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77)
- 2023(9548)
- 2022(8098)
- 2021(7452)
- 2020(6239)
- 2019(14540)
- 2018(14508)
- 2017(29340)
- 2016(15667)
- 2015(17511)
- 2014(17904)
- 2013(17711)
- 2012(16437)
- 2011(14929)
- 2010(15667)
- 2009(14790)
- 2008(14355)
- 2007(12930)
- 2006(11779)
- 2005(10928)
- 学科
- 济(87939)
- 经济(87886)
- 管理(46599)
- 业(42883)
- 企(35298)
- 企业(35298)
- 方法(33596)
- 数学(30813)
- 数学方法(30250)
- 地方(19827)
- 财(18888)
- 农(18183)
- 中国(18173)
- 业经(15386)
- 贸(14034)
- 贸易(14024)
- 制(13680)
- 易(13613)
- 地方经济(13344)
- 学(13285)
- 策(12019)
- 农业(11998)
- 务(11728)
- 银(11690)
- 财务(11687)
- 银行(11683)
- 财务管理(11663)
- 融(11551)
- 金融(11551)
- 行(11081)
- 机构
- 学院(226805)
- 大学(222990)
- 济(108597)
- 经济(106477)
- 管理(87433)
- 研究(77382)
- 理学(74037)
- 理学院(73332)
- 管理学(71923)
- 管理学院(71523)
- 中国(64512)
- 财(50699)
- 京(45996)
- 科学(41935)
- 财经(39113)
- 所(38514)
- 中心(36144)
- 江(35529)
- 经(35300)
- 经济学(34534)
- 研究所(34096)
- 农(31236)
- 经济学院(30679)
- 北京(29533)
- 财经大学(28733)
- 州(28093)
- 业大(27619)
- 院(27301)
- 范(26833)
- 师范(26630)
- 基金
- 项目(137918)
- 科学(109462)
- 研究(103193)
- 基金(100783)
- 家(85654)
- 国家(84989)
- 科学基金(74032)
- 社会(66966)
- 社会科(63744)
- 社会科学(63732)
- 省(53643)
- 基金项目(51045)
- 教育(47944)
- 自然(46470)
- 自然科(45435)
- 自然科学(45428)
- 自然科学基金(44602)
- 资助(44450)
- 划(44169)
- 编号(41935)
- 成果(34824)
- 部(31055)
- 重点(30946)
- 发(30463)
- 课题(29493)
- 创(28035)
- 国家社会(27508)
- 教育部(27339)
- 人文(26926)
- 性(26528)
- 期刊
- 济(127841)
- 经济(127841)
- 研究(75873)
- 中国(43906)
- 财(40005)
- 管理(35320)
- 融(32905)
- 金融(32905)
- 农(28326)
- 科学(26590)
- 学报(25934)
- 技术(22591)
- 经济研究(22410)
- 大学(21091)
- 教育(20744)
- 财经(20236)
- 学学(20163)
- 业经(18351)
- 农业(18219)
- 经(17450)
- 问题(15616)
- 统计(14946)
- 技术经济(13668)
- 贸(13290)
- 策(13101)
- 决策(12215)
- 国际(12172)
- 世界(11474)
- 理论(11121)
- 商业(10753)
共检索到3612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成 王婷 李文乐
本文基于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经济增长目标约束的现实背景,构建货币当局调整基础货币的政策规则,采用2001至2016年的季度数据,分阶段拟合货币政策规则,并将货币政策调控剥离为预期内和预期外货币政策,进而在SVAR框架下测度其各自对信贷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调控在面临"保增长"压力的"非吻合时期"对产出缺口的响应力度是"吻合时期"的3.9倍,经济增长目标构成货币政策调控的"底线"约束;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预期外货币政策对信贷规模的冲击效应相对显著,而预期内货币政策会引发显著的信贷期限结构转移现象。因此,应弱化经济增长目标对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挤压,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独立性,通过加强预期管理引导经济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信贷规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伍戈
随着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投放行为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转而加强与信托公司合作,规避信贷规模管理。本文在分析近期信贷规模规避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具体影响和未来挑战。本文认为,应强化对货币信贷的统计分析,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密切关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充分考虑微观主体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博弈,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
关键词:
信贷规模 货币政策 银信合作 金融创新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培新
货币政策一般认为,作为金融数量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排斥另一重要金融数量指标——信贷规模的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并且,各自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样规则而稳定,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一定地位。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有意义的,表明政策调控时,应同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草原 李成
基于对中国特殊经济制度环境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分析,本文揭示了货币政策超调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调控对国有经济渠道的高度依赖,通过改变国有投资比重引发经济效率变化,导致货币政策"投资结构效应"部分抵消了"投资总量效应",使政策当局在"求均衡"和"保增长"之间陷入两难困境。在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下,货币政策必然加大"投资总量效应"以抵补"投资结构效应"对政策效果的削弱,货币政策超调在所难免。消除货币政策超调,避免由于矫枉过正的反周期调控引发经济波动,必须纠正货币政策调控对国有经济渠道的过度依赖,注重经济效率变化对政策效果的反馈影响,适当淡化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突出结构优化和均衡发展在调控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史焕平 李泽成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影子银行增长率、M2增速及经济增长率的MS-VAR模型并选取1990~2014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区制下,区制2中影子银行规模增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要大于区制1中的作用效果,即货币扩张时,影子银行规模增速减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而在货币紧缩时,影子银行规模增速加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万兆泉 许统生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ARDL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对货币中介目标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幅度最大、货币供应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次之,而利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应从过于强调货币供应量指标,转向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变量来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但在将来市场体系完善后,可考虑采用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海英 何彬
