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3)
2023(6221)
2022(5206)
2021(4514)
2020(3750)
2019(8380)
2018(8108)
2017(16387)
2016(8513)
2015(9207)
2014(9373)
2013(9579)
2012(9214)
2011(8446)
2010(8699)
2009(8105)
2008(7813)
2007(7058)
2006(6546)
2005(6188)
作者
(26387)
(22411)
(22173)
(21349)
(14385)
(10584)
(9986)
(8586)
(8352)
(8046)
(7974)
(7486)
(7270)
(7235)
(7194)
(6815)
(6481)
(6444)
(6299)
(6109)
(5728)
(5544)
(5346)
(5168)
(5117)
(5026)
(4895)
(4634)
(4616)
(4310)
学科
(62272)
经济(62234)
管理(23402)
(21821)
方法(19261)
数学(17150)
数学方法(17044)
(16507)
企业(16507)
地方(16295)
地方经济(12256)
(11681)
中国(11676)
(10480)
业经(10054)
(9882)
(8038)
环境(7766)
农业(7755)
(7443)
金融(7443)
经济学(7252)
(6860)
(6762)
银行(6751)
(6661)
(6616)
贸易(6612)
(6501)
(6328)
机构
大学(133192)
学院(133144)
(69036)
经济(67821)
研究(51960)
管理(46789)
理学(39781)
理学院(39294)
管理学(38688)
中国(38563)
管理学院(38429)
(30122)
科学(29811)
(27482)
(27063)
研究所(24405)
财经(23970)
经济学(23468)
中心(22075)
(22013)
(21775)
经济学院(20792)
(20025)
(18051)
业大(17985)
财经大学(17770)
北京(17425)
农业(17051)
科学院(16369)
(16170)
基金
项目(83914)
科学(66463)
基金(62918)
研究(58803)
(55562)
国家(55178)
科学基金(46693)
社会(40875)
社会科(38947)
社会科学(38934)
基金项目(32383)
(31590)
自然(29002)
自然科(28347)
自然科学(28338)
自然科学基金(27862)
(26345)
资助(26333)
教育(25756)
编号(20903)
(19698)
重点(19270)
(18904)
国家社会(18162)
成果(17240)
(16915)
(16702)
教育部(16286)
发展(16134)
(15954)
期刊
(82949)
经济(82949)
研究(45041)
中国(25525)
(23628)
学报(21239)
(20042)
科学(19573)
管理(18998)
大学(15962)
学学(15564)
经济研究(15225)
(13610)
金融(13610)
财经(13435)
农业(13296)
(11771)
技术(10754)
问题(10596)
业经(10381)
技术经济(8584)
(7958)
统计(7804)
教育(7687)
世界(7598)
国际(6989)
(6855)
经济问题(6773)
(6723)
经济管理(6371)
共检索到209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樊纲  刘鹏  
本文考察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的转换,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率(TFP)呈上升趋势,最近10年约在3.6%左右。TFP的来源在发生变化,外源性效率提高的因素在下降,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改善的因素在上升。在要素投入方面,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的作用。目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正在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不良影响,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实证分析发现,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内在因素。如果能够克服这些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在2008—2020年间仍然可能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云鹤  吴江平  王平  
本文通过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然后进一步探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结论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呈现出曲折且漫长的特点,产业结构状况的恶化使得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状况、技术进步所左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处于低水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巍  严先溥  
由于我国消费市场空间巨大、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内需增长的潜力可观,消费增长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和开拓性,能够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驱动力出现了新变化,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逐渐提高,持续充当了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能否真正从投资转向消费,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如何,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发展趋势看,由于我国消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汤向俊  任保平  
本文从结构转化视角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对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比率对资本形成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总抚养比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验数据分析显示: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投资率是该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进一步深化,将使资本边际报酬率快速递减,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将逐...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迟福林  
在我国,全面、深入地讨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最近一二年的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某些认识方面并不一致。 到目前为止,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我认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安晓宁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持续性食物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宏观研究室安晓宁从现在起到21世纪前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与食物保障。要实现食物安全的基础是持续性食物生产,而持续性食物生产的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振球  王建军  李华磊  
运用M00rsteen-Bjurek指数法对1978~2010年我国各省份TFP变化进行测算,分解出技术变化、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组合效率变化4个组分,并从阶段与区域两个层面分析我国TFP及其源泉变动的差异与原因。实证结果显示,1978~2010年我国TFP年均增长0.97%,但TFP增速趋于下降,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渐进转换,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华  罗斌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目  赵先信  钟凯峰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杨目赵先信钟凯峰●中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首次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增长。●建国以来,盲目追求高速度而导致的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鹤  易纲  宋国青  郑京平  樊纲  严瑞珍  王小鲁  贺力平  张平  
中国经济已经持续20年高速增长,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高速增长?1996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风波之后,国际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方面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为了深入探讨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问题,北京国民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本文旨在评价改革 2 0年来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 ,从生产要素、制度变革、结构变动、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增长的原因 ,判断这些因素的剩余潜力 ,研究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 ,从而对中国在今后 2 0年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本文认为 ,资本形成加速对过去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更重要的贡献来自制度变革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方式转换的挑战 ,今后 2 0年经济可能保持平均 6 4%的中高速度增长 ,但这取决于若干深层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蔡昉  
中国的快速人口转变形成了"未富先老"特征,因而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面临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早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困难和养老资源不足等挑战。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人口问题,更是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只有正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才可能找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正确途径。本文归纳相关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制度调整提高养老能力和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婧  邢向阳  郝索  
针对一些学者们研究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TFP增长出现严重下滑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性持怀疑态度,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矛盾,文章延续李宾,曾志雄(2009)的资本存量测算方法,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1978~2007年期间TFP增长进行了再测算及分解。对TFP进行精确测算是研究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从TFP低速增长角度对我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怀疑关键在于资本存量和TFP测算方法上的差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晓兰  黄显林  张旭涛  
各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纷纷出台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这种导致政府债台高筑的财政政策影响着财政的可持续性,也影响着经济稳定增长。以中国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长期低水平的基本赤字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且其经济增长效应与公共债务水平息息相关,二者呈倒U型关系,并存在一个最优组合关系。因此,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维持合理的赤字水平与国债规模,以保证财政的可持续性,有效发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