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72)
2023(16914)
2022(14680)
2021(13388)
2020(11329)
2019(26035)
2018(25669)
2017(49983)
2016(26988)
2015(30328)
2014(30521)
2013(29816)
2012(27395)
2011(24693)
2010(24505)
2009(22542)
2008(21348)
2007(18629)
2006(16347)
2005(14134)
作者
(76789)
(64309)
(63937)
(60900)
(40907)
(30695)
(28973)
(25304)
(24439)
(22751)
(21799)
(21737)
(20517)
(20153)
(19957)
(19711)
(19093)
(18767)
(18355)
(18346)
(15938)
(15811)
(15496)
(14740)
(14433)
(14187)
(14046)
(13916)
(12979)
(12605)
学科
(124982)
经济(124846)
管理(77347)
(71426)
(58258)
企业(58258)
方法(54779)
数学(48520)
数学方法(47950)
(30052)
(29479)
中国(28760)
地方(26165)
(25643)
业经(24445)
农业(20265)
(19735)
(18696)
贸易(18686)
理论(18296)
(18029)
(17565)
财务(17483)
财务管理(17442)
环境(17168)
(17083)
(16586)
金融(16578)
企业财务(16507)
技术(16076)
机构
大学(383887)
学院(382026)
(161711)
经济(158484)
管理(151129)
理学(131606)
理学院(130196)
研究(128718)
管理学(127867)
管理学院(127184)
中国(93999)
(80393)
科学(77818)
(72626)
(63600)
(60000)
财经(58725)
研究所(57989)
中心(57931)
业大(56317)
(54892)
(53551)
北京(50241)
经济学(50149)
(49491)
师范(48979)
(47074)
农业(46864)
经济学院(45082)
财经大学(43810)
基金
项目(264398)
科学(208484)
基金(193133)
研究(192486)
(168017)
国家(166683)
科学基金(143891)
社会(122715)
社会科(116376)
社会科学(116347)
(102375)
基金项目(101863)
自然(93423)
自然科(91269)
自然科学(91247)
自然科学基金(89607)
教育(89067)
(86122)
资助(80411)
编号(77571)
成果(62283)
重点(58919)
(58783)
(56020)
(54349)
课题(53387)
国家社会(50957)
教育部(50912)
创新(50777)
科研(50657)
期刊
(175201)
经济(175201)
研究(113638)
中国(68209)
学报(59933)
管理(55673)
(55495)
科学(54536)
(53418)
大学(46006)
学学(43640)
教育(40127)
农业(36747)
技术(35078)
(30895)
金融(30895)
经济研究(29450)
财经(29243)
业经(26775)
(25040)
问题(22407)
技术经济(19571)
统计(19025)
(18324)
理论(17854)
图书(17629)
科技(17138)
(17072)
(16883)
商业(16748)
共检索到554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闫森  
根据亚洲15个经济体目前的人均GDP,将被研究对象分成日本和"亚洲四小",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以及其他经济体三个组别,并归类了不同经济体的相似发展阶段,确立样本区间。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使用"β收敛"的判定方法验证了不同组别间存在不同的收敛曲线,并通过进一步对比发现:与发达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相比,第一组经济体虽已跨入高收入水平,但尚未达到增长稳态;第二组经济体中马来西亚和泰国先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是否陷入目前仍缺乏数据支持;第三组经济体则无法得到"β收敛"的结论。在充分考虑研究对象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闫森  
根据亚洲15个经济体目前的人均GDP,将被研究对象分成日本和"亚洲四小",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以及其他经济体三个组别,并归类了不同经济体的相似发展阶段,确立样本区间。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使用"β收敛"的判定方法验证了不同组别间存在不同的收敛曲线,并通过进一步对比发现:与发达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相比,第一组经济体虽已跨入高收入水平,但尚未达到增长稳态;第二组经济体中马来西亚和泰国先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国是否陷入目前仍缺乏数据支持;第三组经济体则无法得到"β收敛"的结论。在充分考虑研究对象间的可比性和异质性基础上,作者认为能否实现从较低增长收敛曲线向更高收敛曲线的转移才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贺大兴  姚洋  
本文从经济不平等的角度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机制给出了一个理论解释。本文的模型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平等对经济的影响不尽相同。在经济起飞阶段,财富集中促进社会物质资本积累,有利于落后国家逃脱贫困陷阱。但是,过度的不平等剥脱了穷人物质投资的机会,形成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第一类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第一类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过度的不平等限制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先进生产部门无法替代落后生产部门,最终形成第二类中等收入陷阱。当穷人有能力积累人力资本后,经济不平等便不再重要,经济最终将收敛于高收入水平阶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欢  徐康宁  
本文选取1985~2014年数据,利用VAR模型实证研究收入差距、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这三个指标的动态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探究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因素和程度强弱。实证结果得出:收入差距会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速提高,但长期不利于经济持续向更高水平发展,是经济滞涨和潜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而消费需求旺盛能持续稳定地带来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其水平主要由经济发达程度和基尼系数大小共同决定。我国自中等收入阶段以来的发展情况符合国际上成功跨越"陷阱"国家的基本趋势,即消费率在中下等收入和中上等收入阶段之间呈现出U型消费拐点。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即政策应侧重于调结构和以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导的内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金全  张运峰  王俏茹  
本文通过构建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描述、分析和检验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36个国家,在1980~2017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集团收敛"情况。实证结果发现,"中等收入陷阱"在短期确实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稳态",但从长期来看则是非稳定状态,存在多种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在各种跨越条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各国向高收入水平收敛的关键所在。本文进一步通过技术前沿收敛模型,探索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结果发现这一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低收入水平阶段,可通过技术模仿提升TFP,实现第一阶段的"集团收敛";在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跃升阶段,需在技术模仿的同时利用全球技术边界提升带来的技术溢出拉动TFP增长;在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跃升阶段,需由外部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此时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平  江强  
