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2)
2023(12382)
2022(10867)
2021(10028)
2020(8501)
2019(19403)
2018(19384)
2017(37600)
2016(20335)
2015(23120)
2014(23298)
2013(23194)
2012(21660)
2011(19673)
2010(19897)
2009(18357)
2008(17830)
2007(15857)
2006(14168)
2005(12422)
作者
(60499)
(50237)
(49975)
(47746)
(32118)
(24134)
(22689)
(19868)
(19146)
(18078)
(17142)
(16978)
(15988)
(15977)
(15455)
(15433)
(14996)
(14728)
(14302)
(14122)
(12578)
(12401)
(12186)
(11466)
(11320)
(11150)
(11003)
(10968)
(10225)
(9793)
学科
(105311)
经济(105215)
管理(58948)
(54065)
(45637)
企业(45637)
方法(41187)
数学(35259)
数学方法(34856)
地方(24587)
中国(22552)
(22246)
业经(21622)
(21414)
(18848)
地方经济(15729)
(15165)
理论(15051)
农业(14902)
(14816)
(14459)
贸易(14451)
产业(14107)
环境(14085)
(13889)
技术(13559)
(12174)
金融(12173)
(11941)
(11866)
机构
大学(302411)
学院(300496)
(127654)
经济(124981)
管理(119605)
理学(103511)
研究(102910)
理学院(102343)
管理学(100589)
管理学院(100062)
中国(74540)
(64647)
科学(63385)
(54334)
(51865)
研究所(47179)
中心(45525)
(45085)
财经(44010)
(43499)
业大(43411)
北京(41132)
(39747)
(39688)
师范(39355)
经济学(38707)
(37015)
(35514)
农业(35174)
经济学院(34539)
基金
项目(201700)
科学(158168)
研究(148144)
基金(145721)
(126010)
国家(124994)
科学基金(107353)
社会(93682)
社会科(88818)
社会科学(88793)
(78643)
基金项目(77580)
自然(68934)
自然科(67275)
自然科学(67262)
教育(66520)
自然科学基金(66046)
(65333)
资助(60504)
编号(59967)
成果(48731)
重点(44464)
(44097)
(43993)
(41396)
课题(41133)
创新(38592)
国家社会(38140)
教育部(37849)
科研(37755)
期刊
(147793)
经济(147793)
研究(91866)
中国(53776)
学报(46147)
管理(45736)
科学(43411)
(41291)
(39814)
大学(34997)
学学(32977)
教育(30752)
农业(28983)
技术(27020)
经济研究(23755)
(23145)
金融(23145)
业经(22437)
财经(22166)
(19131)
问题(18856)
技术经济(16909)
图书(15923)
理论(15153)
科技(14487)
(14219)
现代(14179)
实践(13624)
(13624)
商业(13465)
共检索到444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云虹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传统区位理论早在20世纪初即已开始从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考察产业集聚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与产业集群有关的企业网络、新产业区、区域创新系统等问题受到关注。至于新经济地理学,则是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运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来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及其动力进行模型化分析的。当前,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多角度转向也相应带来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多元化特点,因此,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应结合这一特定背景,以经济地理学(包括新经济地理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而形成并突出集群研究中的中国特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孙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成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受到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些年来,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学派的视角研究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演化路径成为集群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集群形成的传统解释及其不足,然后回顾了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研究特点和主要研究思路,最后指出了在中国应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灿  曾刚  
基于Web of Science中1982—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产业集群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脉络、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了学术争议和研究前沿,旨在为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结果表明:(1)研究热点集中于集群创新和集群网络、集群和区域发展、集群演化;(2)研究内容逐步从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转变为多维邻近、路径依赖视角下的集群创新和集群演化,再深化至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网络对集群知识流动和集群创新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雄浪  李国平  
关系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俱乐部,是一种科斯制度的形式,由于地理现象的非线性特征,在产业集群的空间经济发展中,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关系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了其研究的新进展,并作出了简要评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  
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经典的办法,可以用实物劳动生产率,如每个职工每年或每日、每时生产所得的粮食或钢、汽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提供粮食9~17万斤,肉6千到1万3千斤(不包括禽类)。印度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提供粮食1,700斤,肉8斤,对比十分明显。实物劳动生产率的缺点是不同的产品不能相加,无法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水平。要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必须借助货币指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茹乐峰  段小微  苗长虹  
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产业转移概念、国际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国家内部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对产业转移研究进行展望。研究认为:针对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与过程研究;以国际"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解释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区位选择;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加强产业转移的空间计量以及模拟分析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根据对国际经济地理学的文献分析和作者的研究体会 ,提出企业网络研究在经济地理学新近出现的研究方向中占重要地位。中国特殊的国情 ,形成了中国特殊的企业网络 ,为经济地理学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入进行相关研究 ,有希望推出创新成果 ,提高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分析了地理学中的尺度概念及其类型,强调尺度在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范式中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地理学中的尺度变化,具有从早期微观尺度研究转向宏观微观结合以及宏观精细化研究的特征。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宏观研究传统应该继续发扬,但同时应加强其微观研究。其微观研究可沿着三个层面展开:①在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上从小区域或点位入手;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分解,抓住其中最基本的单元,借助微观研究解释、揭示宏观现象;③对宏观(中观)对象的研究中,注意微观视角,即利用相关技术,构造精细的宏观模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近年来,演化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尤其是欧洲日益受到重视,这可能是因为演化思想为分析产业空间集中的出现和经济的空间差异提供了有益的模型和解释。一些经济学家虽然分析了产业创新和技术变化演化,但却忽视了其空间特性,这正是经济地理学者所关注的领域。经济地理学吸收演化经济学的有关养料后,分析了这些空间特性对企业竞争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并富有成效地将本地生产系统、根植性和区域学习过程等与演化思想结合起来,用演化思想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规律,试图在经济地理学中全面引入演化思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胁田武光 ,沈象仁,张豪禧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国外地理学界对经济地理学性质和方法的看法,但个别提法值得商榷,供大家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志高  张薇  
产业结构演替是传统的研究话题之一,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分别探讨了产业结构及其内生技术动力。但影响产业结构演替的要素众多,并随研究区域、行业及产业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深的历史根植性。1990年代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地理学为更好地理解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但研究转型国家产业结构演替时,需要对起源于欧美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进行修正。文章首先梳理了产业结构分析框架及演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研究,并在评述其发展背景和研究特色的基础上,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结合中国发展特点,讨论了现有的产业结构演替研究在中国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NEG)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产业转移也能出现,并且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原理给予了独特的解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本文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四个方面总结了产业转移的NEG相关解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毕秀晶  汪明峰  宁越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软件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信息服务业的核心内容。软件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软件产业全球生产网络日益复杂。软件产业不断成为政府以及学者们研究的新热点,经济地理学视角的软件产业研究也不断涌现,但研究对象主要以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少数新兴软件国家为主,对中国软件产业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尚比较缺乏。基于此,文章综述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相关研究、总结研究方法、探寻一般研究思路,以期为中国区域及城市的软件产业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共同丰富与充实软件产业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在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从软件产业空间分布及演变、软件产业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软件产业集群、软件产业全球生产网络4个方面,对国外学者关于软件产业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总结软件产业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后提出对国内软件产业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几点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