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44)
2023(10190)
2022(7870)
2021(6625)
2020(5383)
2019(12097)
2018(11902)
2017(23433)
2016(12414)
2015(13759)
2014(13842)
2013(13698)
2012(12763)
2011(11513)
2010(11821)
2009(11289)
2008(10916)
2007(9896)
2006(9423)
2005(8900)
作者
(38617)
(32359)
(32324)
(30872)
(20852)
(15389)
(14582)
(12442)
(12376)
(11391)
(11385)
(10696)
(10690)
(10413)
(10331)
(10180)
(9588)
(9399)
(9321)
(8917)
(8080)
(8057)
(8018)
(7617)
(7441)
(7276)
(7057)
(6849)
(6635)
(6327)
学科
(81031)
经济(80970)
管理(34091)
(30222)
方法(23926)
(22729)
企业(22729)
地方(21398)
数学(21343)
数学方法(21217)
中国(20806)
(15531)
业经(14828)
(14573)
(13842)
地方经济(13583)
农业(11320)
(10659)
(10380)
环境(10267)
(9608)
金融(9608)
产业(9395)
(8678)
(8403)
银行(8372)
(8329)
贸易(8322)
经济学(8066)
(8048)
机构
大学(190547)
学院(188947)
(92015)
经济(90233)
研究(74837)
管理(66164)
理学(56004)
理学院(55303)
中国(54947)
管理学(54323)
管理学院(53998)
科学(43772)
(41033)
(39962)
(38391)
研究所(34593)
(32182)
中心(31753)
财经(31485)
经济学(30619)
(29440)
(28586)
(27260)
经济学院(27162)
业大(26481)
北京(26038)
农业(25196)
(23846)
师范(23547)
财经大学(23210)
基金
项目(121422)
科学(96096)
基金(90179)
研究(84812)
(80127)
国家(79537)
科学基金(67590)
社会(58039)
社会科(55162)
社会科学(55142)
基金项目(46806)
(45788)
自然(42763)
自然科(41797)
自然科学(41783)
自然科学基金(41041)
(38950)
教育(36982)
资助(36725)
编号(31202)
(28450)
重点(28056)
(26465)
国家社会(25516)
成果(25144)
(24073)
发展(23093)
课题(22787)
创新(22785)
(22784)
期刊
(111339)
经济(111339)
研究(65105)
中国(37173)
(30717)
学报(30660)
(29578)
科学(28533)
管理(27470)
大学(23277)
学学(22326)
农业(19741)
经济研究(19641)
(18771)
金融(18771)
财经(17086)
问题(16028)
技术(15773)
(15019)
业经(14387)
教育(13402)
(11511)
技术经济(11301)
国际(11136)
世界(10660)
(10410)
统计(9786)
现代(9655)
经济问题(8801)
经济管理(8641)
共检索到301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方齐云  方亮  
本文利用投资、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构成PSVAR系统,分析了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得到结论:(1)结果支持既有文献关于投资促进城市化、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判断;(2)经济增长对投资的长期弹性为0.490387311,表明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3)城市化速度对经济增长的累积响应为-0.002826893,表明从长期看经济增长会抑制城市化速度,使得城市化进程速度趋缓。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鼓励消费和扩大外需的情况下投资也不能忽视,但在我国经济增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吕健  
本文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考察了中国内地31个省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的大小。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各个省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均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增大;城市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显著,但进一步上升的速度缓慢;城市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迹象逐步显现;城市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减小。另外,本文在研究中还发现,与空间计量模型相比,普通回归模型由于忽略了空间因素,存在着不同的高估或低估现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景华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化和经济增长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促进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国民产出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推进是其运行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满足了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通过刺激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和人力资本提升作用于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陈昌兵  张平  刘霞辉  张自然  
在中国低价工业化时期即将结束,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的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城市化的积聚效应和成本上升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对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结论是,城市化的积聚效应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产生正向效应,工资成本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产生负向效应,住房成本对服务竞争力产生了负向效应。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减少城市化成本的过快上升,转变城市化模式,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光霞  林乐芬  余吉祥  
在经济分权背景下,土地不仅执行着一般的生产要素功能,还充当了地方政府GDP竞赛的工具,这使得土地城市化显示出较强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城市化的依赖程度下降,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之递减。与此不同的是,人口城市化能够通过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实证研究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及趋势。结果显示,人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光霞  林乐芬  余吉祥  