货币政策不能及时对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做出调整,不仅降低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还产生了诸如流动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信贷市场的供求特征直接反映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信贷市场的非均衡状态对货币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提取各阶段的信贷市场的供求特征信息。本文利用非均衡计量模型这一理论工具得出,我国信贷市场中确实存在着贷款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近年来贷款增长率始终处于下降并且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出需求的状态,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信贷供给约束更加强化了这一非均衡状态,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调整除了考虑通胀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以外,还必须考虑信贷市场的非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小安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了银行信贷冲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区域内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效应,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经济周期下微观经济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建立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特点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以及发挥货币政策结构性功能,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作用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区域经济 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方
本文研究了1992年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在信贷配给条件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章通过建立以金融加速器为理论背景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进行仿真,得出了以下结论:(1)我国存在比较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但是总体程度呈现出减轻的趋势;(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明显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也比较明显,但是信贷配给的存在抑制了这一效应,随着信贷配给程度的减轻,金融加速器效应有变得更加显著的趋势;(3)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在1992年以来的正向(从紧)和负向(宽松)货币政策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即经济波动更小、产生的效果更明显;(4)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我国的经济系统在受到外...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超 蒋玉洁 马玉洁 周文文 刘宸琦
新常态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博弈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传统货币政策注重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为货币政策调控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从新常态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与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之间关系出发,选取1985-2016年货币政策调控及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将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特性与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优化相结合构建货币政策调控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模拟货币政策调控与新常态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之间的交互行为,对2017年GDP增长率和三产贡献率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2017年GDP增长率在6.3389%-6.6639%之间,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三产贡献率在52.2810%-54.9620%之间,经济增长质量增速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自1985年以来三产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2013年以后贡献率加快,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不断优化升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金全 张龙 张鑫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理应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本文首先基于混频动态因子模型测度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一步运用SV-TVP-FAVAR模型量化分析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一定阶段波动性,但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其走势符合我国经济既定事实;不同阶段不同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不同,货币政策调控存在冲击滞后异质性和冲击极值波动性;不同评价指标下,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质量调控效果存在差异,价格型货币政策为"多指标"评价体系下的最优政策选择。因此,货币当局应该合理利用不同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构建"价主量辅"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引导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增长质量 调控方式 评价体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梁环忠
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金融业进一步放松管理与金融创新,提高了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比重,导致了大量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不断涌现;资本市场不断扩张,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经济全球化进度加快,又使我国经济的国际依存度增强,所有这些变化,都使货币流向和流量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赵涛
2007年以来,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央行不断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增强调控的灵活性,货币政策先后经历了稳健、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转变。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推动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显著回落。然而,货币政策在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但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如何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放大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已成为当前央行面对的重大课题。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在市场对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调整的关注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0年第一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在延续去年经济会议提出的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的基础上,提出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连发 辛晓岱
鉴于银行信贷已成为现代经济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特征的Svensson扩展模型,考察了由贷款损失推断偏差等因素所导致的银行信贷扩张及其宏观效应。通过对我国1984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分析发现,信贷扩张发生后产出缺口扩大的趋势仅持续4个季度左右,而通胀压力则会持续7个季度以上;信贷总量的适度逆周期调整有助于减少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福利损失;信贷总量还与存款准备金率变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应继续密切关注信贷总量变动,并合理引导。
关键词:
信贷 银行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