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56)
- 2023(14463)
- 2022(11980)
- 2021(10780)
- 2020(9410)
- 2019(21753)
- 2018(21403)
- 2017(41846)
- 2016(22470)
- 2015(25348)
- 2014(25331)
- 2013(24961)
- 2012(23203)
- 2011(20874)
- 2010(20755)
- 2009(19152)
- 2008(18584)
- 2007(16503)
- 2006(14177)
- 2005(12637)
- 学科
- 济(114980)
- 经济(114884)
- 管理(65957)
- 业(60632)
- 方法(51172)
- 企(49577)
- 企业(49577)
- 数学(46251)
- 数学方法(45758)
- 财(26211)
- 中国(24588)
- 农(24531)
- 地方(23385)
- 业经(21564)
- 学(20631)
- 贸(18415)
- 贸易(18408)
- 易(17843)
- 制(16928)
- 农业(16716)
- 务(16606)
- 财务(16563)
- 财务管理(16521)
- 环境(16269)
- 企业财务(15670)
- 和(14632)
- 地方经济(14613)
- 融(14270)
- 金融(14267)
- 银(13979)
- 机构
- 大学(322692)
- 学院(322170)
- 济(145350)
- 经济(142716)
- 管理(127235)
- 理学(110353)
- 理学院(109243)
- 管理学(107366)
- 研究(107042)
- 管理学院(106763)
- 中国(81263)
- 京(66122)
- 财(64430)
- 科学(63334)
- 所(52828)
- 财经(51962)
- 中心(50502)
- 农(50356)
- 研究所(47934)
- 经(47228)
- 江(47205)
- 经济学(46333)
- 业大(46308)
- 经济学院(41728)
- 北京(41059)
- 农业(39463)
- 范(38964)
- 财经大学(38577)
- 师范(38572)
- 院(38293)
- 基金
- 项目(216987)
- 科学(172267)
- 基金(160747)
- 研究(155987)
- 家(139563)
- 国家(138500)
- 科学基金(120311)
- 社会(102050)
- 社会科(97027)
- 社会科学(97003)
- 基金项目(84570)
- 省(83815)
- 自然(77764)
- 自然科(76028)
- 自然科学(76007)
- 自然科学基金(74683)
- 教育(71862)
- 划(70340)
- 资助(66717)
- 编号(61870)
- 成果(49344)
- 部(48805)
- 重点(48716)
- 发(46877)
- 创(44803)
- 国家社会(43354)
- 教育部(42486)
- 科研(42360)
- 创新(42010)
- 课题(41618)
- 期刊
- 济(155524)
- 经济(155524)
- 研究(92268)
- 中国(56066)
- 财(51797)
- 学报(48038)
- 管理(46292)
- 科学(44349)
- 农(43819)
- 大学(36968)
- 学学(35151)
- 技术(29560)
- 农业(29326)
- 融(28955)
- 金融(28955)
- 经济研究(26850)
- 财经(26462)
- 教育(25184)
- 业经(23091)
- 经(22770)
- 问题(20212)
- 统计(19317)
- 技术经济(18083)
- 策(16925)
- 贸(16622)
- 业(15892)
- 决策(15578)
- 理论(15408)
- 商业(14970)
- 世界(14264)
共检索到470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志明 晏奎 周乐明 杨盼盼
采用线性面板计量方法,依据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区CO_2排放因子数据,考量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CO_2排放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工业经济部门能源消费是导致CO_2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与CO_2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长期均衡性,能源强度降低1%,CO_2排放量将减少0.22%;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CO_2排放具有长期抑制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每增加1%,CO_2排放量将减少0.48%。鉴此,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源转型战略,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龙志和 陈青青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关键词:
CO_2排放量 联立方程组模型 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霞 宁满秀
采用双向分量回归法探讨1985—2009年中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在模型中引入共同边界技术效率比,以解决一般固定效应模型无法捕捉不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对两者间内在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越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曲线逐渐平缓,低、中收入地区的EKC不呈倒U型,高收入地区的EKC呈不明显的倒U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兵兵 徐康宁
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全球66个国家划分为32个发达国家和34个发展中国家,并通过对其分解,分别计算出了32个发达国家与34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指数,运用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的特征。不论是否引入其它相关变量,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强度,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却并不显著,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宏武 时临云
对199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年均增长较快的是能源加工、有色金属、钢铁和电力煤气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钢铁、化学和建材业则是CO2排放的主要行业;在影响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诸因素中,经济规模是最大的增排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率是两个较大的减排驱动因素,而能源转换在诸影响因素中驱动力最小且各行业的驱动方向差别较大,只有电力煤气、矿业和能源加工等属于减排驱动;中国CO2减排对策至少可以从能源转换、能源效率、经济效率、经济规模等方面来着手进行。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黎超 王勇
在改进的C-D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1978-2009年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因果关系并不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协整关系,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在短期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长期中优化能源结构、完善EPC合同能源管理等举措。
关键词:
能源消费 GDP 面板协整 因果关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陶长琪 宋兴达
本文利用我国1971-2008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平方和外贸依存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存在长期和短期的因果关系。ARDL估计结果表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解释力度最大,其次是人均国民总收入和对外贸易,并且推导出了一个持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模型,同时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祥栋 王红雨 周瑛琦 刘学之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_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_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_2排放促进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奋勤 孙永平 余珮
湖北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使得湖北碳市场建设对于全国碳市场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不同的工业行业无论是其排放总量还是排放强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要厘清各行业的碳减排潜力,必须从行业特征着手,分析行业特征与CO2排放的相关性。本文利用《湖北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进行数据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湖北省26个工业行业CO2减排的决定因素。分析表明,工业总产值、营业利润、国家资本、出口比例、国家政策对行业的CO2排放量具有重要影响;折旧率、能源结构、外商资本比例和人均产值对CO2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基于行业特征,建立配额分配动态调整机制和行业援助机制,对于提高CO...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祥栋 王红雨 周瑛琦 刘学之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_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_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_2排放促进效应。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闫云凤 杨来科 张云 黄敏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和结构分解分析,定量分析了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促进我国CO2排放增长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而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效率效应。从最终需求角度看,资本投资和城市居民消费增加是CO2排放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农村居民、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部门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旅客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是CO2排放增长的三大部门。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婷婷 毛锋 罗锐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灾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有关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效应演变规律和态势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本文旨在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系统,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EKC)及衍生曲线为依据,对中国CO2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增长时序资料进行统计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CO2排放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较之标准型的环境库兹涅茨二次曲线方程更能映示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发展与CO2排放变化之间的相依关系。这种似“N型”而非“倒U型”的演化特征,意味着我国在同时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上仍处于过渡期,尚无法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阶段。为此,本文对我国未来经济、社...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CO2排放 经济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 碳排放 CO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红丽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部门成为CO_2排放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计算2000-2012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西藏外)家庭CO_2排放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其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城市化发展促进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家庭CO_2排放的增加,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如上海、黑龙江和吉林等;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_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等;影响程度中等和低的省份主要交错分布在中国中部、西部地区,如宁夏、贵州以及安徽;2进一步从消费支出弹性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低碳城市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武汉市CO_2排放的EKC实证研究
国际外包与中国工业CO_2排放——基于2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2030年CO_2排放地区分配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的脱钩效应
森林碳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及短期动态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98—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
基于能源平衡表的CO_2排放核算研究
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CO2排放量——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信贷投放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碳排放强度分组的省级面板实证分析
人口增长、城市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
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的关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