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4)
- 2023(13393)
- 2022(11337)
- 2021(10166)
- 2020(8723)
- 2019(19763)
- 2018(19303)
- 2017(37554)
- 2016(20081)
- 2015(22486)
- 2014(22259)
- 2013(22064)
- 2012(20322)
- 2011(18241)
- 2010(18293)
- 2009(16814)
- 2008(15865)
- 2007(13792)
- 2006(12396)
- 2005(10844)
- 学科
- 济(108927)
- 经济(108831)
- 管理(58399)
- 业(55472)
- 方法(47421)
- 企(43621)
- 企业(43621)
- 数学(43421)
- 数学方法(42964)
- 农(24955)
- 地方(24580)
- 中国(22906)
- 财(22531)
- 业经(19901)
- 学(17661)
- 农业(17451)
- 制(15692)
- 贸(15165)
- 贸易(15156)
- 地方经济(14638)
- 易(14614)
- 环境(14354)
- 务(13663)
- 财务(13624)
- 财务管理(13592)
- 企业财务(12963)
- 融(12877)
- 金融(12875)
- 银(12417)
- 银行(12388)
- 机构
- 学院(286559)
- 大学(286386)
- 济(133420)
- 经济(131081)
- 管理(114317)
- 理学(99344)
- 理学院(98372)
- 管理学(96830)
- 管理学院(96293)
- 研究(93997)
- 中国(71538)
- 财(58760)
- 京(57211)
- 科学(53723)
- 财经(47352)
- 中心(45116)
- 农(45070)
- 所(45026)
- 江(43606)
- 经(43154)
- 经济学(43042)
- 业大(41026)
- 研究所(40659)
- 经济学院(38711)
- 财经大学(35247)
- 范(35117)
- 农业(34863)
- 北京(34792)
- 师范(34775)
- 州(33601)
- 基金
- 项目(195514)
- 科学(156841)
- 基金(145718)
- 研究(141876)
- 家(125620)
- 国家(124633)
- 科学基金(109636)
- 社会(95132)
- 社会科(90522)
- 社会科学(90499)
- 省(77507)
- 基金项目(76517)
- 自然(70084)
- 自然科(68549)
- 自然科学(68535)
- 自然科学基金(67372)
- 教育(65910)
- 划(63026)
- 资助(60453)
- 编号(54957)
- 部(44168)
- 重点(43713)
- 成果(43036)
- 发(42660)
- 创(40547)
- 国家社会(40399)
- 教育部(38913)
- 人文(38145)
- 创新(38033)
- 课题(37847)
- 期刊
- 济(144398)
- 经济(144398)
- 研究(85845)
- 中国(52386)
- 财(45719)
- 管理(42808)
- 学报(40742)
- 农(39544)
- 科学(38420)
- 大学(32406)
- 学学(30842)
- 技术(27502)
- 融(26993)
- 金融(26993)
- 农业(26613)
- 教育(24795)
- 财经(24541)
- 经济研究(24328)
- 业经(21498)
- 经(21156)
- 问题(19010)
- 统计(17001)
- 技术经济(16722)
- 策(14992)
- 贸(14254)
- 业(13867)
- 决策(13747)
- 理论(13353)
- 商业(12838)
- 世界(12794)
共检索到424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雅璐
福建省早在2014年便响应号召,率先取消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的GDP考核。为了考察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以2010—2018年的县域数据为样本,检验了政策实施能否提升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政策实施之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县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其分解指标显示其改善主要来源于技术变化的拉动,而技术效率变化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与未受政策影响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源于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双重进步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改善势头较好,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闽西农产品主产区、闽东和闽南重点生态功能区仍存在不足。总体来看,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思莹 王汉磊 王文志
经济增长目标过高可能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降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检索城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基于我国2003—2021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增长目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过高经济增长目标会通过抑制政府创新偏好、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及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等方式,抑制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应合理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弱化地区间经济增长竞争;始终将科技创新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积极引导地方创新和绿色发展;注重区域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外围城市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要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应强化对周边城市的绿色技术溢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齐云 周雪
本文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目标和全要素生产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并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会提高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水平,但由于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基础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财政分权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的增大和约束力的增强,抑制作用愈加明显,且这种影响在保增长压力大的地区更显著。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来看,财政分权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增长目标值约束和硬约束的压力更多地作用在对技术进步的负向影响上。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增长目标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贤彬 陈春秀
晋升锦标赛激励下地方政府具有发展辖区经济的强大动机,其通过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推动实际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模式究竟如何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探讨问题。利用我国1997-2016年分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是通过减少研发投入、削减科教支出、增加投资规模方式作用于制造业,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能拓宽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的作用范围,从而减缓了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的消极影响。分行业异质性检验支持基准回归结论且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向影响次之,而轻资产、轻技术型制造业效率所受影响最小。有关论点将为我国地方政府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目标压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芸 杨冠琼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余泳泽 刘大勇 龚宇
