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39)
2023(16482)
2022(14011)
2021(13036)
2020(11132)
2019(25584)
2018(25208)
2017(49109)
2016(26592)
2015(30136)
2014(30194)
2013(29565)
2012(27571)
2011(24939)
2010(25227)
2009(23400)
2008(22845)
2007(20528)
2006(17922)
2005(15983)
作者
(76197)
(63771)
(63553)
(60679)
(40542)
(30402)
(29133)
(24837)
(24084)
(22918)
(21515)
(21387)
(20298)
(20163)
(19887)
(19784)
(18930)
(18861)
(18349)
(18208)
(15891)
(15736)
(15637)
(14663)
(14459)
(14343)
(14039)
(13821)
(12936)
(12606)
学科
(127797)
经济(127691)
管理(75131)
(71806)
(59405)
企业(59405)
方法(53796)
数学(47007)
数学方法(46261)
(31116)
中国(29931)
地方(28498)
(27614)
业经(26435)
(23169)
农业(20507)
(20402)
贸易(20389)
(20362)
(19696)
理论(19121)
(17843)
(16748)
环境(16715)
地方经济(16682)
财务(16678)
财务管理(16635)
技术(16602)
(16436)
银行(16410)
机构
学院(383666)
大学(379580)
(165606)
经济(162198)
管理(148624)
研究(128486)
理学(128035)
理学院(126591)
管理学(124113)
管理学院(123386)
中国(96344)
(79268)
科学(77647)
(73448)
(64413)
(59856)
中心(59445)
(58400)
研究所(58321)
财经(58235)
业大(54573)
(52628)
经济学(51020)
(49884)
北京(49682)
师范(49422)
农业(46793)
(46170)
(46022)
经济学院(45705)
基金
项目(252892)
科学(200088)
研究(184842)
基金(183148)
(158715)
国家(157413)
科学基金(136153)
社会(117473)
社会科(111545)
社会科学(111518)
(100095)
基金项目(96341)
自然(88142)
自然科(86171)
自然科学(86150)
教育(86083)
自然科学基金(84595)
(83511)
资助(76201)
编号(75511)
成果(61134)
重点(56955)
(55754)
(55705)
(52597)
课题(52368)
创新(49060)
国家社会(48170)
科研(48093)
教育部(48063)
期刊
(186152)
经济(186152)
研究(111841)
中国(71842)
(57503)
管理(56139)
学报(54917)
(54062)
科学(52663)
大学(42578)
学学(40250)
教育(39617)
技术(37219)
农业(36567)
(34009)
金融(34009)
经济研究(30635)
业经(29608)
财经(29154)
(25279)
问题(24056)
统计(21810)
技术经济(21126)
(19762)
(19733)
(18988)
决策(17986)
商业(17886)
现代(17333)
(17110)
共检索到569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娟  郑平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李俊  
本文分析了近期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剖析了内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由东部向中西部的制造业空间扩散逐渐明显,涉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素成本变化并不是驱动产业扩散的明显原因,集聚外部性的变化才是原因所在。引起多数产业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同行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拥挤效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体现更为明显。本文结果再次说明比较优势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适应性,一国之内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地区间比较优势的变化,而是集聚外部性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洁  陈彦煌  
本文整合Harris-Todaro(1970)的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探讨外资对于就业、城市失业量(率)与产业结构的影响;焦点置于要素替代差异、Todaro矛盾以及引进外资国家的福利分析。在两国架构中,当引进外资时,若要素替代弹性较低,资本引进国随着制造业扩张,其劳动雇佣量固然上升,但城市失业量亦随之上扬,出现Todaro矛盾现象。反之,在高要素替代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国家可能出现制造业就业和城市失业量同时下降的现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踪家峰  朱佳佳  
本文在Pasquale,Ingrid和Petraglia(2007)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庭和地方政府三主体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分析了生产性公共支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发现生产性公共支出对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分为"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挤出"效应;当满足突破条件时,外围地区的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增加能打破长期均衡条件下的"中心-外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以1997-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上分析了生产性公共支出对中国产业集聚的影响,发现其对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仍处在扩大的阶段,中西部地区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增长力度还不足以打破现有的产业分布结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赵增耀  
集聚外部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碳排放行为。邻接地区的环境倾销和转嫁效应显著,其中,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应。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金煜  陈钊  陆铭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晶晶  张昌兵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EG指数公式测算了我国服务业细分行业空间集聚程度。随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服务业FDI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服务业FDI能够显著促进本地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但消费性服务业FDI对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数的提高,服务业FDI的回归系数由负转为正,并逐渐提高。即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流入更有利于高集聚程度的行业,而对中、低集聚程度的服务业集聚影响不显著。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年~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力  
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框架系统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对城市产出及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机理,得出在不同城市化阶段,基于不同的技术倾向、规模报酬条件与运输成本高低,要素流动对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然后根据结论解释了劳动力"东南流"对产业转移的替代,东部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倾向以及中西部的重化工业化均不利于城市产出增长与城市化持续发展。最后分区域提出中西部应维系与增强人力资本优势、防止重化工业化倾向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东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应对城市化后期的"拥挤效应"挑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肖琦  柴敏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重新审视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行为。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表明,劳动力成本、优惠政策等传统FDI区位变量未能较好地解释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贸易成本、技术外溢、市场规模以及历史FDI等传导机制在我们的实证结果中具有统计显著性。这对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有着深刻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