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01)
2023(11761)
2022(9276)
2021(8433)
2020(6919)
2019(15564)
2018(15872)
2017(31163)
2016(16718)
2015(18932)
2014(19171)
2013(18980)
2012(17290)
2011(15799)
2010(16450)
2009(15598)
2008(14924)
2007(13499)
2006(12628)
2005(11504)
作者
(48988)
(41730)
(41180)
(39228)
(26134)
(19768)
(18535)
(16299)
(15694)
(14700)
(14383)
(13788)
(13425)
(13322)
(12812)
(12644)
(12100)
(11855)
(11768)
(11668)
(10582)
(10212)
(10203)
(9631)
(9519)
(9430)
(8989)
(8898)
(8519)
(8007)
学科
(97988)
经济(97916)
(47567)
(46405)
管理(42121)
方法(32422)
农业(30987)
数学(29412)
数学方法(28893)
(26617)
企业(26617)
地方(23585)
中国(22643)
业经(22340)
(16920)
(15380)
(14507)
地方经济(13378)
(13200)
环境(12784)
(12149)
贸易(12139)
(11911)
资源(11748)
(11729)
发展(11428)
(11417)
(11309)
(11081)
金融(11081)
机构
学院(249372)
大学(242758)
(115595)
经济(113458)
管理(94239)
研究(88292)
理学(80769)
理学院(79966)
管理学(78333)
管理学院(77912)
中国(69538)
(57485)
科学(53034)
(51171)
(46819)
(45272)
农业(43514)
业大(40924)
研究所(40914)
中心(40744)
(38893)
财经(36951)
经济学(35691)
(33477)
北京(32144)
经济学院(31850)
(31641)
师范(31408)
(30438)
(30200)
基金
项目(161797)
科学(127413)
研究(119252)
基金(117073)
(101772)
国家(100926)
科学基金(86473)
社会(78329)
社会科(73972)
社会科学(73951)
(64437)
基金项目(61042)
自然(53729)
教育(52497)
自然科(52244)
自然科学(52232)
(51799)
自然科学基金(51254)
编号(49421)
资助(48264)
成果(38779)
(37809)
重点(36233)
(35563)
课题(33203)
国家社会(33061)
(32349)
(32303)
发展(30875)
(30446)
期刊
(140729)
经济(140729)
研究(73650)
(60506)
中国(53216)
农业(40715)
学报(37264)
科学(36284)
(33619)
管理(32912)
大学(28985)
学学(27652)
业经(26627)
(25359)
金融(25359)
技术(23113)
经济研究(21701)
教育(20485)
(20046)
问题(19274)
财经(18468)
(16061)
世界(15013)
资源(14740)
技术经济(14732)
统计(14697)
农村(14676)
(14676)
农业经济(14409)
经济问题(13492)
共检索到385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忠  倪志良  
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是当前农地非农化过程中需要权衡的两大内容。文章基于我国1997-2012年省际土地数据和边际收益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和门限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兼顾经济增长和农地资源保护的农地非农化最优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依赖土地调节而提升经济增长的政策忽视了农地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成本,致使我国农地过度非农化;农地非农化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长期内由于资源约束效应而抑制经济增长,其最优规模应该不超过实际非农化的73.56%。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为了减少农地过度非农化以及保护农地资源,应完善资源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减少对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而现阶段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就是农地资源的非农化。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农地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地进行保护。将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由两难的境地转变为双赢的局面,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寻找合理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出发,提出了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非农化过程结合起来,把现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数量细分为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Ⅰ和过度性损失Ⅱ。然后通过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土地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效益曲线,计算出1989~2003年间中国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比例为33.4%,...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燕  张飞  
当前,我国农地非农化存在过度的倾向。从供给角度看,主要缘于土地征用是农地非农化的唯一合法途径以及以"优先发展工业、城市"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政府和企业都具有极强的农地非农化偏好。要遏制我国当前农地过度非农化趋势,从供给角度讲,应改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实行农业、工业、城市农村协调发展战略;从需求角度讲,应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预期成本,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加快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海  卜婷婷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增长方式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解释中国农地非农化规模长期高位运行原因,为制定"十二五"管理目标与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1990—2009年江苏省单位经济增长的土地代价水平介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日本之间;(2)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冶金、化工等对工业增长贡献大,制约了江苏省经济增长土地代价水平的下降;(3)"十二五"期间江苏乃至全国农地非农化规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研究结论:有效的耕地保护策略不仅要求微观上完善资源配置机制,还必须在宏观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合理的资源利用要求资源配置在代际上是有效率的。在资源代际最优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是否符合代际配置效率的宏观决策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地非农化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若以1989-2003年为研究区间,1989-1996年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的过度非农化比例分别占各自实际非农化数量的6.58%、6.84%和7.85%,反映出1989-1996年期间的农地非农化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造成农地的过度非农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的农地非农化政策应该进一步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来保证农地资源能够在未来得到更优的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肖尧  吴晓忠  
