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35)
2023(18240)
2022(15237)
2021(14202)
2020(11933)
2019(27618)
2018(27027)
2017(51647)
2016(27468)
2015(31167)
2014(30913)
2013(30970)
2012(28904)
2011(26105)
2010(26158)
2009(24642)
2008(24177)
2007(21432)
2006(18941)
2005(17101)
作者
(78711)
(66660)
(65987)
(63138)
(41851)
(31855)
(29962)
(25896)
(25125)
(23473)
(22764)
(22206)
(20909)
(20905)
(20619)
(20599)
(19450)
(19398)
(19054)
(18964)
(16602)
(16269)
(16126)
(15346)
(15109)
(15069)
(14579)
(14254)
(13452)
(13182)
学科
(139988)
经济(139873)
(78597)
管理(72910)
方法(56335)
(55730)
企业(55730)
(52404)
数学(50385)
数学方法(49885)
中国(35679)
农业(34673)
业经(31423)
(30127)
地方(29467)
(24914)
(24062)
贸易(24052)
(23516)
(23372)
(18724)
金融(18719)
(18698)
银行(18659)
(17858)
环境(17689)
(17529)
(17367)
财务(17322)
(17282)
机构
学院(401522)
大学(399763)
(183766)
经济(180539)
管理(155122)
研究(140685)
理学(133927)
理学院(132500)
管理学(130428)
管理学院(129678)
中国(109329)
(83043)
科学(81795)
(79845)
(76036)
(70294)
中心(65226)
财经(63795)
研究所(63569)
业大(59627)
(59156)
农业(58504)
(58142)
经济学(57890)
北京(52353)
经济学院(52091)
(50433)
师范(49961)
(49497)
财经大学(47000)
基金
项目(265867)
科学(211255)
基金(196479)
研究(195005)
(170442)
国家(169045)
科学基金(145638)
社会(128529)
社会科(121864)
社会科学(121835)
基金项目(103249)
(102061)
自然(91406)
自然科(89309)
自然科学(89285)
自然科学基金(87729)
教育(87211)
(85272)
资助(80566)
编号(77806)
成果(62627)
(60023)
重点(59622)
(59283)
国家社会(54819)
(54799)
课题(52485)
教育部(51713)
创新(51407)
科研(50759)
期刊
(206772)
经济(206772)
研究(119483)
中国(78459)
(75539)
(61167)
学报(59945)
科学(57658)
管理(54525)
农业(51431)
大学(46762)
学学(44439)
(39989)
金融(39989)
业经(35794)
技术(34787)
经济研究(33218)
财经(32243)
教育(32059)
(27885)
问题(27858)
(25690)
世界(22669)
(22355)
统计(22057)
技术经济(21705)
(19697)
国际(19371)
(19318)
经济问题(18410)
共检索到606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而城市服务业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正规工业部门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成  
本文在二元结构经济的分析框架下,依据Ranis.G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应该成为本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心问题。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资本存量在经济增长初期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影响。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应对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贾晓佳  俞宁  
采用1978~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增长核算方法测算了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非农业部门产出贡献率和社会总产出贡献率分别为11.64%和10.21%;劳动力转移使自身生产率提高4.49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93%,其中贡献率主要来源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11.74%)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地(16.1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机理,一方面是产业效率差异带来产出差额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即增长效应;另一方面是集聚效应和干中学等学习效应导致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升,带来劳动者生产效率提升,即效率效应。本研究既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也为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推进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提供实证结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学功  吴国玺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增长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采用变率偏差度和贡献率两个指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中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转移作用弱,弱作用将延缓中原城乡一体化进程。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盈盈  
本文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入手,利用1993年到2012年的有关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不影响农村粮食产量,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等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的基本设想。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程鹏  
利用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差分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各地区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劳动力比例,有利于三次产业增长;(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呈现差异性影响;(3)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对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恰当处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关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就业人员的比例,以配合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海涵  杨文健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严超  常志霄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本文检验发现中国1995年至2005年间大规模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和各省区实际人均收入的趋同都有正向的影响,其中移民汇款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平衡作用。因此,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政府都应当充分认识劳动力迁移的经济意义,积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艳萍  吴永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显性就业之间总体上的不相关根本原因在于一产中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这些集中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由于中国剩余劳动力具有极为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托达罗模型的、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为基本分析框架的模型。之后,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数据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勇胜  薛继亮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朔  冯素杰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