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3)
2023(15423)
2022(13320)
2021(12430)
2020(10242)
2019(23477)
2018(23319)
2017(44930)
2016(24404)
2015(27374)
2014(27347)
2013(27215)
2012(25222)
2011(22786)
2010(22686)
2009(20825)
2008(19925)
2007(17537)
2006(15675)
2005(13915)
作者
(71606)
(59463)
(59179)
(56570)
(38127)
(28712)
(26880)
(23299)
(22757)
(21211)
(20323)
(20312)
(19245)
(18854)
(18497)
(18446)
(17672)
(17394)
(17170)
(17030)
(14853)
(14732)
(14456)
(13701)
(13403)
(13294)
(13243)
(12992)
(12076)
(11573)
学科
(112747)
经济(112640)
管理(66836)
(61538)
(50042)
企业(50042)
方法(43561)
数学(37576)
数学方法(37148)
(27748)
地方(27086)
中国(27039)
(24976)
业经(23591)
(22911)
农业(19203)
(17754)
理论(16723)
(16665)
贸易(16652)
(16259)
环境(16064)
(16028)
地方经济(15843)
(14129)
金融(14125)
(14051)
银行(13994)
技术(13942)
(13514)
机构
大学(347819)
学院(346204)
(141530)
经济(138459)
管理(132545)
研究(123147)
理学(114236)
理学院(112883)
管理学(110865)
管理学院(110271)
中国(89860)
科学(77334)
(75201)
(62809)
(62768)
(58278)
研究所(57296)
中心(54365)
业大(52671)
(51713)
财经(50028)
北京(47639)
(46790)
师范(46300)
农业(45657)
(45353)
(45032)
经济学(42618)
(41590)
经济学院(37972)
基金
项目(235951)
科学(183969)
研究(172025)
基金(169164)
(148504)
国家(147247)
科学基金(124874)
社会(107016)
社会科(101152)
社会科学(101121)
(92578)
基金项目(89676)
自然(81327)
自然科(79333)
自然科学(79312)
教育(78420)
(78261)
自然科学基金(77862)
编号(70380)
资助(69593)
成果(57470)
重点(53408)
(51843)
(51263)
课题(49258)
(48590)
创新(45304)
科研(44848)
教育部(43648)
大学(43506)
期刊
(163740)
经济(163740)
研究(106681)
中国(67024)
学报(57428)
(53350)
科学(52681)
管理(49892)
(47242)
大学(42854)
学学(40343)
教育(39302)
农业(36686)
技术(30666)
(28376)
金融(28376)
经济研究(26505)
业经(25078)
财经(24648)
(21223)
问题(21169)
(18538)
图书(18264)
技术经济(17679)
理论(16338)
科技(16284)
(15983)
现代(15736)
资源(15459)
(14889)
共检索到5188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伏心  
本文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这一新的概念,认为,增长方式比较不是经济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比较,而是增长动力和机制的比较。提出了增长方式的三种类型,即"行政推动型增长"、"利益导向型增长"和"效率导向型增长"。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利益导向型增长方式转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地方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企业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和"市场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关键在于实现从"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效率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于津平  许小雨  
本文在揭示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剖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提高,但在投资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该区域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外商直接投资尽管也会通过技术外溢等途径促进技术进步,但由于其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效应推动了资本的扩张,因而尚未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显著的效果。实现长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进一步提升本土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赜琳  傅冬绵  
本文在对两个三角洲总体发展水平比较的基础上,具体从地理区位结构、积累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和人口结构等方面比较分析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共性与差异,考察两个区域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指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结论及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成  
信息消费作为我国新型消费方式之一,已经成为巩固扩大传统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和传统消费融合催生了多种消费新业态,有力提升了信息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信息消费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并且新业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珠三角城市群信息消费和新业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明显大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封思贤  李政军  谢静远  
本文以长三角为例,从银行发展、证券市场、金融开放等金融层次探讨了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信贷规模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增长方式转变效率的提高推动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增长方式的积极转变促进了本地银行内部效率的提高,但银行效率的提高并未明显促进本地增长方式的积极转变;从长期来看,增长方式转变与证券一级市场相互促进,但证券二级市场并未明显体现出其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的相关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金融开放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均互为因果关系并相互促进。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静文  王春超  
本文利用2003-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所属省份的县市数据,使用断点回归法研究了城市圈的形成对城市圈整体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城市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和路径。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是决定一个地区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城市圈临界线附近县市样本,进而判断城市圈形成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圈的形成主要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个路径改善了城市圈区域的整体经济绩效;并且城市圈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北京未能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而长三角城市圈和珠三角城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良军  王芸  
本文建立了两套回归模型:无空间相关变量的单向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有空间相关变量的单向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内部的确存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略大于"长三角"区域,但两者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两个地区都存在经济增长的β收敛,但"珠三角"地区呈现出更强的收敛性;对于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些相同和不同点值得关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王林辉  
从技术等级和技术类型两个维度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技术同构性,通过多角度的特征事实证明近期内长三角的技术等级高于珠三角;利用三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对技术进步偏向性表征的技术类型测定证实长三角技术偏向于资本,而珠三角技术偏向于劳动。在此基础上对引起上述技术同构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王林辉  
从技术等级和技术类型两个维度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技术同构性,通过多角度的特征事实证明近期内长三角的技术等级高于珠三角;利用三方程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对技术进步偏向性表征的技术类型测定证实长三角技术偏向于资本,而珠三角技术偏向于劳动。在此基础上对引起上述技术同构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  蒋伏心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与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对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功能。进入21世纪后,两个三角洲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调整。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理论文献,在经济体制、增长方式、工业化路径等方面深化认识,对促进两个三角洲健康发展是极有意义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段军山  王金定  李朋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倾斜,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这一区域的迅速集聚使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乔生  
经济国际化认知的错位使我国区域经济长时间沉冗于对引进外资、进出口及跨国经营数字游戏的追求,忽略对相关经济行为实质效益的度衡。本文在匡正经济国际化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国际化的尺度,提出轻量重质的观点,同时对区域经济国际化战略的策略性调整与国际规则的灵活运用提出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祝丽云  李彤  马丽岩  孙贵珍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2013—2015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算其在雾霾约束下和非雾霾约束下的绿色经济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雾霾约束下三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珠三角地区年均绿色经济效率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雾霾约束促使京津冀地区大多数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下降,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效率上升。三地区PM2. 5和PM10的减排潜力依次下降,且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减霾重点在PM10上,而珠三角地区则在PM2. 5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侯祥鹏  冯彩  
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分析及其与全国的对比表明,长三角地区正逐步摆脱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外延型向集约式、内涵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同时也正遭遇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瓶颈"。长三角地区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方面仍有待努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亚菲  孙淼  
该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则呈现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