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农地资源非农化配置,虽然大大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基于可持续增长视角,采用面板数据DEA技术,测度我国省区农地非农化效率。在充分考虑农地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后发现,我国目前农地非农化效率普遍较低,且存在东部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的区位效应。实现农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地非农化效率,亟需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完善资源补偿机制,减少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等政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郭忠兴  
现阶段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地区差异,掌握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有利于耕地非农化指标的高效调配,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利用1989~2001年我国东、中、西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分省数据,测算了以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和GDP增量为对象的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指标,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因素分解得到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类地区内部省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增大、中部减小、西部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鉴于此,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地区间公平发展环境的角度出发,耕地非农化指标调控的重点在于三类地区各自内部省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琦  
文章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系统分析了耕地面积非农化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耕地面积非农化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中期内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有所恢复,但相对于初始的增长,经济却可能会陷入较低水平的均衡增长路径。因此,耕地面积的非农化变动并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强化耕地保护应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本文从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一个衡量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效率的模型,并对我国1989-2003年间的农地非农化进行检验,发现该期间我国农地非农化在空间配置上存在效率损失,如果将中部地区14.24%和西部地区3.66%的农地非农化指标转移到东部地区,将能够达到全国农地非农化空间配置的效率最优。然而,上述结论只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原配置的帕累托改善,而不是农地非农化的社会最优配置,因为最优配置还涉及其他方面效率的改善。所以,本文结论进一步指出,在现阶段农地资源存在过度非农化的情况下,对上述指标的调控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孟宏斌  
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一些地方农地非农化征用倾向严重。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失地农民无法享有绝对地租,分配级差地租比例极低,失地农民农地增值收益分配权益受损害。为此,可通过转换政府征地角色、明确农地产权归属、规范农地征用目的、建立市场化补偿制度及完善失地农民安置制度等措施,既维护失地农民获取农地增值收益的权益,又化解潜在的农村征地冲突,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基础上的"四化"目标协调同步实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孟宏斌  
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中,一些地方农地非农化征用倾向严重。由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失地农民无法享有绝对地租,分配级差地租比例极低,失地农民农地增值收益分配权益受损害。为此,可通过转换政府征地角色、明确农地产权归属、规范农地征用目的、建立市场化补偿制度及完善失地农民安置制度等措施,既维护失地农民获取农地增值收益的权益,又化解潜在的农村征地冲突,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基础上的"四化"目标协调同步实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孟平  
农地对于农民来讲 ,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 ,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农地的转居农民 ,随着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将可能在生存、就业和发展等方面遇到困难。之所以如此 ,主要是因为用来处理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现行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缺陷。为了弥补这些制度缺陷 ,在重新安排相关制度时 ,应当允许农民从农地非公共目的的转让中取得一定收益 ,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简新华  张国胜  
在人多地少的国家里,如何正确处理“农地非农化”与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是顺利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合理解决的难题之一。日本战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历程和经验教训表明:“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和“市民化”应该基本同步,“农地非农化”必须与耕地保护相结合,实现农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地非农化”主要应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规划和调控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瑞林  庄国波  唐焱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根据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形成环节、增值收益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分析,构建了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概念模型,测算了主要利益相关主体的收益分配,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开发商、地方政府、被征地农民、中央政府、支农惠农和其他主体,比例依次为62%、15%、12%、7%、2%和2%。收益分配政策的优化,需要跳出单纯的"涨价归公"和"私权保护"之争,只有通过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平衡进城农民福利保障和地方财权之间的关系。当前应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避免掉入中等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