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4)
2023(10067)
2022(8223)
2021(7472)
2020(6188)
2019(14140)
2018(13752)
2017(26227)
2016(13647)
2015(15598)
2014(15336)
2013(15657)
2012(15082)
2011(14022)
2010(14053)
2009(13185)
2008(12657)
2007(11284)
2006(10490)
2005(10047)
作者
(43195)
(36104)
(35915)
(34576)
(23202)
(17317)
(16138)
(14115)
(13872)
(12991)
(12766)
(11925)
(11900)
(11886)
(11842)
(11347)
(10939)
(10521)
(10449)
(9933)
(9347)
(8998)
(8944)
(8414)
(8238)
(8150)
(7953)
(7579)
(7408)
(7276)
学科
(85688)
经济(85627)
管理(38071)
(36937)
方法(30513)
(27877)
企业(27877)
数学(27637)
数学方法(27482)
中国(23604)
地方(18578)
(17537)
(16302)
(14634)
(14566)
贸易(14557)
业经(14335)
(14184)
技术(13697)
地方经济(13510)
(12709)
农业(12466)
环境(11111)
(11048)
金融(11048)
产业(10462)
(10387)
银行(10351)
(10293)
(10077)
机构
大学(217068)
学院(213874)
(109994)
经济(108361)
研究(88070)
管理(75710)
中国(66370)
理学(64433)
理学院(63666)
管理学(62753)
管理学院(62364)
科学(50640)
(47429)
(45980)
(45703)
研究所(41807)
(37356)
经济学(37225)
中心(36895)
财经(36535)
(33489)
经济学院(33352)
(31371)
(31307)
北京(30895)
业大(30173)
农业(29432)
科学院(27397)
财经大学(27150)
(26281)
基金
项目(138326)
科学(109648)
基金(103948)
研究(97868)
(93084)
国家(92448)
科学基金(77324)
社会(66909)
社会科(63722)
社会科学(63708)
基金项目(53014)
(50099)
自然(47907)
自然科(46838)
自然科学(46820)
自然科学基金(46070)
资助(43964)
(43362)
教育(43317)
编号(34686)
(32519)
重点(32338)
(31989)
国家社会(30241)
中国(28927)
(28595)
成果(28420)
教育部(27723)
创新(27154)
科研(26190)
期刊
(124720)
经济(124720)
研究(72540)
中国(45517)
学报(35878)
科学(34247)
(33622)
(33541)
管理(31266)
大学(27250)
学学(26027)
农业(23241)
经济研究(22698)
财经(20284)
(19870)
金融(19870)
技术(19867)
(17864)
教育(17119)
问题(16597)
(15689)
世界(15065)
业经(15016)
国际(14499)
技术经济(14145)
(13383)
统计(11612)
经济问题(10136)
(9961)
科技(9793)
共检索到339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元华  吴玉锋  贾杰林  程会强  
本研究通过分解模型将就业人口变化的影响分解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三个因素中,并依据1994-2009年的数据定量测算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就业人口年均增加9.49%,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年均分别使就业人口减少6.64%和1.49%,而这一时期保障就业率不变化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达到9.95%,认为当前我国现阶段保障就业仍需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支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浩然  衣保中  
笔者采用DEA方法估算了中国268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检验了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城市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于城市就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制造业和建筑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而电力燃气和供水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提高对于城市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水平是推动中国城市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高永刚  李海瑛  
经济增长和就业是我国面临的两大难题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会造成工人的失业。如何调节这一矛盾呢?本文认为只有“有选择”地发展技术 ,才能实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目标。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永定  
本文既是对以往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也是对今后经济增长的关注;既对前期发展不足中做出了评判,也对当下经济发展提出了近忧和远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张辉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此外,研究也发现,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收益将会消失,某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仍然阻碍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完善市场机制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静慧  
本文在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对浙江省总量就业的影响。分析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认为浙江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为长远的将来计,浙江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加速城镇化建设,继续保持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也应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荣贤  
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变量,实现经济增长以及作为增长手段的技术进步与良好就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实践表明,严重的失业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危及社会的运行,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贯彻“就业优先”战略,置就业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樊胜根  张晓波  ShermanRobinson  
本文创立一个新的分析体系并用此来解释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源泉,传统的索洛方法只包括投入与技术进步两方面内容。我们创新地引进结构调整作为第三个增长的源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调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即通过将资源从低效率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尤其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生产上。我们还发现资本投资在对农业生产及乡镇企业的回报率比在城市要高许多,表明在农村地区缺乏投资。另一方由于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很低。因此,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促进跨部门跨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对提高整个经济效率将会有决定性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孟欣,王俊霞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闯  
本文把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三十余载的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运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出我国分地区以及全国在四个发展阶段中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指标的平均数值。经过对这三个指标具体数值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后发现:各地区以及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出提高的趋势,但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各地区以及全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进步率高低不同,第二阶段政治对技术进步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甚至造成技术退步;各地区以及全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的后两个阶段稳步提高,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再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门熙新  黄擎明  
第二部分软技术作用下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式与评价一、软技术进步的含义与度量 (一) 软技术进步的含义 1.软技术进步体现在数量上的增加即根据某一系统目标任务的需要,原来没有采用的软技术,现在已有若干种软技术被采用,这从采用软技术数量上表明其进步。 2.软技术进步体现在质量水平上的提高软技术质量水平的高低,包括二重内容:其一,就某一种软技术的应用来说,其本身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门熙新  黄擎明  
第一部分软技术的特点、功能与作用一、什么是技术技术是一个受时间制约的相对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技术有着不同的内涵,人们对技术也有不同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技术中的科学知识因素增加了,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指原来意义上的工具和设备,即硬件,而且包括标明工具设备互相作用方式、活动程序和过程的软件,以及各种方法和手段。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吉川洋  
按照经济学的标准理解 ,经济增长是个“长期性”的问题 ,所以是由供应方这个主要因素来决定的。但是 ,本文中介绍的模型说明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原因是现有的产品、产业、部门的需求的停滞。如果需求成长的话 ,资本就能进行积累 ,经济就会增长。已有的产品、部门的需求可以描绘成 S型的减速曲线 ,所以要维持经济增长的话 ,就必须创造出新产品、新部门来让需求高速成长。这种能创造需求的技术革新力量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 ,认为“需求”的问题是有双重含义的标准理论并没有成功地把握住经济增长的本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平  殷明明  王伟  
本文在1960—2014年间112个主要国家与地区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出发,对技术进步在汇率错位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全面考察,并通过改变汇率错位的测度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对基准模型结论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汇率低估对技术进步和人均GDP增长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汇率低估带来的技术进步显著促进了人均GDP增长率的提升;汇率低估除对经济增长有直接影响外,还通过技术进步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显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样本下技术进步在汇率错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傅强  王静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二者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利用面板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类型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服务业技术进步均有明显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对服务业技术进步有阻碍作用,且这一趋势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