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01)
- 2023(6893)
- 2022(5773)
- 2021(5047)
- 2020(4149)
- 2019(9401)
- 2018(9121)
- 2017(18033)
- 2016(9451)
- 2015(10415)
- 2014(10445)
- 2013(10499)
- 2012(10302)
- 2011(9469)
- 2010(9829)
- 2009(9416)
- 2008(9178)
- 2007(8574)
- 2006(7907)
- 2005(7401)
- 学科
- 济(68619)
- 经济(68574)
- 管理(27687)
- 业(24230)
- 方法(22519)
- 数学(20026)
- 数学方法(19835)
- 企(19133)
- 企业(19133)
- 地方(17319)
- 中国(13919)
- 地方经济(12940)
- 学(12705)
- 财(11901)
- 农(11773)
- 业经(11259)
- 制(9648)
- 产业(8534)
- 贸(8400)
- 贸易(8394)
- 体(8363)
- 农业(8268)
- 环境(8127)
- 融(8091)
- 金融(8091)
- 易(8045)
- 经济学(7614)
- 银(7296)
- 银行(7278)
- 行(6989)
- 机构
- 大学(151007)
- 学院(150189)
- 济(77187)
- 经济(75905)
- 研究(55961)
- 管理(53156)
- 理学(45417)
- 理学院(44860)
- 管理学(44077)
- 管理学院(43791)
- 中国(42161)
- 财(33717)
- 科学(31967)
- 京(31059)
- 所(28638)
- 财经(26936)
- 经济学(26555)
- 研究所(25710)
- 经(24422)
- 中心(24295)
- 经济学院(23715)
- 江(22991)
- 农(22660)
- 财经大学(19789)
- 院(19672)
- 北京(19646)
- 业大(19268)
- 范(18699)
- 师范(18483)
- 州(17701)
- 基金
- 项目(92960)
- 科学(73863)
- 基金(69672)
- 研究(65974)
- 家(60774)
- 国家(60329)
- 科学基金(51727)
- 社会(46057)
- 社会科(43887)
- 社会科学(43877)
- 基金项目(35830)
- 省(34919)
- 自然(31549)
- 自然科(30874)
- 自然科学(30868)
- 自然科学基金(30350)
- 资助(29490)
- 教育(29325)
- 划(28737)
- 编号(23984)
- 发(21313)
- 重点(21188)
- 部(21084)
- 国家社会(20418)
- 成果(19726)
- 教育部(18416)
- 创(18164)
- 人文(17714)
- 发展(17611)
- 济(17597)
共检索到237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保法
近几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大多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以此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的一个主要标志,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途径,这无疑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经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郝大明
本文完善劳动结构效应的指数分离方法,对上海建国以来的劳动结构效应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计算,探讨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文章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以及按因素影响比例分解分配共变效应,将劳动结构效应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来,并讨论变量反向变动时劳动结构效应的具体形式。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上海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两位数;后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大幅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个位数;逆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为负。研究发现,(1)劳动结构效应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快速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初期尤其显著;(2)劳动结构效应随工业化产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逐渐衰减并最终消失,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是决定劳动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3)劳动结构效应进一步减弱是2008年以来上海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未来上海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结构效应。上海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现祥 舒元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劳动结构调整模型 ,证明了在劳动结构调整过程中 ,边际劳动结构效应递减 ;总劳动结构效应呈倒“U”型。经验分析结果支持该结论。经验分析还发现 ,劳动结构效应的大小因劳动结构划分而异 ;我国产业间的劳动结构效应还未达到最大值。在模型的应用中 ,我们发现总劳动结构效应在经济增长中也呈倒“U”型变动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 ,该变动趋势与钱纳里等人 ( 1 995)的发现一致。劳动结构调整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变动趋势
关键词:
劳动结构变动 劳动结构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洪涛 顾江
基于产业结构贡献统计的多部门经济模型,分析1951—2012年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间差异和2002—2012年广西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不同政策手段与方式的影响,在时间上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呈两阶段波动收敛,在空间上三大经济区呈自西向东梯度推移的规律性变化,因受二产不断增加因素的影响,14个城市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差异显著,且三大经济区和14个城市的经济政策使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化。后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开放统一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资源流动,构建分工合理与布局科学的产业体系,逐步以间接调控方式并遵循市场...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增长 变动效应 广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大明
文章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全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58~1963年大起大落,1970~1978年、1979~1988年、1992~1997年和2004~2013年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2016年以来大幅减弱;(2)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的减弱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3)未来产业间仍存在一定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并且还将继续减弱,产业内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仍有潜力可挖。文章认为,未来可以从继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促进劳动力流向高端行业两个方面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崔治文 王丹