在经济分权背景下,土地不仅执行着一般的生产要素功能,还充当了地方政府GDP竞赛的工具,这使得土地城市化显示出较强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城市化的依赖程度下降,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之递减。与此不同的是,人口城市化能够通过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实证研究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及趋势。结果显示,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高于土地城市化的贡献。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而土地城市化贡献递减。研究结果意味着土地城市化并不能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可靠依赖,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走一条以人口城市化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段瑞君  安虎森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本文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观点相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而实现的,也就是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内需的扩大。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也进行了加快我国城市化的相关措施的讨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星闽  
城市化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它不仅直接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集约程度,而且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广阔的空间。因此,推进城市化将成为新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也将被置于安徽省"十二五"发展思路中的重要位置。文章就安徽省国际资本投入的特点、利用情况等方面与安徽省城市化、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关系作了论证,对安徽省今后的城市化阶段性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福象  刘志彪  
在长三角城市化群落中,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群对经济增长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新引擎作用,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论断。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的:一是当要素在区域间能自由流动时,一些优质要素主动向大城市集聚,而普通要素则选择向小城市集中,结果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要素积聚的外部经济性,提高了城市群研发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二是在要素能自由流动时,城市群内政府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来实现,即政府为了吸引城市群外的企业和产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更新改造的比例,加大了对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例,降低了企业交通运输成本,强化了需求关联的循环...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江鑫  黄乾  
俗语有曰"要想富,先修路",但建设乡村公路体系真能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诉求吗?文章在分工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城vs两村"的三部门城乡分工理论模型,分析认为,乡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提升整个城乡分工结构体系内的交易效率,能够将落后乡村区域纳入到一个由所属城镇主导的完整城乡分工网络体系中,此时当城市人口规模扩张需求旺盛时,构建完善的乡村公路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间经济增长差距收敛的同时推动乡村整体以间接效用表示的人均真实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此实现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的目标。据此,文章构建了一个统一将农村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效益分配效应囊括在内的计量实证分析框架,通过寻找外生工具变量,并经严谨的稳健性检验,证明了上述理论命题。同时发现,在乡村公路体系建设中,如果忽视人口城市化的协调机制,其建设将导致"富庶之地越富,贫乏之地越贫"之困境,因此,为了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必须充分重视以完善城镇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就近城市化。此外,在对乡村公路等级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二和四级公路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前者强于后者,但三级公路则扩大了局部乡村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上述研究,有利于指导政府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兼顾人口就近城市化的协调作用,以此高效推进实现乡村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战明华  许月丽  
本文在将城市化看作是由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关联效应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基础上,将其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并对模型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我国的总量样本数据对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迁与经济规模的变化均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影响,而城市化水平则又以类似于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而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不过,与其它因素相比,即使从长期来看,城市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也要小得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小钦  袁凯华  
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理论。利用199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验证了城市化首先通过自身规模扩大推动经济增长,其次通过规模经济的正向外部性,加快了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驱动。以此为基础,本文根据链式法则进行贡献程度的测量,以分析当前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的特点。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依靠加快要素积累为主、固定资本渠道占据主导地位、物化资本要素优势明显的特点;当前的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十八大提出的城市化战略仍有一定距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翟爱梅  景显恩  
基于2000-2011年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BCC模型,将资本存量、劳动力数量、财政支出与区位条件作为投入要素,将城市化水平作为产出要素,测算各省区的城市化效率,并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的城市化效率较高,东部地区次高,中部地区城市化效率最低;我国各省份城市化的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城市化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效应,其中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效率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强,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因此,中国各省区应努力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通过提高城市化效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