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07)
2023(8438)
2022(6906)
2021(6145)
2020(5246)
2019(12149)
2018(12100)
2017(23649)
2016(12006)
2015(13806)
2014(13948)
2013(13686)
2012(12544)
2011(11840)
2010(12205)
2009(11448)
2008(10990)
2007(9598)
2006(8846)
2005(8175)
作者
(35127)
(29638)
(29452)
(28155)
(18938)
(14062)
(13456)
(11518)
(11125)
(10544)
(10248)
(9731)
(9712)
(9506)
(9152)
(9114)
(8891)
(8528)
(8335)
(8136)
(7545)
(7194)
(7183)
(6908)
(6694)
(6670)
(6390)
(6096)
(5909)
(5752)
学科
(80189)
经济(80148)
管理(31995)
方法(30150)
数学(27097)
(26774)
数学方法(26589)
(22269)
企业(22269)
(20218)
贸易(20208)
地方(19734)
(19539)
中国(15435)
地方经济(13400)
业经(13095)
(12824)
(12202)
(9912)
理论(9643)
(9578)
金融(9577)
(9474)
关系(9341)
环境(9098)
(8174)
(8062)
银行(8053)
农业(8017)
经济学(8017)
机构
学院(183956)
大学(182720)
(92439)
经济(90913)
管理(68375)
研究(65722)
理学(58797)
理学院(58192)
管理学(56991)
管理学院(56666)
中国(49060)
(37461)
(36775)
科学(36167)
(32697)
经济学(30233)
财经(29589)
研究所(29434)
中心(28147)
经济学院(26964)
(26751)
(26723)
(24252)
北京(23929)
(23727)
业大(23070)
(22502)
师范(22343)
财经大学(21744)
(21166)
基金
项目(116718)
科学(92218)
基金(85472)
研究(85384)
(73774)
国家(73307)
科学基金(62903)
社会(56765)
社会科(54193)
社会科学(54180)
(45142)
基金项目(43217)
教育(39348)
自然(38889)
自然科(38040)
自然科学(38035)
(37340)
自然科学基金(37313)
资助(37095)
编号(33137)
(26787)
成果(26620)
重点(26598)
(25862)
国家社会(24130)
(23927)
课题(23810)
教育部(22791)
创新(22623)
人文(22324)
期刊
(105972)
经济(105972)
研究(59433)
中国(33629)
管理(28031)
(26571)
学报(23224)
科学(23018)
(22150)
经济研究(20088)
大学(18515)
技术(18507)
学学(17663)
(16387)
金融(16387)
(16250)
教育(15785)
国际(15343)
农业(15297)
财经(15192)
业经(14821)
问题(14321)
(13261)
统计(13073)
技术经济(11598)
世界(11542)
(11497)
决策(10519)
商业(10237)
(8772)
共检索到285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推动了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但这一转变短期内看仍是区域内的调整即中国和东盟在区域内分工地位的转换,由此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且这一调整仍在持续。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邵军  李爽  
笔者基于2000年~2010年亚太地区十五个主要经济体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产品内贸易对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边产品内贸易强度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亚太地区产品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相互依赖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双边经济结构相似度越高,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越强,而金融一体化则会弱化协同性。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是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的一个基本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对于各国保障其经济的稳定发展极为必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恩专  刘立军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间的出口贸易三元边际对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运用1990~2009年相关数据,基于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双边出口贸易边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事实的统计描述,构建了以双边贸易边际强度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而进行"协同性"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边广度边际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显著的正效应,结果对于周期协同性替代变量同样稳健,而双边数量边际、双边价格边际对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的效应不显著,出口广度边际是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研究还发现,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会政  杨楠  
国际贸易是经济周期传导的重要途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发展使国家间贸易关联程度与生产分割程度提高,对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影响。本文使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中国与贸易伙伴国间经济周期协同性为研究对象,探究贸易关联程度以及生产分割程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其贸易传导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附加值的复杂生产贸易活动带来的贸易关联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更大。此外,生产分割程度越高,垂直专业化分工传递机制作用更明显,对经济冲击的传递性更强。(2)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提高增加值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供给和需求,通过提高产业结构差异度,提高经济周期协同性。(3)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联程度高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且更多集中于附加价值高的生产与贸易活动中,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效果更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兵  李苹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网络的视角,使用2000—2019年二十国集团(除欧盟)的面板数据,构建贸易网络强度指标,对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接贸易渠道是提高双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关键渠道;双边直接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程度;金融危机时期,间接贸易渠道会促进国家之间经济周期的传导,加剧危机蔓延;地区因素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更能提高经济周期的协同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恩专  刘立军  
