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12)
2023(7952)
2022(6695)
2021(5986)
2020(4883)
2019(11408)
2018(11185)
2017(22214)
2016(11610)
2015(12947)
2014(13041)
2013(13014)
2012(11890)
2011(10937)
2010(11470)
2009(10711)
2008(10052)
2007(8820)
2006(8145)
2005(7381)
作者
(34075)
(28538)
(28381)
(27347)
(18344)
(13460)
(12852)
(11040)
(10820)
(10016)
(9939)
(9530)
(9221)
(9054)
(9020)
(8779)
(8463)
(8144)
(8082)
(7673)
(7146)
(6945)
(6878)
(6676)
(6526)
(6487)
(6129)
(5812)
(5756)
(5533)
学科
(78522)
经济(78477)
管理(30350)
方法(28143)
数学(26070)
数学方法(25560)
(24969)
地方(20469)
(18970)
企业(18970)
中国(17829)
地方经济(13382)
(13006)
(12916)
业经(12173)
环境(10241)
(9639)
农业(9157)
理论(8710)
(8540)
(8215)
经济学(8146)
(8056)
贸易(8049)
(7823)
(7667)
金融(7666)
(7614)
城市(7306)
产业(7227)
机构
学院(174110)
大学(172766)
(83785)
经济(82062)
管理(65406)
研究(63086)
理学(56325)
理学院(55588)
管理学(54253)
管理学院(53935)
中国(46457)
科学(37147)
(36853)
(34128)
(31152)
研究所(28205)
财经(27453)
中心(27364)
经济学(27353)
(25665)
(24869)
经济学院(24223)
北京(23321)
(23100)
(23070)
(22892)
师范(22733)
业大(22444)
(20399)
财经大学(20224)
基金
项目(114440)
科学(91693)
基金(84966)
研究(80586)
(73980)
国家(73519)
科学基金(64271)
社会(54491)
社会科(51971)
社会科学(51958)
基金项目(44440)
(43975)
自然(41571)
自然科(40675)
自然科学(40670)
自然科学基金(39879)
(36853)
教育(36572)
资助(35789)
编号(30559)
重点(25885)
(25715)
(24632)
成果(23531)
国家社会(23308)
(22667)
课题(21977)
创新(21434)
教育部(21360)
科研(21209)
期刊
(97556)
经济(97556)
研究(56787)
中国(31197)
管理(25565)
(25066)
科学(23397)
学报(22084)
(20078)
经济研究(17387)
大学(17282)
技术(17186)
学学(16690)
财经(14198)
(13894)
金融(13894)
问题(13658)
农业(13497)
统计(13245)
业经(12879)
教育(12820)
(12422)
(11603)
技术经济(11131)
决策(10732)
现代(8702)
资源(8691)
(8540)
商业(8439)
世界(8238)
共检索到263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波   妥燕方  
以2004—2019年我国368个城市为样本,从经济增长目标压力视角研究了政府主导对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将导致城市规模呈集中式分布,政府主导强化了城市规模增长的“马太效应”。经济增长压力将促使内陆与外围城市人口集中,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好、房价低、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将受到经济增长压力的显著影响,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过度集中与同质化就业结构调整是人口加速集中分布的主要机制,市场化将削弱经济增长压力两极化人口空间布局效应。基于此,从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等角度提出从城市竞争向协调发展转变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丁从明  梁甄桥  常乐  
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本文研究了省域内部的城市经济规模分布及其背后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双轨制资源配置机制下,省内的资源集聚可能并非源于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而是"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机制使然。省内的中心城市越是"一股独大",省域资源配置效率越低,进而也就越不利于全省整体的经济增长;与之相对应,源于规模经济下的资源集聚将改善省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规模不平衡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本文为理解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发展差距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丁从明   黄文静  
伴随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收敛,以“南快北慢”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南北经济分化现象正逐步凸显。基于南方城市更多表现为“百花齐放”,北方地区表现为“一枝独秀”的特征事实,本文尝试从南北城市规模分布差异这一视角探讨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背后的成因。本文利用南北城市配对思想构造南北比值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南北不同的城市发展逻辑,导致南北城市规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百花齐放”的南方城市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一枝独秀”的北方城市发展战略带来的虹吸效应降低了北方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由此造成南北经济的分化。地区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对理解南北经济分化这一“新情况”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内部发展的平衡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地区内部形成基于市场的资源集聚,才能带来大市场的规模效应,实现高质量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兰冰   赵子微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地方政府有动机和能力干预辖区内企业行为,因此,剖析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企业排污行为的微观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企业排污行为影响的系统性逻辑框架,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中国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监测数据,在识别总体影响效应的基础上,基于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地区特征和时间特征进行异质性探究,并从规模渠道、创新渠道和结构渠道检验其微观影响作用方式。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倾向于强化企业污染行为;(2)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对于非国有企业、污染密集型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和环保压力小的企业以及处于“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和经济下行期的企业影响相对更大;(3)扩大企业规模、阻碍技术进步和扭曲能源结构是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作用于企业污染行为的主要影响渠道。据此提出,不断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引导地方政府良性竞争,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究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困境的有效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  李佐军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通过构造城市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拥挤效应函数,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反应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并将拥挤效应进入生产函数影响经济的增长,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可得到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了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根据分析总结了三个结论:①长期,无论城市的拥挤效应是否影响生产函数,实物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均收敛于稳态,城市规模均收敛于最优城市规模,稳态时,城市聚集产生的正效应等于拥挤产生的负效应;②短期,外生冲击(基础设施的改善,绿化面积的增加,交通条件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夏小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应武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兴辉  宋丽红  车娟娟  
