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31)
- 2023(17063)
- 2022(14243)
- 2021(12817)
- 2020(10872)
- 2019(24418)
- 2018(23898)
- 2017(45729)
- 2016(24439)
- 2015(27120)
- 2014(26586)
- 2013(26415)
- 2012(24219)
- 2011(21851)
- 2010(22163)
- 2009(21236)
- 2008(20925)
- 2007(19057)
- 2006(16723)
- 2005(15192)
- 学科
- 济(124257)
- 经济(124141)
- 业(95555)
- 管理(86129)
- 企(85984)
- 企业(85984)
- 方法(48427)
- 数学(38909)
- 数学方法(38589)
- 业经(34414)
- 财(33104)
- 农(33032)
- 中国(28439)
- 地方(25580)
- 务(23364)
- 财务(23331)
- 财务管理(23297)
- 农业(23215)
- 技术(22288)
- 企业财务(22065)
- 制(22054)
- 学(19705)
- 贸(19492)
- 贸易(19479)
- 理论(19213)
- 和(19200)
- 易(18848)
- 策(18117)
- 划(17885)
- 体(17036)
- 机构
- 学院(358254)
- 大学(351092)
- 济(160991)
- 经济(158042)
- 管理(141954)
- 理学(121705)
- 理学院(120499)
- 管理学(118826)
- 管理学院(118152)
- 研究(116314)
- 中国(90805)
- 财(73317)
- 京(71498)
- 科学(67584)
- 财经(58163)
- 所(58104)
- 农(57751)
- 江(55246)
- 中心(53335)
- 经(52626)
- 研究所(52106)
- 经济学(50136)
- 业大(49170)
- 农业(45391)
- 经济学院(45139)
- 北京(44449)
- 州(43271)
- 财经大学(42640)
- 范(42483)
- 师范(42119)
- 基金
- 项目(229337)
- 科学(183229)
- 研究(170609)
- 基金(167637)
- 家(144104)
- 国家(142846)
- 科学基金(124877)
- 社会(112419)
- 社会科(106717)
- 社会科学(106689)
- 省(91763)
- 基金项目(88443)
- 自然(78249)
- 教育(77381)
- 自然科(76558)
- 自然科学(76538)
- 自然科学基金(75256)
- 划(74697)
- 编号(68250)
- 资助(66966)
- 成果(53916)
- 创(53112)
- 重点(51395)
- 发(51062)
- 部(50732)
- 创新(48852)
- 国家社会(46890)
- 课题(46600)
- 业(46321)
- 教育部(44228)
- 期刊
- 济(187249)
- 经济(187249)
- 研究(106759)
- 中国(68162)
- 财(61137)
- 管理(58507)
- 农(54001)
- 学报(48011)
- 科学(47486)
- 大学(36975)
- 农业(36508)
- 学学(35268)
- 技术(33750)
- 融(33535)
- 金融(33535)
- 教育(31945)
- 业经(31240)
- 经济研究(30592)
- 财经(30156)
- 经(26213)
- 问题(23808)
- 技术经济(22278)
- 业(22250)
- 贸(18979)
- 商业(18356)
- 世界(17708)
- 现代(17612)
- 统计(17555)
- 策(17007)
- 财会(16761)
共检索到540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红 张凌霄 焦旸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从经济周期视角考察了企业技术创新同群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存在同群效应,同时经济周期对企业技术创新同群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在经济上行时,本公司的创新决策受到同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呈顺周期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同群效应属于模仿效应而非学习效应,经济周期对企业技术创新同群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追随者企业和低融资约束企业,对国有企业、领导者企业都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同群效应 技术创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毕茜 曲恬立
在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经济周期波动是否会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具有研究意义。研究发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呈现逆周期特征;进一步发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地区同群效应和行业同群效应,且两类同群效应均会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逆周期性;管理层对未来经济预期存在热手效应,但在此影响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呈现显著逆周期特征。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市场化水平高、行业竞争程度高和媒体关注度低的情况下,企业数字化转型逆周期表现更明显。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娜 魏智佳 白雅馨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0—2020年的长面板数据,在经济周期视角下研究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同群效应。研究发现: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具体表现为学习效应和模仿效应;且经济周期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同群效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上述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同群效应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即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高管无金融背景的企业和所处信息环境更差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意义在于拓展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同群效应的研究边界,为政府开展宏观政策调控以防范金融风险扩散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经验证据。
关键词:
企业金融资产配置 同群效应 经济周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汤伟钢 李炅珉 陈慧莉
技术范式创新周期表现为技术渐变与技术突变周期交替,并通过资本状态与经济周期循环因替,技术渐变通过打破资本稳定诱发经济危机,而技术突变通过使资本趋稳拉动经济复苏,经济繁荣通过资本稳定状态推动技术渐变,而经济萧条通过资本活跃状态驱动技术突变。
关键词:
技术范式创新 经济周期 资本状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贾明琪 严燕 辛江龙
本文以中国第十轮经济周期和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周期为背景,利用224家上市公司2 464个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2000-2010年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性对公司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经济繁荣时期,上市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非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在周期性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紧缩期高于扩张期是由于周期性行业公司所导致的;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融资易得性较民营上市公司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政府应选择经济萧条期对民营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以弥补其研发资金的不足,提高其技术创新水平。
关键词:
经济周期 行业周期性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游 翟建辉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经济繁荣的唯一原因。本文通过对英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按照这一发现,通过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情况,本文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创新高涨、潜在增长率下滑的阶段,虽然经济增速在短期内会放缓,但技术创新在未来5~10年内对经济会有拉升作用。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中国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关键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关键词:
长波理论 创新 经济周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兆国 张栋良 寇明婷
