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40)
2023(10881)
2022(9416)
2021(8399)
2020(7218)
2019(16401)
2018(16155)
2017(31163)
2016(16760)
2015(18798)
2014(18736)
2013(18544)
2012(17313)
2011(15789)
2010(16094)
2009(15424)
2008(14859)
2007(13604)
2006(11905)
2005(10859)
作者
(49171)
(41616)
(41245)
(39550)
(26237)
(19811)
(18801)
(16211)
(15430)
(14643)
(14229)
(13674)
(13119)
(13053)
(12967)
(12900)
(12520)
(12234)
(11987)
(11899)
(10348)
(10283)
(10012)
(9603)
(9458)
(9263)
(9139)
(8996)
(8371)
(8154)
学科
(89707)
经济(89649)
管理(45760)
(42636)
方法(34170)
(33473)
企业(33473)
数学(30236)
数学方法(29979)
地方(21040)
(20897)
中国(19790)
(18300)
(17477)
业经(16646)
(15236)
贸易(15227)
(14730)
农业(14230)
地方经济(13771)
(13221)
环境(12424)
(11831)
(11090)
金融(11088)
(10988)
银行(10957)
(10875)
财务(10850)
财务管理(10824)
机构
学院(246984)
大学(244410)
(112058)
经济(109908)
管理(90741)
研究(86368)
理学(77787)
理学院(76895)
管理学(75504)
管理学院(75043)
中国(64872)
科学(52157)
(50567)
(49006)
(44599)
(42462)
研究所(40369)
中心(39093)
财经(38932)
(37676)
经济学(36093)
业大(35963)
(35118)
农业(33421)
经济学院(32338)
北京(31652)
(31374)
师范(31062)
(30396)
(29538)
基金
项目(158435)
科学(123697)
研究(115300)
基金(113983)
(99069)
国家(98267)
科学基金(83418)
社会(74086)
社会科(70222)
社会科学(70203)
(62900)
基金项目(59772)
教育(52579)
自然(52354)
(52057)
自然科(51129)
自然科学(51114)
自然科学基金(50191)
编号(47046)
资助(46963)
成果(37989)
重点(36240)
(36147)
(34683)
(32629)
课题(32437)
国家社会(30746)
创新(30585)
科研(30565)
教育部(29704)
期刊
(129677)
经济(129677)
研究(74004)
中国(45561)
(39038)
(39023)
学报(38191)
科学(34624)
管理(32994)
大学(28304)
学学(27042)
农业(26177)
经济研究(22554)
(21926)
金融(21926)
技术(21827)
教育(21693)
业经(20268)
财经(19904)
(17306)
问题(16726)
技术经济(14203)
(13954)
(13661)
统计(13400)
商业(12595)
(11799)
世界(11641)
(11529)
国际(11333)
共检索到371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芊  魏文轩  
文章基于松弛变量的非径向DEA模型(SBM—DEA模型)测算了经济增长约束下的中国省际环境效率和各省的CO2减排潜力。经过测算,我们发现江苏省的环境效率最高,而大多数省份的环境效率过低,与江苏省相比,其效率值普遍在0.4以下,这说明中国各省的CO2减排潜力巨大,大多数省份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将CO2排放降低280万吨以上,而上海市更是可以降低接近3600万吨,这也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提供了较大空间,说明即使在目前的增长模式下,地方政府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在不影响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降低非合意产出的数量,从而顺利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洁  牛文军  
文章基于中国1965~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电力消费和CO2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O2减排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电力消费和CO2排放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费以及电力消费与CO2排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只存在从经济增长到CO2排放单向因果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公维凤  
本文建立了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在考虑了能源消费结构变动的情况下,分析了五种情景中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指出了各种情景中能耗和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了各种情景下的节能减排成本。从全局最优角度看,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指标约束下,贵州、宁夏和新疆等经济发展较慢,其他省区经济发展较快。加快这些省区经济发展,要以降低山西和内蒙古的经济增长为代价;减慢发展过快省区的经济增长对提高发展较慢省区的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但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明显;改变全国能耗强度和碳强度降低程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宁  
本文理论部分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了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指出解决此问题应致力于内涵扩张的方式——技术进步。同时将技术进步归纳为跳跃式和持续式两种方式,并分别探讨了这两种方式解决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瓶颈问题的不同途径。实证部分旨在检验技术进步的实际碳减排效应,以我国制造业为例,采用LMDI法分析了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均对制造业整体及制造业重点减排行业表现出明显的碳减排效应,验证了技术进步作为主要碳减排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婷婷  毛锋  罗锐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灾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有关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和态势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本文旨在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系统,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EKC)及衍生曲线为依据,对中国C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时序资料进行统计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较之标准型的环境库兹涅茨二次曲线方程更能映示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发展与CO2排放变化之间的相依关系。这种似“N型”而非“倒U型”的演化特征,意味着我国在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上仍处于过渡期,尚无法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阶段。为此,本文对我国未来经济、社...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霞  宁满秀  
采用双向分量回归法探讨1985—2009年中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在模型中引入共同边界技术效率比,以解决一般固定效应模型无法捕捉不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对两者间内在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越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曲线逐渐平缓,低、中收入地区的EKC不呈倒U型,高收入地区的EKC呈不明显的倒U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王伟斌  张习宁  
本文详细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函数法,综合考虑了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得到要素投入的动态产出弹性,以对我国1978-2012年的潜在产出进行测算。进而,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预测。根据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约7%。未来几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应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慧卿  李青玉  
基于公平原则,将中国2005~2030年CO_2排放量在地区间进行了分配,并计算各地区CO_2排放余缺,以探讨缺口地区向结余地区购买CO_2排放配额的可行性。采用计量模型估计了各地区CO_2排放量的产出弹性系数,据以模拟测算CO_2排放分配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平均权数时,山东、江苏、山西等经济发达或资源富裕地区所分配到的CO_2排放比重较高,而海南、青海、宁夏等所分配到的较小;测算各地区余缺发现,广东省的结余最多,而山西省的缺口最大; CO_2排放分配对北京、河北、广东等地区的经济影响较大,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长期来看,CO_2排放分配对全国的经济总量将会是一种正向的影响,能够实现减排与增长的双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君华  李霞  
基于2000—2011年中国工业全部行业能源消费量,运用IPCC推荐的CO2计算方法,推算了中国工业全部行业2000—2011年间的CO2排放量,通过运用Tapio脱钩指标建立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与CO2脱钩模型,测度了2000—2011年间中国工业全部行业以及分要素密集度行业的经济增长与CO2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不同行业的脱钩指数差异较大,强脱钩行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的脱钩状态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较,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脱钩指数总体上处于较高状态。政府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加大对企业在能源技术、新能源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促进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曾繁华  吴立军  陈曦  
哥本哈根会议对世界各主要工业国碳排放做出了框架性的约束,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0%~50%。基于这一目标,在C-D生产函数中引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要素,探究在这二要素约束下的增长阻力(growth drag)系数,并通过全国31年的时序数据以岭回归的方法估算出生产函数各参数,进而估算出阻力系数的值,最后形成研究结论:减排目标的兑现将导致中国年均GDP降低2.47~3.15个百分点,底限(40%)和上限(50%)的减排目标在2020年将形成10.28%的产出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