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3)
- 2023(7645)
- 2022(6262)
- 2021(5584)
- 2020(4430)
- 2019(9881)
- 2018(9676)
- 2017(19070)
- 2016(9961)
- 2015(10977)
- 2014(10882)
- 2013(11210)
- 2012(10661)
- 2011(9866)
- 2010(10140)
- 2009(9712)
- 2008(9073)
- 2007(8521)
- 2006(8108)
- 2005(7312)
- 学科
- 济(73890)
- 经济(73848)
- 农(48435)
- 农业(32477)
- 业(31543)
- 地方(20865)
- 管理(19377)
- 业经(18657)
- 方法(17734)
- 数学(16281)
- 数学方法(16227)
- 中国(15775)
- 农业经济(12397)
- 地方经济(12278)
- 发(12129)
- 学(10698)
- 企(10255)
- 企业(10255)
- 制(10142)
- 发展(9885)
- 展(9879)
- 劳(9465)
- 劳动(9447)
- 村(9418)
- 农村(9398)
- 体(8636)
- 及其(8597)
- 策(8444)
- 财(8372)
- 贸(8058)
- 机构
- 学院(154594)
- 大学(147862)
- 济(82598)
- 经济(81365)
- 研究(57836)
- 管理(56957)
- 理学(49091)
- 理学院(48626)
- 管理学(48038)
- 管理学院(47771)
- 农(45663)
- 中国(45512)
- 农业(34118)
- 科学(31629)
- 财(31463)
- 京(29295)
- 所(29141)
- 业大(27584)
- 中心(26598)
- 经济学(26276)
- 研究所(26075)
- 财经(24700)
- 江(24128)
- 经济学院(23415)
- 经(22405)
- 农业大学(20916)
- 经济管理(20259)
- 科学院(19645)
- 省(19610)
- 发(19404)
- 基金
- 项目(97528)
- 科学(77477)
- 研究(75036)
- 基金(71608)
- 家(61335)
- 国家(60707)
- 社会(52540)
- 科学基金(51853)
- 社会科(49403)
- 社会科学(49393)
- 省(38906)
- 基金项目(37927)
- 编号(30707)
- 教育(30639)
- 划(30123)
- 自然(28925)
- 自然科(28193)
- 自然科学(28189)
- 农(27979)
- 资助(27749)
- 自然科学基金(27667)
- 发(24706)
- 成果(24154)
- 国家社会(22784)
- 部(22017)
- 重点(21222)
- 发展(21172)
- 展(20885)
- 课题(19954)
- 制(19515)
- 期刊
- 济(107446)
- 经济(107446)
- 农(53547)
- 研究(48502)
- 农业(36304)
- 中国(34490)
- 科学(22199)
- 学报(21980)
- 业经(21960)
- 财(21688)
- 大学(18438)
- 学学(18233)
- 管理(17453)
- 融(17392)
- 金融(17392)
- 经济研究(15701)
- 业(15566)
- 问题(15021)
- 农业经济(14649)
- 农村(14113)
- 村(14113)
- 财经(12918)
- 世界(12636)
- 技术(12619)
- 经(11347)
- 经济问题(11232)
- 技术经济(9971)
- 版(9431)
- 农村经济(9346)
- 社会(8937)
共检索到246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朔 冯素杰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勇胜 薛继亮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贾伟 辛贤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农村 富余劳动力 资源配置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旭辉 彭现美 马成文
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经济模型,并在增长核算框架下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53—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0.43%和14.78%。分阶段看,不同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截然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行政命令引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为负,而改革开放后由市场机制引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其贡献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政府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和户籍制度改革等诸多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学功 吴国玺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采用变率偏差度和贡献率两个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弱,弱作用将延缓中原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县域 变率偏差度 贡献率 弱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艳芬 吕朝周
根据影响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速度的相关因素,运用C-D生产函数,利用1996~2004年间的非农部门有关数据,对影响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速度的有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为:资本增长速度、非农部门实物工资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增长速度和工业劳动边际产出对劳动力的弹性。政府应通过提高资本质量、吸引国外投资,保持物价稳定、控制工资上涨,加强创新力度,提高员工技能以促进非农部门劳动力增长。
关键词:
非农部门 劳动力增长速度 弹性分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移 农村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荆丰
文章致力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整体经济以及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基于均衡理论的均衡模型,并分别从全国、东部、西部、中部抽取了实证分析所需的数据。实证结果证实了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也表明了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用生产资料成本、增加了农用基础投入、促进了农产品产出、加速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多角度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盈盈
本文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利用1993年到2012年的有关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等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占比 地区竞争 结构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建军 汪伟 丁晓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的二元户籍和劳动力市场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农村转移劳动力融入城市仍有一定障碍,大量农业剩余通过劳动力价格扭曲转移到城市部门。本文首先应用统计模型对1980—2011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统计研究,然后运用MLE估计方法和变系数半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一个农村转移劳动力从1980年进入城市工作到2011年止,因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的贡献约为22.09万元,而所有农村转移劳动力,因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的贡献共计约为43.42万亿元;农村转移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城市部门经济增长有29%的正向影响。同时,工资扭曲对城市部门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海涵 杨文健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