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82)
2023(5965)
2022(4963)
2021(4341)
2020(3533)
2019(7717)
2018(7512)
2017(14077)
2016(7456)
2015(8482)
2014(8499)
2013(8447)
2012(8429)
2011(8008)
2010(8293)
2009(8009)
2008(7815)
2007(7348)
2006(6840)
2005(6336)
作者
(23993)
(20421)
(20247)
(19436)
(13100)
(9705)
(9007)
(7840)
(7710)
(7197)
(7099)
(6688)
(6640)
(6587)
(6440)
(6202)
(6063)
(5850)
(5842)
(5644)
(5444)
(4884)
(4871)
(4660)
(4640)
(4558)
(4374)
(4246)
(4202)
(3942)
学科
(59028)
经济(58984)
管理(21893)
方法(17848)
(16774)
数学(15632)
数学方法(15465)
地方(15394)
(13577)
企业(13577)
(13169)
地方经济(11936)
中国(11531)
业经(9424)
(8512)
(7963)
环境(7328)
(7140)
经济学(7068)
(6725)
金融(6725)
(6285)
(6285)
贸易(6279)
理论(6277)
(6035)
(6011)
(5980)
产业(5912)
农业(5879)
机构
大学(126389)
学院(124288)
(62677)
经济(61565)
研究(46855)
管理(43016)
理学(36261)
理学院(35803)
管理学(35152)
管理学院(34910)
中国(34641)
科学(27081)
(26867)
(25979)
(24125)
经济学(21698)
研究所(21649)
财经(21526)
中心(20376)
(19430)
经济学院(19272)
(19216)
(18212)
(16780)
师范(16621)
北京(16491)
(16130)
财经大学(15742)
业大(15546)
(14948)
基金
项目(75195)
科学(59278)
基金(55647)
研究(54022)
(48357)
国家(47987)
科学基金(40783)
社会(37594)
社会科(35728)
社会科学(35719)
基金项目(28234)
(28217)
自然(24260)
教育(24257)
自然科(23722)
自然科学(23716)
资助(23446)
自然科学基金(23286)
(23187)
编号(19918)
(17243)
重点(17068)
成果(16910)
(16836)
国家社会(16676)
(14838)
教育部(14787)
经济(14687)
(14584)
发展(14415)
期刊
(78075)
经济(78075)
研究(43090)
中国(23796)
(20544)
学报(20286)
管理(18007)
科学(17848)
(16859)
大学(15372)
学学(14527)
经济研究(13959)
财经(12465)
(11611)
金融(11611)
农业(11317)
(11035)
技术(11022)
教育(10683)
问题(9811)
业经(9519)
技术经济(8309)
统计(8023)
(7898)
世界(7249)
国际(6952)
(6772)
决策(6218)
经济问题(6101)
经济管理(5915)
共检索到200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启才  
习俗是一种最基本的非正式制度,它以一种文化的力量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但现有的经济学对习俗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习俗不仅对需求、投资和区域技术创新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市场的稳定、消费心理的引导、经济信息的提供、制度的创新和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建设性功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洪名勇  施国庆  
演化经济学为我们分析制度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演化经济学关于制度的演化机制主要有遗传机制(复制机制)、变异机制(新奇创生机制)、选择机制和适应性学习机制等。习俗就是最基本的元制度之一,作为一种基本的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习俗元制度的演化机制至少有:遗传机制(复制机制)、变异机制(新奇创生机制)、选择机制和适用性学习机制。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崇旺  
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期,也是商人文化习俗发展,日趋成熟的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商人,在因袭前人的遗风故俗基础上,并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具有行业及地域性特征的文化习俗。开展对这一时期商人文化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明清商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限于笔力和篇幅,本文着重对明清商人的经营文化习俗作一系统的探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中一  
本文透过对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婚俗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各个方面的重塑,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变异。在此意义上,乡村婚姻习俗的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完全消灭对方,而是由冲突而融合,由融合而再造。农民正对传统婚嫁习俗和现代婚姻文化二者同时进行"扬弃",从而创造了一种包含两者因素又不同于任何一方的婚俗新样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胡惠闵  
学校习俗是影响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理解学校习俗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物化环境、仪式或周期性活动、行为习惯和传统三个学校习俗的考察途径,提出了如何形成与强化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习俗命题。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华  
长期形成的地方习俗成就了当代温州人创造的经济奇迹,今天温州发展的瓶颈也恰恰来自于此,突破瓶颈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而实现习俗转型并不单是温州人面临的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熊鹰  
古老的中国是礼仪之帮。中国人一向注重礼尚往来。婚丧嫁娶,老人寿辰,子女升学、新居乔迁,小孩生日、新年压岁等等,都少不了送份礼物,以示恭喜和祝福。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乡交往的频增,鉴赏水平的提高,传统观念的更新,结交范围的扩大,盛行了几千年的赠现金,送实物的陈规旧俗在悄然地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传东  
"送祝米"是我国一项流行地域广、涉及民族多的传统贺诞民俗。"送祝米"的原始意义包含宗教信仰和实用保健两个方面,它既与我国的巫文化传统特别是民间对"米"的崇拜有关,也与亲戚、邻里之间的互助有关。这项民俗的起源虽难考证但其传统略可追溯,魏晋时期出于实用和宗教的"送米"现象均已经出现,特别是"麻姑掷米"传说与"送祝米"的原始意义深相契合。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江心  
“天使之城”的曼谷 曼谷市是泰国的首都,位于湄南河下游。距泰国湾40公里,面积290平方公里,人口540多万,全国人口的1/10居住在这里。 湄南河将曼谷市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曼谷,西部是吞武里,合称大曼谷。曼谷的原意是“天使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富强  
为了使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表述上更为严谨和在论证上更为严密,同时缓和其被日益边缘化的形势,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试图借鉴和模仿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研究取向,从而导致了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但这种取向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一者,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社会生活领域,这比新古典经济学所偏重的工程学内容更不适合大量使用数学推理;二者,经济学数量化的基础——理性选择理论本身就存在问题,它实质上否弃了人类行为的意向性,而这却是马克思极力强调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防马克思经济学在数量化过程中的庸俗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努力曼·依米提  
不同民族和国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自己的诠释,这是因不同的历史、制度、宗教和文化所致。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及其传统生活习俗和传统禁忌习俗中的生态自然观,将对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富强  
现代经济学往往以使用数学工具的程度作为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标准,这在中国经济学界甚至发展出一种"数量拜物教"。"数量拜物教"之所以盛行,根本上源于认识论的误区:它没有区别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异,混淆了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并片面追求形式的优美。数学工具的无节制使用,使现代主流经济学日益形式化和庸俗化,从而暴露出与现实日益相脱节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部分经济学者并未引起重视,这种学术倾向与经济学主流化的锁定效应有关,更与功利主义的学术风气有关。因此,破除"数量拜物教"的研究取向,必须提防主流化陷阱,进行学风改造。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伍隆萱  
责任心是个体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是个体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教育、于个体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责任心不仅是每个个体必须拥有、应该养成,即必须持有的一种重要的个性品质,更是一种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人才进入21世纪的护照。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与家庭养育习俗和社区文化习俗等等外部因素也有极大的关系。孩子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习俗,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养成;"宽范围"的人际交往对儿童责任心的养成利大于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