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4)
- 2023(13080)
- 2022(10897)
- 2021(10142)
- 2020(7996)
- 2019(18465)
- 2018(18146)
- 2017(34763)
- 2016(18407)
- 2015(20819)
- 2014(20811)
- 2013(20922)
- 2012(20108)
- 2011(18748)
- 2010(19080)
- 2009(17926)
- 2008(17600)
- 2007(15657)
- 2006(14603)
- 2005(13939)
- 学科
- 济(102803)
- 经济(102719)
- 管理(48867)
- 业(47178)
- 企(34653)
- 企业(34653)
- 方法(33588)
- 中国(31644)
- 数学(30099)
- 数学方法(29871)
- 地方(26808)
- 农(25943)
- 贸(20325)
- 贸易(20309)
- 业经(20062)
- 易(19730)
- 财(19143)
- 制(17703)
- 农业(17536)
- 银(16618)
- 学(16614)
- 银行(16605)
- 融(16436)
- 金融(16436)
- 地方经济(16382)
- 行(16248)
- 发(14588)
- 环境(14277)
- 策(13658)
- 体(12195)
- 机构
- 学院(273442)
- 大学(272737)
- 济(136028)
- 经济(133601)
- 研究(106838)
- 管理(99579)
- 中国(85625)
- 理学(83107)
- 理学院(82147)
- 管理学(81152)
- 管理学院(80615)
- 财(61816)
- 京(58839)
- 科学(57379)
- 所(54104)
- 研究所(48143)
- 财经(47482)
- 中心(46892)
- 经济学(44236)
- 经(43246)
- 江(42143)
- 农(40508)
- 经济学院(39514)
- 北京(38945)
- 院(37691)
- 范(36633)
- 师范(36366)
- 财经大学(35015)
- 州(33486)
- 业大(32312)
- 基金
- 项目(165301)
- 科学(131780)
- 研究(126163)
- 基金(121620)
- 家(104408)
- 国家(103537)
- 科学基金(88281)
- 社会(84621)
- 社会科(80510)
- 社会科学(80498)
- 基金项目(61487)
- 省(61364)
- 教育(56697)
- 划(52042)
- 自然(51851)
- 资助(51742)
- 自然科(50618)
- 自然科学(50607)
- 自然科学基金(49761)
- 编号(49366)
- 成果(41996)
- 发(41912)
- 部(38712)
- 重点(37545)
- 国家社会(36283)
- 课题(35888)
- 发展(35269)
- 展(34713)
- 教育部(33881)
- 创(33612)
- 期刊
- 济(164079)
- 经济(164079)
- 研究(98795)
- 中国(61819)
- 财(45254)
- 管理(40614)
- 农(39103)
- 融(37021)
- 金融(37021)
- 科学(35430)
- 学报(34421)
- 教育(29335)
- 经济研究(28310)
- 大学(27419)
- 农业(26537)
- 学学(25552)
- 财经(25200)
- 技术(24040)
- 业经(23904)
- 经(21999)
- 问题(21317)
- 贸(20191)
- 国际(19015)
- 世界(18183)
- 技术经济(15538)
- 业(14276)
- 统计(13971)
- 经济问题(13296)
- 策(12720)
- 经济管理(12653)
共检索到455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达 戴根有 刘光第 马建堂 林继肯 张忠山 葛凌青 曾康霖 谢杭生 赵效民 余伦昌 赵海宽 李茂生 周骏 李晓西 江其务 杨希天 房郁琴 陶为群
本刊编辑部与中国金融学会、甘肃省金融学会、《金融研究》编辑部联合邀请全国著名货币金融专家、学者30余人,于8月16~22日在甘肃就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改革与货币政策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层思考的问题。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万兆泉 许统生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货币中介目标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ARDL模型的协整分析方法,对货币中介目标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幅度最大、货币供应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次之,而利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认为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应从过于强调货币供应量指标,转向综合利用多种金融变量来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但在将来市场体系完善后,可考虑采用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强
本文对货币供给、实质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数量关系在 1993年前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表现 ,进行了相关实证性描述 ,指出 1993年后货币供给存量代替增量支持实质资本形成、准货币M2 1代替狭义货币M1的增长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 ;因而在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选择上 ,应以持续推进资本形成与转换的票据及证券化为要领推进资本市场建立 ,并逐步转向以市场性利率为关键中介变量。
关键词:
资本形成 经济增长 中介变量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静文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探讨不同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理论传导机制,进一步模拟得出不同外生冲击下两种利率规则的实施效果及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名义汇率贬值率和贸易条件,钉住CPI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在不同冲击下的稳定效果都好于钉住国内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但钉住国内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在不同冲击下的福利损失都小于钉住CPI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
关键词:
经济开放 利率规则 通胀指标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静文
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探讨不同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理论传导机制,进一步模拟得出不同外生冲击下两种利率规则的实施效果及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名义汇率贬值率和贸易条件,钉住CPI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在不同冲击下的稳定效果都好于钉住国内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但钉住国内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在不同冲击下的福利损失都小于钉住CPI通胀和产出缺口的利率规则。
关键词:
