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39)
2023(5637)
2022(4634)
2021(3831)
2020(3092)
2019(6895)
2018(6529)
2017(13111)
2016(6649)
2015(7249)
2014(7163)
2013(7387)
2012(7123)
2011(6587)
2010(6768)
2009(6436)
2008(5920)
2007(5457)
2006(5176)
2005(4849)
作者
(19667)
(16972)
(16812)
(16175)
(10657)
(7856)
(7375)
(6458)
(6306)
(6108)
(5902)
(5459)
(5457)
(5334)
(5320)
(5181)
(4962)
(4802)
(4785)
(4307)
(4294)
(4048)
(3958)
(3941)
(3922)
(3800)
(3524)
(3370)
(3276)
(3252)
学科
(58423)
经济(58390)
管理(18305)
方法(17383)
(16913)
数学(15942)
数学方法(15893)
地方(15464)
中国(12152)
地方经济(12023)
(10790)
企业(10790)
(10459)
业经(9016)
(8784)
农业(8380)
(7532)
环境(7148)
经济学(6935)
产业(6136)
(6110)
贸易(6106)
(5883)
金融(5883)
(5854)
(5821)
(5734)
(5478)
劳动(5460)
(5425)
机构
学院(107325)
大学(107006)
(64092)
经济(63256)
研究(40866)
管理(38960)
理学(33537)
理学院(33176)
管理学(32815)
管理学院(32600)
中国(30086)
(26102)
经济学(22996)
财经(21235)
科学(20922)
(20807)
经济学院(20534)
(20153)
(19357)
研究所(18074)
中心(17152)
(15779)
财经大学(15674)
(14245)
(14016)
北京(13100)
科学院(12570)
(12305)
社会(12303)
业大(12234)
基金
项目(67606)
科学(54759)
基金(52002)
研究(49153)
(44717)
国家(44406)
科学基金(38649)
社会(36849)
社会科(35191)
社会科学(35185)
基金项目(26751)
(24862)
自然(22186)
自然科(21701)
自然科学(21697)
资助(21409)
自然科学基金(21332)
教育(21110)
(20204)
编号(17142)
国家社会(16934)
(16298)
(15611)
(15579)
经济(15443)
重点(15190)
教育部(14040)
发展(13987)
人文(13874)
(13802)
期刊
(75981)
经济(75981)
研究(37983)
中国(20023)
(19495)
管理(16031)
经济研究(14439)
学报(13470)
科学(13449)
(12833)
财经(12147)
大学(10889)
(10753)
学学(10743)
(9974)
金融(9974)
问题(9767)
技术(9302)
业经(9295)
农业(8480)
技术经济(7938)
(7335)
统计(7221)
世界(7039)
国际(6410)
经济问题(6215)
(6117)
经济管理(5705)
商业(5649)
决策(5582)
共检索到169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佛关  周冠郴  
本文通过岭估计法分析劳动力各大效应的产出弹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得出相关结果。此外,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还发现,教育效应、非农业配置以及非公有经济就业与人均产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静  张西征  
本文利用两部门模型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溢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结果显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溢出却明显不利于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依赖资本和中间品的大量投入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溢出都对劳动力就业没有正面促进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挤占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并且弱智化了劳动力,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依靠大量中间品投入,影响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不利于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文章的研究表明我国已显示出劳动力...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勋来  李国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产业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是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揭示了我国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张晓晶  袁富华  汪红驹  
本文通过一个附加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供给效应转换。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部分经验事实,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递减、"垂直效应"显现。本文基本结论是,因为劳动力供给中"水平效应"的收益递减特性,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人口红利",必须转到以知识、技能等人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道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王静文  
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文章将劳动力供给因素分解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率的乘积,并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在理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利用中国1978~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其影响程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小于物质资本,但远高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和贡献;(2)构成劳动力供给规模的3个组成要素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同方向影响,三者的产出弹性和贡献度按照大小依次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率;(3)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被总人口规模增加的正向作用所抵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王静文  
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文章将劳动力供给因素分解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率的乘积,并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在理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利用中国1978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其影响程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小于物质资本,但远高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和贡献;(2)构成劳动力供给规模的3个组成要素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同方向影响,三者的产出弹性和贡献度按照大小依次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范科才  李亮  
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劳动力、调整劳动力价格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劳动力价格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劳动力价格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劳动力价格上涨对消费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从建立工资增长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邵锋祥  袁晓玲  
基于VAR理论及其模型,实证检验了1983-2006年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国内资本及劳动力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符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国内资本形成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劳动力就业只存在单向影响作用,旨在为我国利用外资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伟  
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李建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96级博士生100015)我国经济属于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同时,由于对人力资本开发投入长期不足,又呈现出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不足的特点。这种劳动力过剩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不足的矛盾所导致的巨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我国经济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较快,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年均下降0·86个百分点,结构转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26%,但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还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应站在城乡统筹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从两个途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蕾  彭韶兵  艾新宇  
劳动力价格水平变化与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充分研究劳动力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及理论对我国劳动力价格变化的现状作详细的分析,进而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劳动力价格与经济增长互动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都阳  
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全要素生产率(TFP)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劳动力的短缺和普通工人工资的上涨,这意味着新古典机制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对近年来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表明,不仅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下降,劳动力再配置在TFP的构成中也逐渐减少。通过改革提高经济效率的要求更加紧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