本文运用产品层面的H-K贸易分解框架,深入总体贸易数据内部,构建以双边贸易边际强度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分别考察出口广度边际、数量边际与价格边际对东亚10经济体周期协动性的作用效果,进而揭示其协动性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双边广度边际强度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具有显著正效应,是其协动性的主要贸易传导渠道;双边数量边际强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协动性;双边价格边际强度的效应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相似度、金融结构相似度等非贸易因素促进了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美国经济变动对东亚10经济体间的周期协同性同样具有正向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这也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再次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热议话题。全球金融危机后,流量失衡的调整并未逆转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应当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存量失衡分解的对比分析和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回归分析展开考察和实证研究,实证结论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推动的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其模式在2013年之后出现了转变;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估值效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弹性汇率对顺差失衡调整和逆差失衡调整作用相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逆差失衡国,其调整模式与顺差失衡国以及其他逆差失衡国存在明显的差异。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任志祥  宋玉华  
20世纪中期以来,东亚区域内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与此同时,该区域内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也出现了明显的协动现象,区域经济周期初露端倪。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周期贸易传导机理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与东亚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流动对经济周期协动性(co-movement)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区域经济周期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东亚区域内贸易对区域经济周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我国与东亚区域各贸易伙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将随着相互间贸易联系的增强而趋于明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希丽  张兵  李可爱  
影响中国(大陆)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双边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金融开放度、产业结构相似度、财政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汇率政策等。运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1992-2009年中国(大陆)及其贸易伙伴共14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协动性主要受到产业内贸易强度和产业结构相似度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政策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群阳  朱剑光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内贸易对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基于1990-2009年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动态变化;其次,运用HP滤波方法提取周期因子ct,验证了东亚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贸易强度和产业内贸易为自变量,经济周期协动性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运用分期数据对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揭示:相较于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对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产业内贸易是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主要传导渠道。随着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提高,中国与东亚贸易伙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趋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玉华  周阳敏  
世界经济周期(World Business Cycle)是指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个体而组成的理性整体所具有的波动现象。当然从广义上说,国际经济周期(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也是世界经济周期的阶段性表现,主要是从一个国家出发,本国与他国组成的“国际”经济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玖立  李坤望  黎德福  
本文考察了1952~2009年中国省区实际周期的协同变化及其决定因素。我们发现,改革前后的周期协同性呈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特征,前期的下降是由于中央计划体制的系统性失败和放弃,后期的上升则与改革和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确立一致。回归估计发现,双边距离、经济规模显著地影响了周期协同性,但地区周期波动并没有表现出简单、统一的空间特征。进一步估计显示,各地区在地方政府支出比重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异阻碍了周期的同步变化,但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差异对周期协同性的阻滞影响仅限改革前。改革后,无论是用地理区位还是用出口和FDI流入来刻画,地区间的对外开放差异均显著地阻滞了地区周期协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磊  张军  
研究目标:测度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并探究其传导机制。研究方法:运用Scalar-BEKK模型测算1996年第2季度以来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动态演化路径,并采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考察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金砖各国经济周期波动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偏弱协同性,且协同性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双边贸易强度、金融一体化、专业化分工、汇率波动性是影响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重要渠道,但其影响机制有所差异。各传导渠道对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同时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且各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有所不同。研究创新:在时变框架下测算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基于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刻画协同性与各传导渠道之间复杂的经济关联。研究价值:为金砖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小愉   吴凯   孙焱林  
文章从变量指标选取、周期特征估计、协同性测算三个方面提出一种关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新估算方法,分别测算了区域与全国的总体协同性以及区域间的双边协同性,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省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演化趋势,另一方面,探讨以东、中、西部板块的传统思路划分政策区域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省份经济周期分化特征突出,处于同一板块的省份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且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周期的区域分化程度加深;处于不同协同性水平的省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地理位置分布特征,且大部分经济发达省份与其他区域的协同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