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05)
2023(3965)
2022(3293)
2021(2727)
2019(4964)
2018(4804)
2017(9747)
2016(4826)
2015(5408)
2014(5482)
2013(5766)
2012(5686)
2011(5270)
2010(5556)
2009(5337)
2008(4873)
2007(4473)
2006(4373)
2005(4144)
2004(3754)
作者
(15062)
(12964)
(12766)
(12387)
(8229)
(5938)
(5736)
(4924)
(4804)
(4760)
(4510)
(4294)
(4192)
(4132)
(4049)
(3947)
(3748)
(3640)
(3623)
(3415)
(3241)
(3121)
(3089)
(3047)
(2997)
(2975)
(2665)
(2623)
(2584)
(2472)
学科
(49851)
经济(49832)
地方(14595)
管理(13036)
方法(12538)
地方经济(11644)
数学(11414)
数学方法(11382)
(10432)
中国(8456)
(7678)
业经(7326)
(7128)
企业(7128)
(6888)
经济学(6363)
环境(5481)
(5404)
农业(5300)
(4891)
(4870)
(4783)
金融(4783)
产业(4775)
(4662)
(4335)
(4334)
贸易(4331)
资源(4313)
(4250)
机构
学院(80997)
大学(80577)
(49310)
经济(48595)
研究(32990)
管理(27861)
中国(24676)
理学(23270)
理学院(22991)
管理学(22730)
管理学院(22571)
(20117)
经济学(17294)
科学(16884)
(16730)
(16214)
财经(15775)
经济学院(15217)
研究所(14857)
(14237)
中心(13675)
(12469)
财经大学(11453)
(11319)
(10559)
北京(10499)
科学院(10460)
社会(10095)
经济研究(9948)
(9575)
基金
项目(46831)
科学(37170)
基金(34950)
研究(34611)
(29944)
国家(29731)
社会(25334)
科学基金(25290)
社会科(24137)
社会科学(24132)
基金项目(17627)
(17461)
资助(14626)
教育(14562)
(13964)
自然(13906)
自然科(13557)
自然科学(13554)
自然科学基金(13312)
(12406)
经济(12302)
编号(12280)
(12143)
国家社会(11436)
重点(10704)
(10576)
发展(10519)
(10387)
成果(10250)
教育部(9366)
期刊
(63603)
经济(63603)
研究(31011)
(15527)
中国(15159)
管理(12336)
经济研究(11872)
学报(9849)
(9836)
科学(9759)
财经(9248)
(8225)
金融(8225)
(8215)
问题(7965)
大学(7791)
学学(7657)
技术(7450)
业经(7304)
技术经济(6444)
农业(6401)
(6041)
世界(5842)
统计(5628)
国际(5375)
经济问题(5167)
经济学(4846)
经济管理(4770)
(4606)
改革(4523)
共检索到136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秀英  
一切均需付代价。经济增长同样需付代价。然而,是以高代价换得短期的飞速增长的“高效经济”还是以低代价赢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大问题。改革几十年我们为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粗放型、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局限性;要实现真正的低代价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就要为其寻找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这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贡献率,提高管理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经济质量,而这一切只能依靠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武义青  史如海  郜明信  
经济增长方式的界定武义青,史如海,郜明信一、经济增长率的构成分析一个经济系统,有效率,才有效益;有高生产率,才有高经济效益;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与生产率密切相关。生产率为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即:生产率一产出量/投入量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迟福林  
在我国,全面、深入地讨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最近一二年的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某些认识方面并不一致。 到目前为止,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济矛盾和经济风险。我认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课题组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1.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在于增长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中,一般有4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爱明  廖祥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揭示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发展各层面,尤其是提高投资实效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入手,调动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积极性,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政策等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焦必方   王庆新   王培先  
我国经济在过去20年中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在我国,真正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向集约型转变,并付诸实施则是进入90年代以后的事。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曹元坤  
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与要素组合运作方式的耦合统一体,依演进历程可将经济增长方式区分为自然型、粗放型、集约型及网络型四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方式与途径有同级转换与异级转换二种类型,政府可从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着手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转换.就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而言,在总体上必然体现为同级转换、异级转换并存并以异级转换中的跨级转换为主的混合转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巍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克莎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和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均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尽快改变片面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快上升。在“九五”期间,要重点推选三项经济政策:一是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年平均增长率不超过8~9%;二是调整投资重点,增加内涵型和质量型投资;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产业结构水平来促进结构协调。同时,要通过加快改革开放,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层次,扭转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状况,加强市场机制对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调节作用,推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战略转变,并提高宏观调控机制对增长方式转变的调控能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立群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有企业困难很大;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乏力。所有这些都表明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严重弊病,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迫切问题。 一、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成因分析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旻  
略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赵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是老问题,更有新内容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建设历史划分为两个部分,即1978年以前和1979年以后,那么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前一阶段是传统的计划型,而后一阶段则属于转型期的过渡型,今天甚至往后的一定年限内,...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经济增长方式论析江苏省镇江市政府研究室读了1995年第5期《比较》杂志所刊载的[美]W.布雷恩·阿瑟《经济学中自增强机制》一文,我们很受启发,认为它对市场份额转换,自然科学研究转换,乃至当前我国两大关键转换,都有应用借鉴的价值。其中该文关于锁定、路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谭崇台  
略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谭崇台一、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意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是把较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或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粗放型(或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指生产要素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霍洪喜  何自力  
科教兴国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南开大学经济学系霍洪喜何自力我国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确定了宏伟的跨世纪奋斗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则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保证。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把...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启光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是利用外资的目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增长内容和增长机制,利用外资要适应经济增长内容发展的需要,符合经济增长机制运作的要求,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正负效应,正效应是主要的,负效应是次要的,但应有办法解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