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77)
- 2023(6679)
- 2022(5604)
- 2021(4983)
- 2020(4140)
- 2019(9368)
- 2018(9182)
- 2017(18319)
- 2016(9665)
- 2015(10577)
- 2014(10605)
- 2013(10740)
- 2012(10561)
- 2011(9703)
- 2010(10212)
- 2009(9630)
- 2008(9361)
- 2007(8681)
- 2006(8242)
- 2005(7480)
- 学科
- 济(68480)
- 经济(68338)
- 管理(24985)
- 业(22548)
- 方法(22418)
- 企(18512)
- 企业(18512)
- 数学(17897)
- 数学方法(17753)
- 地方(17509)
- 中国(14621)
- 学(13865)
- 业经(13493)
- 农(13095)
- 地方经济(12883)
- 财(10993)
- 和(9690)
- 制(9179)
- 农业(8960)
- 理论(8917)
- 产业(8368)
- 体(7785)
- 环境(7766)
- 融(7706)
- 金融(7704)
- 经济学(7557)
- 发(6986)
- 贸(6922)
- 贸易(6918)
- 银(6755)
- 机构
- 大学(155108)
- 学院(152905)
- 济(76202)
- 经济(74950)
- 研究(60005)
- 管理(53887)
- 理学(46109)
- 理学院(45472)
- 管理学(44662)
- 管理学院(44361)
- 中国(43426)
- 科学(34856)
- 财(33607)
- 京(32413)
- 所(31041)
- 研究所(28102)
- 财经(26728)
- 经济学(25717)
- 中心(24911)
- 农(24268)
- 经(24178)
- 江(23752)
- 经济学院(22823)
- 范(21214)
- 师范(21009)
- 院(20881)
- 北京(20590)
- 业大(19911)
- 财经大学(19648)
- 农业(18583)
- 基金
- 项目(95865)
- 科学(76517)
- 基金(71663)
- 研究(69298)
- 家(62533)
- 国家(62061)
- 科学基金(52728)
- 社会(49252)
- 社会科(45578)
- 社会科学(45560)
- 基金项目(37119)
- 省(35940)
- 自然(31798)
- 自然科(31069)
- 自然科学(31058)
- 教育(30946)
- 自然科学基金(30556)
- 划(30225)
- 资助(29426)
- 编号(25695)
- 重点(22305)
- 发(22252)
- 成果(22214)
- 部(21957)
- 国家社会(20894)
- 教育部(19053)
- 创(18814)
- 课题(18573)
- 发展(18307)
- 人文(18218)
共检索到241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吉昱华 蔡跃洲 史仕新
在新增长理论中 ,内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技术进步以及影响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路径。社会基础结构通过影响这些因素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系决定了人们获得社会认同的取向和社会资源的投入方向 ;社会激励结构、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社会权力结构决定了个体以何种方式达到其获取社会地位和资源的目的 ;制度和政策通过影响个体和厂商从事不同活动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善社会基础结构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理论 社会基础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姚会元
“江浙财团”形成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姚会元北京政府统治时期,“江浙财团”逐渐形成。”江浙财团”乃是以上海为基地,以江浙籍金融资本为主体的大资本集团的总称。它包括所有以上海为其资本活动基地的资本家集团,既有钱庄银行资本,又有近代工商业资本;它网络着江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姚会元 邹进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昱竹 李波
通常认为基础性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探究发展经济学的结构转型观点是否也作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文章选取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样本,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研究1978—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果发现,基础性要素始终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结构转型,分别以"农业-制造业"与"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转型为主要内容。且结构转型主要在东西部地区推动经济增长,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为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以来基础性要素与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表现出下行趋势,虽然各样本的主要增长动力并不一致,但在基础性要素与结构转型的作用下,这种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甚至是扭转。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启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蔡曦 张中华
基于2003—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抑制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创新效应和财政收入结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强,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西部地区;时期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没有差异。研究结论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董小瑞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交通运输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将各个区域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完整的物质网络,并将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本地区,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为更好地了解社会资本下,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特性,阐述了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资本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巫文强
人的发展经济学必须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把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其学术方向,同时关注和研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经济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途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计划经济,必须着力解决好生产资料社会化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来促进人的发展;约束资本、控制收入比例严重失调、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均等、资源分配使用的合理等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大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杰 聂新平
本文以1998年深圳市启动内需,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为案例,试图阐明一个实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活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具有在实行财政扩张政策时,避免长期经济增长不稳定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可行性。一、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总需求替代效应深圳是一个...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英东
近代以来,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制度变迁具有逆序演进的特点。这种逆序的制度变迁模式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种种问题的根源。实现产权、市场、国家的互相制衡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体制硬核”,保障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
关键词:
制度变迁 逆序演进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坚
当前,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快速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对此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把握。然而现有经济理论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缺乏令人满意的理论模型。本文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结构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春苗 董梅生 陈东
该文把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偏向纳入三部门均衡的动态分析框架,证明了政府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当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处于上升通道时,政府增加对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内会抑制经济增长,长期内却会促进经济增长。该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模型结论进行SYS-GMM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呈"U型"特征,在东部地区呈"倒U型"特征。说明当前继续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利,而对东部地区不利;如果东部地区希望通过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以上结论既为"林毅夫命题"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世林 周黎安 何维达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刺激计划,试图借力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然而,电信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利用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电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克服电信基础设施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电信改革所引起的各省电信市场结构的外生变化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电信行业发展初期(1990—1999年),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移动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递减,而固定电话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已...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立岩 潘慧峰
本文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 ,将知识划分为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知识两类 ,探讨了基础研究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地位 ,得到如下三点结论 :第一 ,经济的长远增长率和基础科学知识的长远增长率成正比 ;第二 ,决定基础科学知识长远增长率的最终变量为经济体中的人力资本存量 ;第三 ,基础科学知识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可以大有作为。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基础研究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立岩 潘慧峰
经济增长理论中 ,知识外溢模型缺少对基础科学知识的分析。本文将基础研究纳入经济增长框架 ,描述基础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讨论基础研究对长期增长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两点结论 :第一 ,应用技术的增长受基础科学知识的制约 ,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知识的增长 ,经济也不会有长期增长。第二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是有所作为的 ,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提高长期的经济增长率。
关键词:
基础研究 经济增长 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