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3)
- 2023(11913)
- 2022(10523)
- 2021(9700)
- 2020(8134)
- 2019(18620)
- 2018(18642)
- 2017(36041)
- 2016(19366)
- 2015(21952)
- 2014(22113)
- 2013(21975)
- 2012(20312)
- 2011(18471)
- 2010(18490)
- 2009(17087)
- 2008(16290)
- 2007(14222)
- 2006(12628)
- 2005(11177)
- 学科
- 济(98706)
- 经济(98616)
- 管理(55213)
- 业(49592)
- 企(41793)
- 企业(41793)
- 方法(39953)
- 数学(34630)
- 数学方法(34149)
- 地方(23102)
- 学(21731)
- 中国(20860)
- 农(19974)
- 业经(19185)
- 财(17843)
- 地方经济(14607)
- 和(14068)
- 理论(13928)
- 农业(13708)
- 环境(13695)
- 制(13470)
- 贸(13052)
- 贸易(13042)
- 易(12523)
- 技术(11676)
- 划(11340)
- 融(11337)
- 金融(11335)
- 务(10951)
- 银(10951)
- 机构
- 大学(286682)
- 学院(283778)
- 济(118735)
- 经济(116217)
- 管理(113449)
- 研究(98746)
- 理学(98467)
- 理学院(97344)
- 管理学(95538)
- 管理学院(95048)
- 中国(71107)
- 科学(62267)
- 京(61289)
- 财(50555)
- 所(50302)
- 研究所(46082)
- 农(43922)
- 中心(43076)
- 业大(42553)
- 财经(41117)
- 江(40855)
- 北京(38932)
- 范(37336)
- 经(37217)
- 师范(37023)
- 院(35980)
- 经济学(35820)
- 农业(34232)
- 州(33078)
- 经济学院(31862)
- 基金
- 项目(195388)
- 科学(153011)
- 基金(141715)
- 研究(140811)
- 家(123849)
- 国家(122883)
- 科学基金(105304)
- 社会(88546)
- 社会科(83923)
- 社会科学(83897)
- 省(75777)
- 基金项目(75348)
- 自然(69270)
- 自然科(67654)
- 自然科学(67639)
- 自然科学基金(66398)
- 划(63636)
- 教育(63506)
- 资助(59420)
- 编号(56456)
- 成果(45599)
- 重点(43475)
- 部(42495)
- 发(41760)
- 创(39783)
- 课题(39013)
- 科研(37254)
- 创新(37153)
- 教育部(36304)
- 国家社会(36074)
- 期刊
- 济(134307)
- 经济(134307)
- 研究(85996)
- 中国(49468)
- 学报(45811)
- 管理(42905)
- 科学(42644)
- 农(39171)
- 财(36554)
- 大学(34274)
- 学学(32477)
- 教育(27849)
- 农业(27439)
- 技术(25438)
- 经济研究(21942)
- 融(21234)
- 金融(21234)
- 财经(20252)
- 业经(19681)
- 经(17325)
- 问题(16947)
- 技术经济(15756)
- 图书(14903)
- 理论(14216)
- 统计(13929)
- 科技(13725)
- 业(13473)
- 现代(12984)
- 实践(12858)
- 践(12858)
共检索到415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志丁 葛岳静 侯雪 唐顺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不断出现,似有形成新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和演化经济地理三足鼎立之势。从方法论、核心假设、分析模式和空间引入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与演化方法的异同,对演化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其学科贡献做了简单的回顾。研究得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方法既不能还原为新古典的方法,也不能还原为制度的方法,在研究方法、核心假设、分析模式、空间处理和解释途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然而演化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并不是毫无联系、彼此没有可借鉴之处,它们是经济地理研究中的3个不同方面,且各自解决了一个对方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近年来,演化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尤其是欧洲日益受到重视,这可能是因为演化思想为分析产业空间集中的出现和经济的空间差异提供了有益的模型和解释。一些经济学家虽然分析了产业创新和技术变化演化,但却忽视了其空间特性,这正是经济地理学者所关注的领域。经济地理学吸收演化经济学的有关养料后,分析了这些空间特性对企业竞争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并富有成效地将本地生产系统、根植性和区域学习过程等与演化思想结合起来,用演化思想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规律,试图在经济地理学中全面引入演化思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本刊副主编李小建教授主编的《经济地理学》2021年10月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这是人文—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唯一获奖教科书,国内经济地理学界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对经济地理学教材进一步发展提出期望。
关键词:
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三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胁田武光 ,沈象仁,张豪禧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国外地理学界对经济地理学性质和方法的看法,但个别提法值得商榷,供大家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善余
一、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全球性问题。有人认为,资源和环境,或者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从实质上讲指的都是一个东西;整个环境中能被人们加以利用的部分,就是资源,有一部分目前还不能利用,也应被视为潜在的资源。资源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从中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源泉,是一切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不管将来生产力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总脱离不开这个基础。经济地理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布规律的科学,显然,应该把对自然资源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什么是自然资源?一般认为,凡是自然界生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与能量(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孙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成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受到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些年来,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学派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演化路径成为集群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集群形成的传统解释及其不足,然后回顾了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研究特点和主要研究思路,最后指出了在中国应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群 文献回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琪 贺灿飞
技术关联是现阶段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现实经济增长路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背景下,探讨技术关联的概念和测度方法,从静态和动态2个视角探究技术关联影响产品演化的微观作用机制,并在国家、区域和企业等不同尺度上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研究证明了产品演化路径显著依赖技术关联,即遵循路径依赖过程。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发现,有些区域通过向技术不相关产品进行演化从而实现了路径突破,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发现金融危机与扶持政策等外生力量和地方环境与制度等内生变量都会导致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耀光