本文运用2003-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劳动收入和消费支出有效税率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的有效税率较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比较显著,消费支出的有效税率也较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中部地区的资本和劳动收入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消费支出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西部地区资本收入和消费支出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劳动收入有效税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针对三大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需要对资本收入、劳动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选择不同的征收政策。
关键词:
有效税率结构 经济增长 区域效应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习明明 彭镇华
文章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金融结构通过资本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并且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6~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金融市场化改革或金融结构优化升级会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2)金融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来实现的;(3)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金融市场化改革或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重点发展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关键词:
金融结构 资本效率 经济增长 中介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徐步云
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分析了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大;地方政府消费性支出虽然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但作用不是很明显;地方政府转移性支出通过再分配机制也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同时,方政府是导致投资过热的关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月 郑晓雪
结构性改革能够消除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因而成为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外的重要政策选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目前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本文在两大部门的基础上加入制度部门和贸易部门的改革,试图探究不同部门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本文结果表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产品市场创业成本改革和制度部门的法律制度和产权保护改革不存在短期损失,但劳动力市场改革短期会造成较大损失。本文认为结构性改革虽存在短期成本,但总体而言短期成本较小。劳动力市场改革作为结构性改革的高级阶段,或应在结构性改革的中后期推行。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谢兰云
本文利用汉森(Hansen)门槛回归分析的方法,从R&D强度、产业结构两个角度研究了1978—2012年我国R&D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实证结果显示,当R&D强度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加强;当工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不显著转变为显著为正;但当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由显著为正转变为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越
文章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生产要素作为数据来源,并以TFP分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指标,进一步以基于生产有效前沿的DEA-Malmquist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出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结构变迁效应,实现了用Malmquist-TFP指数对我国产业结构效应的量化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子鹏 王今朝
经济增长可分解为就业总量、结构、资本效率和劳均资本变化的效应。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本配置结构和效率,发现在1979~1992年经济增长为粗放型,主要依靠劳动力增加;在1993~2012期间则依靠资本扩张,就业结构和资本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很低甚至为负。建议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扩大第一产业投资,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强化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率,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
关键词:
结构演变 要素效率 增长源泉 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鉴于金融深化和产权改革在解释我国经济增长方面的缺陷,文章在综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金融战略和产权改革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关系的观点,并利用面板门限模型证实了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当市场化程度较低时,金融抑制和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因避免了外部性引起的投资不足,成为次优的制度安排并实现了次优的经济效率;随着外部性逐步下降,金融抑制和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压力和道德风险成本。于是,系统、动态地看待金融战略和产权改革的选择是文章得出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
金融战略 产权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俞晓晶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关键词:
转型期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海威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我国200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基础研究短期内对人均GDP产生负向影响,但长期过程中会对人均GDP产生正向影响;应用研究在短期内对人均GDP产生正向影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存在相互溢出效应,且对人均GDP产生正向影响。接着,通过构建一个区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理论模型的收敛路径进行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时间和经济增长两个维度上,研发结构与它们存在倒U型关系,即一国在发展过程中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文为新发展阶段如何制定研发创新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