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25)
- 2023(4207)
- 2022(3542)
- 2021(3000)
- 2020(2462)
- 2019(5482)
- 2018(5308)
- 2017(10310)
- 2016(5303)
- 2015(5895)
- 2014(5971)
- 2013(6157)
- 2012(6109)
- 2011(5843)
- 2010(6054)
- 2009(5729)
- 2008(5273)
- 2007(4789)
- 2006(4621)
- 2005(4293)
- 学科
- 济(53060)
- 经济(53035)
- 地方(16956)
- 方法(13821)
- 管理(13391)
- 地方经济(12734)
- 数学(12649)
- 数学方法(12571)
- 业(10266)
- 中国(9281)
- 学(8232)
- 业经(7878)
- 农(7827)
- 企(6618)
- 企业(6618)
- 经济学(6377)
- 环境(6196)
- 农业(6057)
- 发(5310)
- 融(5132)
- 金融(5131)
- 产业(5011)
- 制(4913)
- 财(4827)
- 资源(4712)
- 体(4551)
- 和(4482)
- 贸(4255)
- 贸易(4251)
- 总论(4145)
- 机构
- 学院(89170)
- 大学(88876)
- 济(52291)
- 经济(51547)
- 研究(36732)
- 管理(30658)
- 中国(26577)
- 理学(26096)
- 理学院(25706)
- 管理学(25329)
- 管理学院(25151)
- 财(20033)
- 科学(19976)
- 所(18878)
- 经济学(18428)
- 京(18277)
- 研究所(17031)
- 经济学院(16267)
- 财经(16200)
- 中心(15461)
- 经(14552)
- 江(13201)
- 院(12555)
- 农(12101)
- 科学院(11992)
- 范(11824)
- 北京(11811)
- 财经大学(11798)
- 师范(11757)
- 社会(10761)
- 基金
- 项目(55337)
- 科学(43970)
- 基金(41389)
- 研究(40206)
- 家(35903)
- 国家(35669)
- 科学基金(30226)
- 社会(29240)
- 社会科(27801)
- 社会科学(27795)
- 基金项目(21568)
- 省(20343)
- 自然(17287)
- 资助(17153)
- 教育(17140)
- 自然科(16856)
- 自然科学(16852)
- 划(16716)
- 自然科学基金(16534)
- 编号(14392)
- 发(14236)
- 国家社会(13218)
- 济(13166)
- 经济(13071)
- 重点(12706)
- 部(12495)
- 发展(12230)
- 展(12078)
- 成果(11614)
- 教育部(11037)
共检索到143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张雁
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了衡量各地级城市空间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异。本文发现:(1)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极大;(2)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0.22—0.32之间。基于上述实证依据,本文认为,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是其工资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而市场准入差异是劳动力流动的不充分性所产生的。
关键词:
市场准入 劳动力流动 地区收入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晓硕 王维国
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工资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我国2000~200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各种类型的市场潜能(金融外部性)、就业密度(技术外部性)和地区工资的关系。分析发现,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分地区样本,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除中西部地区外,国外市场潜能(出口开放)和国内市场潜能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关键词:
企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计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金煜
本文描述了地区工业产出差异对于地区差距的影响 ,并且将地区工业产出的差异归结为地区工业生产率的差异。本文解释了地区工业产出差异的经济地理的原因 ,采用了层次线性模型估计了各种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我们发现经济地理因素 ,包括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是否沿海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对于地区差距影响显著。根据计量检验结果我们给出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提出在地区发展政策制定时应当注意经济地理因素
关键词:
地区差距 经济地理 层次线性模型估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国璋 戚磊
基于劳动力、产业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地区间工资差异的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市场潜力与工资的新经济地理学(NEG)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市场潜力对工资产生正面影响来自两种渠道:一是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二是市场潜力产生了逆经济集聚。相比之下,市场潜力引发了经济集聚效应更能提高和扩大地区工资水平与差异,因为经济集聚需要更低的贸易成本、较大的市场规模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市场潜力 经济集聚 地区工资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一文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失业 地区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永友 裴育
本文利用横截面时间序列方法对当前各地区存在的激烈财政竞争和地区间日益扩大的人均产出差距两个背离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各地致力于降低本地税收成本的财政竞争对改变本地落后的人均产出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和税负相比,改变地区本身的区位劣势和初始经济水平更为重要,而改善本地财政支出水平和质量对有效降低税收对本地经济的扭曲意义重大。同时,变系数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间和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税收对经济扭曲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目前存在的不同区域和同一区域不同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较大差异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分析认为,着眼于降低本地区税收的扭曲比单纯地降低税收负担更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均产出水平。
关键词:
税负差异 人均产出差异 横截面时间序列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金煜 陈钊 陆铭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经济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善余
一、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全球性问题。有人认为,资源和环境,或者说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从实质上讲指的都是一个东西;整个环境中能被人们加以利用的部分,就是资源,有一部分目前还不能利用,也应被视为潜在的资源。资源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从中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源泉,是一切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不管将来生产力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总脱离不开这个基础。经济地理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布规律的科学,显然,应该把对自然资源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什么是自然资源?一般认为,凡是自然界生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物质与能量(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雯 张平宇 张小雷 邓伟 杨兆萍 薛俊菲 杜宏茹 李雪梅 刘颖
城市密集区、老工业基地、陆疆、山区是中国主要的地域类型,也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规律、驱动力和作用机制、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的重要对象。伴随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匹配和适应关系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加强上述典型地区的研究既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学科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城市老工业区改造,边境城镇集聚扩散的动力机制,山区聚落空间、文化景观及其环境与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和战略咨询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及在典型城市密集区可持续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学科建设和技术方法层面,提出未来要加强城市密集区发展的社会和生态效应,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与绩效评价,陆疆地域系统演变机理和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山区可持续生计选择、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于源
理清工资收入的决定因素是探究中国收入差距的基础,新经济地理(NEG)理论认为区域市场邻近程度影响工资水平。基于统一的NEG框架估计城市市场邻近指数,并构建扩展工资方程,用CHIP2002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工资水平中的NEG市场邻近效应,发现即使考虑工人个体自身特征和城市自然禀赋、社会制度差异,这种影响效应仍然稳健。实证结果基本符合NEG理论预期,这对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永培 袁平红
初始工资、运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劳动力空间流动和经济区域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1980—200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工资差异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加对经济集聚的作用显著,而内陆地区工资变动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因此工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是有效率的,对内陆地区的集聚效应是非效率的,内陆地区的经济集聚受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资差异 规模经济 工业集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旭
本文考察中国的空间工资结构是否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使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数据,我们估计了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导出的工资方程,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年份中,工资的空间分布与新经济地理学的预测是一致的。由此本文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与本地市场相关的前后向关联对解释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有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却很少被考虑。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集聚 工资空间分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
基于Martin和Roger的自由资本模型并进行进一步推导和参数分析,得出有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五个假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市场寻求和技术寻求特征,对中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具有"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寻求特征;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具有出口拉动的特征,而所有的分析中,效率寻求的特征都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