着实验经济学、行为博弈论的发展,传统经济学中的自利假设受到利他倾向的挑战。利他性在医疗决策中体现为医生行为偏离个人利益最大化,关注患者健康福利,被认为是医生绩效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对公益性导向和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利他性难以测量影响了对医生利他性的研究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本研究基于显示偏好原理并采用独裁者博弈为基础设计的受控实验室实验模拟医生医疗决策情景,根据医生决策结果,分别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和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医生的利他性。结果显示医生决策过程中对患者健康效益给予了正向权重。医生的利他性存在异质性。基于医生效用函数计算的利他性均值为0.82,表明医生对患者健康效益的权重为82%。96%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5,50%的医生利他性大于0.85。运用随机效用模型估算的利他性(患者健康效益与医生利润的边际替代率)为1.078>1,49%的医生边际替代率大于1,说明相比个人利益医生更加重视患者健康效益。两种方法下测量的利他性显著正相关(Spearman’sρ=0.715, p<0.001)。提示本研究应用的医疗决策情景下利他性的测量方法可实现医生利他性的量化,基于两种方法测量的医生利他性可以相互印证。
关键词:
利他性 偏好 实验室实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