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1)
2023(7031)
2022(5944)
2021(5352)
2020(4486)
2019(10347)
2018(10250)
2017(20060)
2016(10868)
2015(12145)
2014(12298)
2013(12367)
2012(12277)
2011(11216)
2010(11811)
2009(11253)
2008(11265)
2007(10425)
2006(9695)
2005(8984)
作者
(34411)
(29248)
(28821)
(27681)
(18675)
(13926)
(12999)
(11201)
(10996)
(10537)
(10380)
(9795)
(9547)
(9467)
(9429)
(8944)
(8590)
(8405)
(8374)
(8102)
(7762)
(7204)
(7124)
(6759)
(6625)
(6594)
(6425)
(6168)
(6001)
(5730)
学科
(72016)
经济(71950)
管理(30204)
(26839)
方法(23962)
(21421)
企业(21421)
数学(20823)
数学方法(20575)
地方(17979)
(15460)
中国(14677)
(13381)
地方经济(13085)
(12763)
业经(12168)
(10639)
农业(9255)
(8854)
金融(8853)
(8851)
(8626)
贸易(8620)
产业(8434)
环境(8328)
(8241)
经济学(8197)
(8075)
银行(8045)
(7999)
机构
大学(174803)
学院(172603)
(81696)
经济(80209)
研究(66146)
管理(59673)
理学(50560)
理学院(49861)
中国(49701)
管理学(48806)
管理学院(48478)
科学(39925)
(37397)
(36554)
(35105)
研究所(31641)
(29393)
财经(28802)
中心(28258)
(27556)
经济学(27216)
(25991)
经济学院(24157)
业大(23995)
北京(23891)
(23293)
(23172)
师范(23031)
农业(22823)
(21090)
基金
项目(105648)
科学(82889)
基金(77920)
研究(74341)
(68627)
国家(68121)
科学基金(57235)
社会(49583)
社会科(47029)
社会科学(47014)
基金项目(40109)
(39845)
自然(35914)
自然科(35071)
自然科学(35059)
自然科学基金(34464)
(33565)
教育(33440)
资助(33235)
编号(27745)
重点(24467)
成果(24039)
(23942)
(23764)
国家社会(21328)
(20295)
教育部(20259)
课题(20207)
科研(19767)
大学(19566)
期刊
(101408)
经济(101408)
研究(57621)
中国(33886)
学报(29531)
(28770)
(27059)
科学(27039)
管理(24241)
大学(22361)
学学(21361)
农业(17978)
经济研究(17211)
(16339)
金融(16339)
财经(16078)
技术(14793)
教育(14311)
(14073)
问题(13063)
业经(12918)
技术经济(10882)
统计(10558)
(10174)
世界(9761)
国际(9191)
(9051)
(8703)
(8548)
决策(8246)
共检索到275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傅道臣  
一、概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由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所证实。许多经济学家也曾就此做过大量的研究。我国的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近十年对此也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人们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生产函数的优化方面,都只是设法从经济增长中扣除资金与劳动的作用,把余值作为对技术进步作用的度量。不过此余值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包含着不属于技术进步的内容,只能称其为“技术进步及其他”。实际上,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相互关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一作用可以称为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袁嘉新  
一、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发展经济以不断改善生活条件是人们永恒的愿望,经济发展的水平是任何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所以发展经济以增强国力、提高生活水平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因此,经济增长作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引起了历代著名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马克思对此就有精辟的研究,他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理论上实现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即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追加投资和劳动力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另一种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即不依靠增加投资和劳动力,而依靠技术进步,如革新工艺、改造设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善管理和劳动者的技能等来实现的扩大再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袁嘉新  
众所周知,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的索洛余值法所得结果是指:扣除劳动和资金投入增长的作用外,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总和,即广义科技进步。它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知识的进步、资源的重新配置、规模经济、政策因素、管理水平等。其中有的因素属于科技进步,有的因素与科技进步无关。因此。后来许多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如何分解所谓“残差”的工作。结构效益,在这里是指,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总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它是资源配置进一步合理化的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结构效益的贡献份额往往比较大。测算结构效益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冯英浚  李成红  
一、引言测算技术进步的作用就是利用数学模型,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分离出来,对每个评价单元(国家、地区、部门或者企业)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做出定量的估计。索洛余值法对于我们国家认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用索洛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增长速度存在不少局限性,因此探索新的测算技术进步作用的方法仍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谢忠秋  
本文运用1986-2003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四者的发展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总体协调度不高。其中,速度不协调影响最大,质量其次,四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志杰  
文章通过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技术对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加快,但经济增长并不与其完全一致变化;同时,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对实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的变化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产业的影响是反向的,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影响是同向的;三次产业的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对实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变动情况也不一样:相对第一产业的增长率的变动,其对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的变动要敏感得多。因而产业政策上要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振华  周永文  
传统的新古典学派观点认为,产品和要素市场总是能够保持均衡的,无论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资源都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的边际收益是不变的,部门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即产业结构变动)不会对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延军  金浩  
经济增长质量一般指在实现经济总量增长过程中,其过程、途径、方式等方面的优劣程度。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在分析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技术,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三个方面对河北省经济运行状况作了详细评价,并提出了实现河北经济快速、高效增长的建议和措施,对保证河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源泉。本文通过对Feder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拓展,建立了一个可同时测度经济结构变化的增长效益和投资数量及其效率的增长效益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的分析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模型的分析也表明,投资建设中的浪费和资本使用效率的低下,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关注GDP的增长,更应该关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飞  李勋来  刘孟飞  
本文在钱纳里等人(Chenery et al)[1]的模型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通过研究发现:1979—2012年间,全国劳动结构效应达1.711 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较大,但主要归功于东部,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都较小。原因之一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原因之二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过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娟伟  任保平  刚翠翠  
在过去"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在数量方面实现了快速增长,但经济结构却出现了严重失衡,其中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三者的失衡导致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经济增长效率的下降,经济结构失衡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改善等政策将是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赛自威  张先治  黄忠河  
论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赛自威,张先治,黄忠河一、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盲目追求速度、产值、而忽视经济效益提高的倾向,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从理论与实践...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林  
一、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张家港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从建县后至1970年左右为第一阶段:这期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比重在70%以上);现代工业尚处于萌发阶段(所占比重不到15%),第三产业基本上是消费性的(比重在16%以下)。1970-1978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国  马瑾  张立恒  
“九五”时期我国及西部的大部分工业污染物没有随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同步增长 ;我国及西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相对不足 ;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 ,但是 ,部分污染的比重却上升 ,尤其是西部地区单位工业总产值的污染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到三倍。西部地区工业污染问题严重 ,治理难度较大 ,治理技术要求较高。西部工业结构急需调整、升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