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07)
2023(7809)
2022(6485)
2021(5856)
2020(4777)
2019(10923)
2018(10727)
2017(21095)
2016(11242)
2015(12245)
2014(12350)
2013(12194)
2012(11780)
2011(10953)
2010(11437)
2009(10755)
2008(10555)
2007(9522)
2006(8908)
2005(8238)
作者
(34371)
(29095)
(28992)
(27559)
(18712)
(13711)
(12974)
(11104)
(11094)
(10477)
(10315)
(9702)
(9580)
(9320)
(9303)
(9069)
(8478)
(8333)
(8332)
(8182)
(7683)
(7121)
(7036)
(6840)
(6546)
(6498)
(6391)
(6083)
(6026)
(5710)
学科
(71522)
经济(71470)
管理(27415)
(24478)
方法(24298)
数学(20688)
数学方法(20487)
(18849)
企业(18849)
(17543)
地方(17133)
中国(14282)
(13918)
业经(12772)
地方经济(12513)
理论(10360)
(10315)
农业(9785)
环境(8821)
(8790)
(8410)
(8342)
金融(8341)
经济学(8288)
(8259)
贸易(8253)
(7859)
(7730)
(7538)
(7368)
机构
大学(178580)
学院(175327)
(82454)
经济(81002)
研究(66651)
管理(61727)
理学(52978)
理学院(52261)
管理学(51303)
管理学院(50960)
中国(47892)
科学(40155)
(37312)
(35616)
(34564)
研究所(31540)
(30615)
财经(28471)
中心(27848)
经济学(27535)
(27039)
(25774)
业大(25191)
(25024)
师范(24781)
经济学院(24490)
农业(23957)
北京(23276)
(22993)
财经大学(21024)
基金
项目(111205)
科学(87818)
基金(82027)
研究(79764)
(72183)
国家(71593)
科学基金(60226)
社会(53770)
社会科(50947)
社会科学(50933)
(42544)
基金项目(42462)
自然(37040)
教育(36717)
自然科(36136)
自然科学(36124)
(35702)
自然科学基金(35521)
资助(33550)
编号(30310)
成果(26227)
重点(25870)
(25197)
(24978)
国家社会(23224)
(22304)
课题(21782)
教育部(21515)
创新(20968)
大学(20877)
期刊
(98865)
经济(98865)
研究(57678)
中国(33074)
学报(30347)
(27610)
科学(27339)
(27016)
管理(23515)
大学(22631)
学学(21418)
农业(18576)
教育(18077)
经济研究(17020)
财经(15821)
技术(14132)
(14054)
金融(14054)
(13923)
问题(12743)
业经(12622)
技术经济(10396)
(9597)
统计(9547)
世界(9515)
(9193)
(8701)
国际(8373)
(8035)
经济问题(8027)
共检索到270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姬超  
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增进的过程中,引致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也在不断演化。虽然几经分流和融合,但是现有的增长理论至少对于以下几个问题,仍然无法在统一的框架内给出完整的解释:(1)经济增长的根源和动力问题;(2)增长的趋同和趋异问题;(3)外部性的产生和消除问题;(4)制度和技术的关系;(5)制度如何变迁;(6)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什么作用,而这几个问题恰恰是揭开经济增长面纱的关键。本文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引下,抽象出了资源禀赋、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三个核心变量,批判性的构建了一套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姬超  
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增进的过程中,引致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也在不断演化。虽然几经分流和融合,但是现有的增长理论至少对于以下几个问题,仍然无法在统一的框架内给出完整的解释:(1)经济增长的根源和动力问题;(2)增长的趋同和趋异问题;(3)外部性的产生和消除问题;(4)制度和技术的关系;(5)制度如何变迁;(6)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什么作用,而这几个问题恰恰是揭开经济增长面纱的关键。本文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指引下,抽象出了资源禀赋、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三个核心变量,批判性的构建了一套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经济体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各类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真实作用机制得到更加客观的呈现,从而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性要素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付文军  
人的问题一直是思想界持续探讨的话题。在《巴黎手稿》到《资本论》之间,马克思在“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学问题的系统而科学地考察。此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关系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言明了资本逻辑管控之下社会“骨架”不堪的生活遭际:雇佣工人深受剥削和压榨而成为“可怜人”、资本家是社会权力话语体系的“把控者”、土地所有者虽是社会上的“落魄者”却依然是剩余价值的“瓜分者”。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有鉴于此,马克思找到了人类摆脱“经济必然性王国”统治和真正“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的有效途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井百祥  
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发展中所产生的新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一带一路"工程的实施,既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物质批判,也是文化的批判。在保证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平稳发展中,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心由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由生产关系转向社会关系。改变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微观化趋势。在带动东西方物质和文化的交融中,实现理念的超越和思维的转型。把中华文化的科学性带入发展过程,以公利公益性文明意识弥补功利主义文化之不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玉良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致命缺陷——私有制的合理性,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首先恩格斯从新经济学和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和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入手,直接地界定新经济学所处的位置;其次他通过论述政治经济学经常使用的价值和生产费用这两个范畴,以此强调这样的政治经济学一定导致非道德的结果;最后他从政治经济学本身不愿意加以反思的私有制前提出发,深刻揭示了理性的资本主义运行体系必然导致非理性的事实。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付文军  