文章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对山东省1985-2009年城市分维数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计量研究。发现该省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衡,高位次城市垄断功能不突出,中小城市发展较好,而且通过检验还发现该省城市规模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运财  
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从理论探究和实证检验角度,递进式探究商贸流通业发展、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全国数据层面下,商贸流通业可以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总量水平,其边际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则存在倒U型曲线变换关系。就区域而言,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全国层面保持较高一致性,但东部地区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和东部。文章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江  卫平  石大千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和集聚地,城市规模各异,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基于中国2003~2015年26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城市规模为门限,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检验了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存在基于城市规模的双重门限特征。以城市规模为门限,将样本分为三组,当城市规模低于3.865时,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为0.9017;当城市规模介于3.865~5.083之间时,影响大小为0.9137;当城市规模高于5.083时,影响效应下降到0.9041。显然,城市规模过小或过大都会降低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适度城市规模才能最大化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存在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规模最优匹配特征。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江  卫平  石大千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和集聚地,城市规模各异,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基于中国20032015年26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城市规模为门限,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检验了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存在基于城市规模的双重门限特征。以城市规模为门限,将样本分为三组,当城市规模低于3.865时,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为0.9017;当城市规模介于3.8655.083之间时,影响大小为0.9137;当城市规模高于5.083时,影响效应下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爱梅  杨德才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成  王婷  李文乐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经济增长目标约束的现实背景,构建货币当局调整基础货币的政策规则,采用2001至2016年的季度数据,分阶段拟合货币政策规则,并将货币政策调控剥离为预期内和预期外货币政策,进而在SVAR框架下测度其各自对信贷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调控在面临"保增长"压力的"非吻合时期"对产出缺口的响应力度是"吻合时期"的3.9倍,经济增长目标构成货币政策调控的"底线"约束;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预期外货币政策对信贷规模的冲击效应相对显著,而预期内货币政策会引发显著的信贷期限结构转移现象。因此,应弱化经济增长目标对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挤压,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独立性,通过加强预期管理引导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斌栋  王言言  张志强  李琬  
鉴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规模分布形态的规模差异性和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城市增长模式之间的关联,论文基于1953—2010年中国6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了全部城市(包含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和地级市(地级市市区)2种样本组,对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形态特征、演变趋势及其与Gibrat定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主体符合Zipf定律的线性分布,但两端即小城市和超大城市因规模不足而偏离线性分布,这一现象也得到全球各国证据的支持;从演化角度来看,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在早期逐渐分散化并偏离Zipf定律,但从2000年开始转而向符合Zipf定律的方向回归,其中大城市率先在1990年就开始了转向,与这一阶段城市人口随机增长表现出耦合性,从而验证了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的逻辑一致性。该发现对于促进中国城市规模分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渊龙  姜国刚  
文章首先借助DDF及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7—2017年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国及各地区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要优于技术效率,并成为决定当前城市绿色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对城市规模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总体上可划分为前期抑制、中期积极促进、后期小幅促进三个阶段,门槛值分别为88.7万和300.1万。最后,运用系统GMM方法检验城市规模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内在影响路径。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持续减弱,直至不再显著;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则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且促进效应逐渐减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