一、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内容海洋经济地理属于区域经济地理范畴。研究包括海岸带、海岛在内的所有海域。研究的对象是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布局形成发展条件和规律。内容具体如下:海岸带、海岛、海洋水域有关的资源、及其利用与评价;资源的分布及其在发展海洋有关产业中的作用;沿海和海岛人口分布的规律和趋势,人口分布的类型以及海岛人口的容量;海洋水产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利秀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空间经济遵循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完全相同的理论解释。现有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石主要源于马歇尔的"三位一体的外部经济":劳动力池效应、技术外部性、金钱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进步也能促进经济活动集聚,但是,智能技术革命与以往历次技术革命相比,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还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劳动力池效应可能会减弱,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依然存在,但是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集聚形态和形式将分别呈现为:全球马赛克形态、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的协同演化。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济地理 集聚 外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灿飞 毛熙彦 彭建
资源环境议题在经济地理学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度边缘化。21世纪以来,环境经济地理的发展旨在推动经济地理学重新认识"经济—环境"关系,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相交织带来的挑战。文章追溯环境经济地理出现的理论背景及其发展脉络,研究发现:(1)尽管经济地理学过去60年将理论重心置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性使得资源环境议题在学科内边缘化,但"经济—环境"关系的理论发展则在与环境经济学、政治生态学等学科交叉过程中有所推进。(2)环境经济地理发展适逢经济地理学多元转向阶段,早期理论探索表现出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空间分析取向、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取向、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制度演化取向,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议程与理论框架。(3)顺应早期发展取向,当前环境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表现为3条脉络,即新经济地理学、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脉络,凸显环境经济地理推动现有理论向"经济—环境"关系延伸的理论目标。(4)这3个脉络有望推动未来环境经济地理深度参与环境治理、绿色经济和区域韧性研究,在理论发展同时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金相郁
文化与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还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文化素质决定着经济素质,从而经济学家及经济理论特别关注文化因素的作用。不过,本文认为目前经济学理论界尚未建立较全面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试图解释二者的关系。本文将"传统文化经济学"与"现代文化经济学"对二者的解释概括为"第一种解释",而将二战后各种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解释概括为"第二种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第三种解释",较全面地剖析二者的关系。第三种解释包括消费文化、文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颜银根 安虎森
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互动并不明显。文中首先对经济学与地理学忽视以及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随着演化经济学的逐渐成熟,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演化经济地理这一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文中对演化经济地理的形成、优势以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演化经济地理继承了演化经济学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因素,将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加以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些重要的启示:①产业的动态化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②关系网络指出户籍制度放开的必要性与无效的可能;③多样性则认为单一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风险性;④再演化的政策则指出政策需要具有"连贯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智 张杰 郑征征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联立方程,系统分析2006~2009年中国各省市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净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降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因素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过多的政策管制却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策略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效果不同;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第三产业 内生性 联立方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尝
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在1983年5月召开了第三十届大会,会议就经济地理学方法论展开深入的讨论。大会筹备委员会为使讨论更好地适应现代课題,在当前日本已形成的若干主要研究潮流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1)地域构造论;(2)区位论;(3)资源论与环境论。在全体大会上有三个主要报告:“经济地理学与国民经济的地域构造”(山川充夫)、“从近期经济地理学成果看方法论——以区位论研究为主”(金田昌司)、“资源论的动向与课题”(森潼健一郎),本文即根据这三个中心发言整理而成。战后日本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两个,即“区位论经济地理学”和“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它们的方法论由于所依据的经济学不同而有差别,但是都认为经济地理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并且都同意把研究对象限定为“经济地域构造”或“经济地域”。区位论经济地理学者对其研究对象“地域构造”作了如下定义:“地域以区位为构成单位,同时它又是更大地域的构成单位。换言之,若干个区位的集合即为地域,这种地域聚集形成更大的地域以至整个地表。地域的水平集聚和垂直集聚——地域的排列组合状态,即为地域构造或空间构造”(西冈久雄,1976年《经济地理分析》)。“马克思经济地理学”学者则注重从生产关系和历史的观点研究经济地域如何形成。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希望两学派更好地融合交汇,以开创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从多要素流动角度出发,在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探讨经济地理产业空间演化中的多重均衡机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产业空间结构的稳态并非必然都表现为棒棒均衡的结果,贸易自由度的变化可以引起任何形式的产业空间结构稳态;企业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程度的增加,工业品支出份额的增加,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会导致对称结构的稳定性减弱,也会最终导致市场拥挤效应的消失。如果企业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足够显著,或者工业品支出份额很高,不管是什么样的贸易自由度,市场拥挤效应都将不复存在,形成现代工业部门集聚的"黑洞"状态;突破点始终小于持续点,当贸易自由度介于二者之间时,除了两种中心—外围结构,任意非对称结构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