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具有差异化的创新强度、创新需求和融资约束,融资政策效应和作用机制可能也有所差异。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融资渠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企业生命周期对此的调节作用,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以及非线性效应角度,根据2008—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增加融资约束、减少研发投入、减少资本投入等方式考察内外部多种融资渠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为金融资本精准化配置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结果发现:政府补贴、税收优惠、自有资金和股权融资等融资渠道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融资渠道的激励效应逐渐减弱,而银行贷款却会阻碍企业的创新;生命周期对企业创新影响具有调节作用,不同的融资渠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异,激励作用的整体绩效会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推进而减弱,其中对非国有企业的创新影响比国有企业更显著;各融资渠道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呈“U”型或倒“U”型关系,其中政府补贴的倒“U”型拐点为3.3%,税收优惠的倒“U”型拐点为4.0%,银行贷款的“U”型拐点为48.1%,主要融资渠道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前融资渠道位于拐点左侧,说明各融资渠道的影响范围较为适中。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进一步激发融资渠道的创新激励效应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洪亮 王铁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与经济周期类似,技术创新通常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同时经济周期与创新周期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仍然未能形成一致结论。从逻辑上、历史上分析经济周期与创新周期的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两种周期之间相关作用的机制,而且对于政策制定来说具有重要含义。
关键词:
技术创新周期 经济周期 创新政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郑佳
本文通过对美、日、韩等国科技政策的梳理与分析,从专利的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走出低谷、实现复苏的关键因素,是降低金融风险、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并且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在推动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确保我国在21世纪新一轮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科技政策 经济周期 专利分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粟壬波 陈乐一
基于1990-2013年中国及其28个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在非线性框架内探讨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在不同区制、不同国家组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制内国际协同的持续性存在非对称性;面对区制状态转换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动态调整行为在持续时间、反应速度及调整幅度上存在差异;双边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相似度与金融开放程度对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特征;贸易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崔丰慧 陈学胜 方红星
本文对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以及投资者情绪变化条件下,企业投资支出及融资规模对投资机会以及现金流的敏感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经济周期波动和投资者情绪变化会对企业融资约束和融资规模产生影响。经济上升期,随着经济增长率和投资者情绪的提升,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但是融资难度加大,表现为投资对现金流敏感性的降低和融资规模对现金流敏感性的增加。经济下行期,随着经济增长率和投资者情绪的下降,企业的融资约束增加,但是融资难度下降,表现为投资对现金流敏感性的增加和融资规模对现金流敏感性的下降。
关键词:
经济周期 投资者情绪 企业融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董晓芳 袁燕
企业创新会受其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及所在城市其他企业在地理上集聚而产生的外部经济影响。本文运用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创新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会受益于不同的聚集经济:新生或年轻企业的创新更多地受益于产业多样化带来的雅各布外部经济,成熟企业的创新则更多地受益于产业专业化带来的马歇尔外部经济。本文为文献中关于马歇尔外部性还是雅各布外部性更促进企业创新的争论提供了新的经验检验证据。
关键词:
企业创新 聚集经济 企业生命周期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耀辉 丁重
现有的技术创新理论文献大多强调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的内生性,但这一认识忽略了技术创新的外生性特征。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外生理论出发,重新构造了国家推动的外生创新模型,以外生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技术创新周期,对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并预测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分析了根治金融危机的可能策略及中国面临的机遇。
关键词:
创新周期 金融危机 政府主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雨柯 吕介民
文章选取2007-2016年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经济周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探讨政府信贷干预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在经济衰退期的研发投入显著高于经济繁荣期,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逆周期特征,进一步,政府信贷干预会影响不同经济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繁荣期,政府信贷干预会加剧经济高增长期的企业自主创新负效应,在经济衰退期,政府信贷干预会降低经济低增长期的企业自主创新正效应。此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严重与不严重的企业受到政府信贷干预的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金全 陈润东
在面临如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巨大负向外部冲击时,我国逆周期的财政政策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为厘清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的关系,文章首先运用汉密尔顿滤波方法估计我国的产出缺口和财政周期,然后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宏观层面测度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变交互影响,最后运用非线性的面板工具变量局部投影模型从省级维度测度经济周期和财政周期视角下的财政支出乘数。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宏观层面看,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事件对我国经济周期的负面冲击促使财政政策逆周期扩张,而财政周期扩张对经济周期复苏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第二,从省级层面看,地方财政支出乘数在经济紧缩时期更高,这个规律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同样适用;第三,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顺周期财政政策都有较高的时间占比,而顺周期的财政政策是引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政策因素;第四,我国地方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可能没有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投资乘数却保持较高水平,这表明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主要通过投资渠道实现。文章结论对理解我国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周期之间的关联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指出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未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而更好地引领居民消费的迫切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