经济开放 利率规则 通胀指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范志勇
当前"名稳实紧"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宏观经济现状,货币政策总体思路亟待调整。过高的债务率所导致的债务—紧缩效应以及目前市场上所采取的"杠杆率硬着陆"的方式不仅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潜在系统性风险,而且还导致货币政策陷入传导困境。金融市场上财务软约束、刚性兑付现象大量存在,抬高了无风险利率,而且导致市场丧失风险定价功能。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取向应该从"名稳实紧"调整为"适度宽松"。在"杠杆率软着陆"的思路下,通过创新货币政策目标,配合市场化改革,尝试探索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并结合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早日实现经济复苏。
关键词:
新常态 金融风险 经济周期 货币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戴晓兵
一、经济转型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未来趋向——综合目标框架。中国没有选择单纯的复制是基于客观条件约束和主观判断甄别的,就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应将中介目标拓宽至更为广义的范围,实施综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框架。这个综合框架中至少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个变量,但是两者要有主辅之分,即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卞志村 孙俊
本文使用开放经济下的新凯恩斯模型实证分析了开放经济体中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结果表明,面对国内利率政策、技术、国外通货膨胀、国外产出和国外实际利率冲击时,由灵活通货膨胀目标、资本自由流动和完全浮动的汇率构成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能够有效吸收冲击,减缓经济波动。相比而言,严格通胀目标制无法有效吸收国内外冲击,所以我国在开放经济下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时,并不一定要选择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可以选择一些灵活通货膨胀目标的政策框架。此外,能够有效吸收各种冲击的灵活通胀目标、资本自由流动和完全浮动汇率制组成的目标体系也为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
开放经济 通货膨胀目标制 浮动汇率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陆昂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与基础货币管理陆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经济手段替代行政手段,间接调控替代直接计划,基础货币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核心。在这一进程中,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也正面临着挑战。本文在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茂魁 陈丰 吴应宁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相对于以货币供应量增加为主的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从而有效解决了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无效性的难题。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由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的特殊有效性,中国可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综合作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宪 杨子荣
作为金融超级大国,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他国货币政策的冲击是全球性的。然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它在国际贸易中占比的提升,中国不应仅是美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它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对美国产生一定的冲击。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对美国的货币政策及其关键中介目标也产生了外溢效应以及溢出程度,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基于此,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对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作为中介指标的利率和汇率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和溢出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其传导机理给予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美国的利率和汇率均存在溢出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溢出效应更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弱。另外,美国对华贸...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胜
本文对美国经济与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实证分析了1993~2007年中美经济发展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的影响。通过要素增强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经济关系呈现出高度的协同性,而且这种相关程度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的深化变得更加明显。中美经济交流和互动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产生了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美国因素强化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汇率效应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利率效应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徐涛
1993年以后 ,我国以货币供给量 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这是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的一大进步。但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货币供给量中间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失去了有效性 ,笔者认为 ,我国应以通货膨胀率为中间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管理 ,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