首先介绍了经济体总量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出口贸易附加值核算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库发布的世界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核算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历年的出口贸易附加值。其次运用1995-2014年总量出口数据与核算的出口附加值数据,分别对该类经济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总量与出口附加值总量对该类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出口附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低于出口贸易总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说明过去对"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ELG"假说的经验研究高估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芳  胡冰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避免中国坠入"中等收入陷阱",该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主要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比较。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比较并参考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应的经济增长变化趋势,该文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消费习惯和制度缺陷显著地影响了坠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济。同时,过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和外商投资、过度的城市化、自主创新能力的缺失及环境污染等均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该文认为:当前,我国应当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与金融改革,调整人口政策,并且在政策上加大对教育、环境保护和技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曾铮  
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和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大陆文化相似、国情相近,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对中国具有尤为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这些典型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验的总结,我们得出以下四条基本启示: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四是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玲玲  
发生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增长放缓与经济增长停滞,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难题。本文梳理主要文献,总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之后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并对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性国家的再次增长经验进行总结。现有文献表明,经济增长放缓是经济体系内部各要素作用冲突的结果,是否能通过协调各要素作用,以及在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技术进步中获取持续收益是经济能否再次增长的关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高海红  陈晓莉  
论文选择了若干亚洲地区经济体(中国、日本、香港特区、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考察其在1975~2002年间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关系,以及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与经济增长有关。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增长是否在长期内对实际汇率产生决定性影响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制度特征有关;(2)除了菲律宾,其他样本经济体中实际汇率错位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没有决定性的影响;(3)我们对Huang和Malhotra(2004)有关亚洲汇率制度是否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进行扩展性分析后发现,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国内的市场以及价格体系的完善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强  
本文设计相对收入水平指标度量和分析经济体"中等收入陷阱"跨越。非特定禀赋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制造业量比R-manu和服务业量比R-ser攀升至高水平,并构成收入量比主体部分。在二者一阶变动量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发现,前2年和本年的⊿R-manu_(t-i)(i=02)能以正弹性解释本年⊿R-sert,表明制造业量比变动具先导性。在R-manu和R-ser之间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发现,R-manut对R-sert的影响弹性系数较R-sert影响R-manut的弹性系数大得多,跨越者弹性系数趋向增大,表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强  
本文设计相对收入水平指标度量和分析经济体"中等收入陷阱"跨越。非特定禀赋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制造业量比R-manu和服务业量比R-ser攀升至高水平,并构成收入量比主体部分。在二者一阶变动量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发现,前2年和本年的⊿R-manu_(t-i)(i=0~2)能以正弹性解释本年⊿R-sert,表明制造业量比变动具先导性。在R-manu和R-ser之间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发现,R-manut对R-sert的影响弹性系数较R-sert影响R-manut的弹性系数大得多,跨越者弹性系数趋向增大,表明制造业量比在交互影响中具主导性。因此,制造业发展和深度工业化是非特定禀赋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国际经验比较提示,未来我国应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并努力发挥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林志帆  
本文为"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一种量化识别方法并检验了该概念的存在性。在增长收敛模型中,本文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β条件收敛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成立。分位数回归进一步揭示,收敛系数与要素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速的提升呈现递减态势,"自持"增长效应明显。通过计算实际增速与模型预测增速的残差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识别,证实其存在性并发现中低收入国家更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提出的识别方法可以有效排除短期波动与小型冲击的影响,并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速的异质性,识别结果也与经验事实高度相符。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沈铭辉  
纵观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可以说是多数经济体保证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成功发展模式。亚洲经济体开放型增长共性经验及其增长路径表明,利用外资和外部市场仍是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起飞的可行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德荣  
通过对世界银行数据的梳理,本文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中等收入陷阱"锁定。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基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框架,对各个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不能适时转换动力机制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在理论逻辑上,讨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前可以快速增长,但却不能在中等收入阶段转换动力机制;(3)梳理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从跨国比较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因素,改革和原创性技术进步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