以中国为代表的转型经济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干预"会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经济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以2002~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当经济增长目标制定采用"留有余地"的设定方式时,地级市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高,而在采用"之上"、"确保"、"力争"等硬约束表述时,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经济目标硬约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效率(TE)上。(2)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明显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抑制作用在2006年以后更加严重并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各个组成部分。(3)如果一个城市经济增长目标采用"留有余地"设定方式,经济增长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则会更好,全要素生产率也会得到一定地提升。(4)中间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通过竞相投资的潮涌效应,扭曲投资结构,抑制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挤占以及导致企业间资源要素错配等机制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以上实证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仍较为稳健。本文可以为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独特现象,如GDP水分、重复建设等问题提供重要线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军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1978~2008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并按时间趋势和区域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分析表明,江苏省整体上虽然技术效率没有改善,但是1978~2000年在技术进步带动下,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正增长态势,2001~2008年由于技术进步率出现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出现了负值;从区域层次上看,苏南、苏中、苏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1.2%、-0.04,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呈现明显的差异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骏 蔡贤恩
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1990—2007年福建省的农业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然后,利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动态模拟福建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度)对福建省农业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影响,以及对外开放和两者的协整关系,进而说明福建省对外开放对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作用。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对外开放与其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福建省对外经济开放对福建省农业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农业技术进步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楚尔鸣 马永军
需求因素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制度的波及效应,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对1980~2012年的中国TFP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增长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高于投资增长率和其它要素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高于政府消费增长率;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具有趋同趋向。因此,政府应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段海啸
本文首先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长三角的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发现导致环境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在此基础上,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长三角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显示长三角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城市为无锡、绍兴和南通,样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无约束条件下均低于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测算出的值,主要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
本文将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分为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两类,来考察出口贸易如何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为基础,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然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出口贸易未能与人力资本充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亚平 张济建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对1978~2001年江苏经济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测算了江苏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较高的产出增长率总是伴随着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建荣 杜聪 李晓静
基于2005~2013年中国物流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和资源因素约束条件,采用GML指数方法,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源泉、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判别了技术创新者。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5%,远低于传统增长速率6.5%;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动力不足;各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较大;技术创新者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提升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庞瑞芝 杨慧
经济增长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生产力的成长。由于中国省际之间差异巨大,各地区生产力成长模式各不相同。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各地区生产力成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生产力成长分属不同类型,有悲惨增长型、低增长型、中等增长型和高增长型。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成长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各地区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政府作用和对外开放程度。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成长的主导因素不同,各地区增长模式不尽相同,有市场导向模式、内涵增长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以及综合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增长模式,各地区在提升生产力、改进增长模式方面需要不同的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度了APEC17个国家和地区1980—2004年包含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首先,估计了对CO2的排放没有管制、CO2排放水平保持不变、CO2排放水平减少三种情形下的生产率指数及其成分。其次,对影响环境管制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的结论有:在平均意义上,考虑环境管制后,APEC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提高,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源泉;1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国家和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人均能源使用量和开放度均对环境管制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