人的问题一直是思想界持续探讨的话题。在《巴黎手稿》到《资本论》之间,马克思在"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学问题的系统而科学地考察。此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关系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言明了资本逻辑管控之下社会"骨架"不堪的生活遭际:雇佣工人深受剥削和压榨而成为"可怜人"、资本家是社会权力话语体系的"把控者"、土地所有者虽是社会上的"落魄者"却依然是剩余价值的"瓜分者"。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有鉴于此,马克思找到了人类摆脱"经济必然性王国"统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鲍金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才成立的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古典经济学用实证主义的眼光去观察对象,高度重视事物的现象和事实,但是它从不去探究现象的历史来历和事实的内在根据,这就会走向对经济事实的非历史性理解。就此而言,马克思批评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以历史性研究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视野,并且将"批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质的意义上加以实现。具体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批判的价值立场、批判的研究方法和批判的观点结论等方面,实现自身作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华  程承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精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以物质财富为中心、以资本逻辑为主轴、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市场为理念的批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向可以从以人本为中心、以劳动逻辑为主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基础、以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为理念来探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华  程承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只有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精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以物质财富为中心、以资本逻辑为主轴、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自由市场为理念的批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向可以从以人本为中心、以劳动逻辑为主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基础、以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为理念来探寻。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当代面临巨大挑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家卢卡奇、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这里尤为突出。他们分别在生产和消费阶段抓住时代的发展要素展开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但是他们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批判要么回到纯粹思辨或走向虚无,要么抛弃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最终都具有局限性。重估这些批判理论及其局限性,更有利于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坚持并运用马克思学说,从而体现其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斐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问题,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我们提供了历史视野和分析方法。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它不仅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福音。与西方国家心目中的那种零和游戏和霸权主义经济秩序不同,中国所主张的是互利共赢的新秩序。中国必须明确自己的历史方位,尽可能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朋友圈,发挥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唯利是图和霸权主义的老路;同时跳出西方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发展出当代中国的全球化理论,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克莎  杨阔  
本文围绕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现代增长理论的缺失问题和增长阶段转变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政策选择。现代增长理论忽略需求因素的制约,对经济现实缺乏解释力和应用性,面临实践过程日益突出的挑战。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后长期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是受到内需增长尤其是投资增速下行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需求扩张拉动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内需增速的变化,影响需求长期增速的因素既有供给结构问题也有需求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克莎  杨阔  
本文围绕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制约,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现代增长理论的缺失问题和增长阶段转变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政策选择。现代增长理论忽略需求因素的制约,对经济现实缺乏解释力和应用性,面临实践过程日益突出的挑战。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后长期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是受到内需增长尤其是投资增速下行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需求扩张拉动的,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长期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内需增速的变化,影响需求长期增速的因素既有供给结构问题也有需求结构问题,长期增长政策应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星焕  
马克思以实践和批判为两大理论支柱,建构起“批判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只是对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而是以“人类社会”为立足点和以“私有制批判”为理论核心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表达”。在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仍旧向我们展示着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然  李腾飞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当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依旧向我们展示着它“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效力。基于此,经济理论学界应当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研究,坚守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批判”和“实践”立场,同时发扬创新精神,完善理论建设,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展现更大的实践指导价值。由付文军撰写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转向与逻辑生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3月)一书聚焦梳理出“资本之思”和“存在之问”两条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线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