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69)
2023(16313)
2022(13561)
2021(12365)
2020(10098)
2019(23074)
2018(23223)
2017(44929)
2016(24177)
2015(27249)
2014(27571)
2013(27369)
2012(24998)
2011(22628)
2010(22914)
2009(21332)
2008(20488)
2007(18364)
2006(16776)
2005(15020)
作者
(70594)
(59384)
(58676)
(56006)
(37485)
(28260)
(26389)
(23334)
(22400)
(20951)
(20137)
(19796)
(18768)
(18732)
(18139)
(18111)
(17336)
(17080)
(16932)
(16656)
(14824)
(14590)
(14277)
(13661)
(13405)
(13257)
(12947)
(12941)
(12108)
(11608)
学科
(121326)
经济(121204)
(69583)
管理(64431)
(51258)
(48304)
企业(48304)
方法(44270)
数学(37885)
数学方法(37533)
农业(34065)
业经(29640)
中国(29602)
地方(28156)
(24100)
(22890)
(19417)
(17517)
理论(17055)
(16881)
贸易(16870)
(16286)
环境(15985)
(15828)
(15327)
银行(15286)
(15259)
(15058)
金融(15056)
地方经济(14912)
机构
学院(354658)
大学(353548)
(152986)
经济(149880)
管理(139356)
研究(123076)
理学(120646)
理学院(119351)
管理学(117421)
管理学院(116791)
中国(92183)
(75104)
科学(74327)
(71198)
(65851)
(61687)
业大(56059)
研究所(55975)
中心(55422)
农业(54210)
(52757)
财经(52396)
(47632)
(47203)
北京(47151)
师范(46849)
经济学(46149)
(43348)
(42037)
经济学院(41202)
基金
项目(237411)
科学(186964)
研究(177137)
基金(172236)
(148987)
国家(147648)
科学基金(126907)
社会(113847)
社会科(107494)
社会科学(107466)
(92690)
基金项目(91489)
自然(79492)
教育(78818)
自然科(77558)
自然科学(77543)
(76401)
自然科学基金(76155)
编号(73307)
资助(69610)
成果(59409)
(52550)
重点(52541)
(52403)
课题(49488)
(48526)
国家社会(47110)
创新(45249)
教育部(44788)
科研(44364)
期刊
(180474)
经济(180474)
研究(108683)
(72966)
中国(68921)
学报(55392)
科学(52209)
农业(49285)
管理(49186)
(47949)
大学(43080)
学学(40850)
教育(36166)
(32808)
金融(32808)
业经(31983)
技术(30257)
经济研究(27420)
财经(26007)
问题(24435)
(22835)
(22332)
技术经济(18824)
(18102)
世界(18022)
理论(16885)
图书(16816)
现代(16786)
经济问题(16632)
科技(16353)
共检索到531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姜太碧  
根据经济增长极理论 ,影响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因素可归纳为资金、技术和人才、制度。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这三个因素对农村城镇增长极形成的作用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颜鹏飞  邵秋芬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 2 0世纪 40年代末 5 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 ,二是城市增长极 ,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 ,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 ,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 (2 0世纪 5 0— 70年代 )—非均衡 (80年代 )—非均衡协调 (90年代 )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 ,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华锋  
我国都市群、经济带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快,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空间格局选择的增长极与差异化。本文通过构建三级增长极体系,指出应进一步拓展地区经济轴带的发展空间,形成多中心的网络开发格局,实现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协调发展,最后在三横三纵增长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差异化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剑生  赵承华  王峰  
旅游业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的加速发展,对推进全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乡村旅游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对于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重点在于把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健康成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冠  霍强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双核。中国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可以作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理论层面,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则通过投资拉动机制、消费刺激机制、产业优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层面,选取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选取200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泰尔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孙虹乔  朱琛  
构建反映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1990年~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具有动态影响,从短期来看,城镇化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没有形成有效的正向拉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城镇化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表明当前我国以城镇化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是可行的,它有助于当前巨大的供给能力通过城镇化而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有效对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成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子龙  朱虹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的城乡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村进城务工者在返乡务农与留在城镇扩大生产之间的权衡过程,得到结论:破除城乡间人口迁徙的制度障碍,有助于扩大农村创业者的信贷渠道,优化城乡劳动力配置结构,进而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并得到的结论,发现无论在利率管制还是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降低城镇地区进入成本都对刺激信贷扩张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利率管制的环境中,这种作用更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舒燕  黎东生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小渝  
本文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加快建设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指示,从增长极理论入手,分析了重庆市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重庆市小城镇是增长极中的增长极,提出了打造重庆小城镇这个增长极的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越浦  樊晗露  黄新建  
文章基于2000—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引入城镇化增长与人口就业增长交互项和老龄化增长与人口就业增长交互项的动态面板模型,以全国人均GDP增长率为标准将我国划分为高速增长和中高速增长两类地区,采用SYS-GMM计量方法对人口就业视角下城镇化与老龄化在全国及两类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全国层面而言,城镇化通过影响人口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拉动作用,老龄化则通过影响人口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阻滞作用;两类地区中,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中高速地区更为明显,同时该地区相应的老龄化阻滞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更为严重,远高于全国地区平均水平,但在高速增长地区老龄化的阻滞作用却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越浦  樊晗露  黄新建  
文章基于2000—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引入城镇化增长与人口就业增长交互项和老龄化增长与人口就业增长交互项的动态面板模型,以全国人均GDP增长率为标准将我国划分为高速增长和中高速增长两类地区,采用SYS-GMM计量方法对人口就业视角下城镇化与老龄化在全国及两类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全国层面而言,城镇化通过影响人口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拉动作用,老龄化则通过影响人口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阻滞作用;两类地区中,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中高速地区更为明显,同时该地区相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该文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在一起的。基于此观点,该文对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外地劳动力流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副作用并不明显;当劳动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放缓乃至衰退时,半城镇化的农村人口(劳动力)会出现回流,这种人口回流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导致该地区经济的急剧下滑。该文对我国1980—2013年农村人口流动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化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的触发条件,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人口半城镇化趋势不断增强的主要驱动因素。该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人口的半城镇化所造成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贺茉莉  
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呈现出总体稳步上升的态势。在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发展过程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备受人们关注。城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时代与社会稳步发展的强有力措施,可以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强化居民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浅谈了经济增长质量与新型城镇化二者的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妍  薛俭  
文章选取我国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预测分析对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两变量的依赖程度,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以及每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两者相互冲击时在前期呈现出波动,随后趋于稳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志毅  陈儒  
文章基于1978—2012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年度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为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互为双向因果关系,教育投入与新型城镇化为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对于经济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正向积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