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2)
- 2023(6982)
- 2022(5934)
- 2021(5268)
- 2020(4370)
- 2019(9865)
- 2018(9682)
- 2017(19004)
- 2016(10278)
- 2015(11313)
- 2014(11629)
- 2013(11465)
- 2012(11257)
- 2011(10376)
- 2010(10946)
- 2009(10152)
- 2008(10051)
- 2007(9202)
- 2006(8589)
- 2005(7916)
- 学科
- 济(65225)
- 经济(65188)
- 管理(32864)
- 业(28416)
- 企(23395)
- 企业(23395)
- 方法(18452)
- 地方(17421)
- 数学(16541)
- 数学方法(16346)
- 财(14384)
- 中国(13832)
- 地方经济(12538)
- 农(12487)
- 学(11345)
- 业经(11201)
- 制(10635)
- 策(10101)
- 务(8663)
- 财务(8647)
- 财务管理(8632)
- 银(8571)
- 银行(8558)
- 环境(8490)
- 融(8436)
- 金融(8436)
- 贸(8293)
- 贸易(8286)
- 农业(8275)
- 行(8217)
- 机构
- 学院(155595)
- 大学(152891)
- 济(77931)
- 经济(76415)
- 研究(59232)
- 管理(56720)
- 理学(47443)
- 理学院(46892)
- 中国(46722)
- 管理学(46210)
- 管理学院(45912)
- 财(36600)
- 科学(32787)
- 京(32240)
- 所(30496)
- 财经(27820)
- 研究所(27170)
- 中心(26071)
- 经(25038)
- 经济学(25032)
- 江(24870)
- 经济学院(22078)
- 农(21890)
- 北京(20980)
- 院(20980)
- 财经大学(20233)
- 范(19493)
- 师范(19362)
- 州(19168)
- 业大(18323)
- 基金
- 项目(92620)
- 科学(73546)
- 研究(69297)
- 基金(67687)
- 家(58083)
- 国家(57602)
- 科学基金(49257)
- 社会(45562)
- 社会科(43248)
- 社会科学(43240)
- 省(35123)
- 基金项目(34266)
- 教育(30747)
- 自然(30398)
- 自然科(29639)
- 自然科学(29634)
- 划(29421)
- 资助(29078)
- 自然科学基金(29076)
- 编号(27468)
- 成果(23358)
- 发(21787)
- 重点(21341)
- 部(20865)
- 课题(19843)
- 国家社会(18851)
- 性(18442)
- 发展(18410)
- 展(18140)
- 创(18127)
共检索到254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当代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将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如果制度和技术等创新力不足,在低效率下形成的高速增长会拉动各类要素价格上升,从而使总量失衡进入"滞胀"状态。我国现阶段的总量失衡的调控也必须防止"滞胀"的发生。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指出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较长时期的通胀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并提出了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失衡 中等收入 宏观政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军
文章首先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并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论述了当前经济秩序混乱对宏观调控政策调控力度的抑制作用 ,最后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两条基本途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玉鼎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货币总量调控的局限性———最适货币区理论对宏观政策选择的启示骆玉鼎一、最适货币区理论:缘起和发展二战尚未结束,欧洲的政治家们就开始讨论如何实现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合发展,对一体化构想的探讨和实践,最终导致1958年《罗马条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骆玉鼎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货币总量调控的局限性——最适货币区理论对宏观政策选择的启示骆玉鼎一、最适货币区理论:缘起和发展“二战”尚未结束,欧洲的政治家们就开始讨论如何实现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合发展,对一体化构想的探讨和实践,最终导致1958年《罗马条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何孝星 刘雅丽
2003年底以来,随着基金公司产品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s,MMF)开始在我国出现,并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但是依据其在美国的发展经历,货币市场基金会干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试图从货币层次、信贷政策、加息等三方面分析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操作经验,为改进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改革
[作者]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谭涵予 吴韬
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2023年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双双收窄,金融风险整体可控,宏观政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稳定”目标。但也要注意到,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依然为负,此外部分领域仍然面临潜在风险。从政策操作来看,2023年宏观政策稳中求进,积极有效地应对了内外部压力,但稳定政策的力度和传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有待加强。总体上,2024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建议采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改革”的一揽子大宏观政策组合,加强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使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而提高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助力经济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蔡志洲
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累计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幅从2月底的53%降低到7月底的31.1%,累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则从1月底的11.8%增加到7月底的12.8%。这说明国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和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本文运用比较翔实的资料,在将2003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状况与我国过去曾经发生的经济过热的状况比较的基础上,提出2003年出口、投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较快不能认为是经济已经过热,而是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常态,这预示我国新一轮经济波动上升的开始。但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行业重复建设、货币供应量偏多、消费增长依然缓慢的问题要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治理。2004年的宏观政策选择,从总体上应保护国民经济出现的良好态势,而同时又要遏制局部重复建设的势头,预防通货膨胀,所以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和连续性又要适度进行调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沈建光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或许只能顶一时之用,长期来看,唯有改革才能真正激活增长动力由于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美国QE3退出预期提前导致资金撤离、结构性困境压缩货币政策空间,今年中国经济运行似乎面临着重要考验。而针对内忧外困,笔者认为,下半年财政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少维
经济专家调查问卷汇总结果显示,200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幅,物价涨幅(CPI)提高,但不会出现超过10%的严重通货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增幅提高。如果当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财政政策要由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建设性支出要减少,公共性支出要到位;货币政策要适度收紧并针对目前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建设,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关键词:
经济预测 宏观经济政策 热点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迎联
我国经济的深层隐患不仅是通胀问题,更是通胀、停滞与失业并存的"滞胀"问题。相关分析表明,滞胀的风险来自于"投资拉动、出口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货币超经济发行、流动性过剩、收入分配失衡、外部输入性以及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抑制政府的投资冲动和财政需求,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内生型增长是今后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滞胀风险 宏观政策 内生型增长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邓宇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以重创,特别是全球产业链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考验。从两个维度看,一是疫情促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许多潜在危机正由暗到明,如短期内很难解决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地缘政治对立、全球市场动荡以及国际合作碎片化等,并埋下较为严重的潜在风险;二是疫情折射出全球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危机,如日益扩大的债务赤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科技和贸易"脱钩"以及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未来,疫后宏观经济的复苏将迎来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内部更为精准、合理和稳健的政策协调预期,弥合政策基调与市场预期的"缺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东琪
反思历史后的正确决策 大约十年前,我在《经济学动态》发表了一篇题为“改革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一文。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基本用意,是针对1986年实现“软着陆”后经济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提出改革和发展都要“稳中求进”的思想。当时,全国上下求胜心切,方方面面“闯关”的呼声很高,不少经济学家也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在这样一个气氛中,中国社科院经济片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为了给加速深化制度创新式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发展速度应该有意识地放慢些。可惜的是,这一观点在经济回升初期没有引起政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怀清
需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中国经济稳字当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2022年1~2月份,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国民经济持续恢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