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37)
2023(6547)
2022(5486)
2021(4864)
2020(4017)
2019(8722)
2018(8616)
2017(16260)
2016(8466)
2015(9788)
2014(10002)
2013(9927)
2012(9907)
2011(9196)
2010(9519)
2009(9130)
2008(8927)
2007(8585)
2006(8089)
2005(7291)
作者
(27085)
(22999)
(22668)
(21847)
(14766)
(10911)
(10341)
(8845)
(8627)
(8221)
(8127)
(7575)
(7571)
(7323)
(7105)
(6965)
(6874)
(6666)
(6607)
(6366)
(6013)
(5608)
(5508)
(5301)
(5221)
(5123)
(4982)
(4914)
(4686)
(4565)
学科
(63696)
经济(63551)
管理(28180)
(25231)
(22230)
企业(22230)
方法(20335)
数学(15756)
地方(15755)
数学方法(15585)
中国(13368)
业经(12562)
地方经济(12080)
技术(11964)
(11771)
(11298)
理论(9197)
(9178)
(8251)
(7988)
农业(7647)
环境(7360)
经济学(7297)
(6657)
(6602)
金融(6601)
技术管理(6452)
(6451)
(6362)
贸易(6357)
机构
大学(142302)
学院(141114)
(69037)
经济(67718)
研究(52870)
管理(50925)
理学(42988)
理学院(42482)
管理学(41717)
管理学院(41446)
中国(38702)
科学(30219)
(30111)
(28714)
(27154)
研究所(24233)
中心(23213)
财经(22729)
经济学(22700)
(22258)
(20431)
(20389)
经济学院(20019)
北京(19293)
(19029)
师范(18883)
(18050)
业大(17966)
(17300)
财经大学(16364)
基金
项目(85264)
科学(67496)
研究(63373)
基金(62183)
(53546)
国家(53090)
科学基金(45252)
社会(44610)
社会科(41182)
社会科学(41165)
(32675)
基金项目(31902)
教育(28482)
(26740)
自然(26319)
自然科(25747)
自然科学(25743)
资助(25449)
自然科学基金(25288)
编号(24442)
成果(20674)
(19484)
重点(19307)
(19260)
国家社会(18711)
(17520)
课题(17268)
教育部(16864)
创新(16537)
人文(16311)
期刊
(87735)
经济(87735)
研究(47666)
中国(31170)
(22536)
管理(21807)
学报(21416)
科学(20791)
(19760)
大学(16949)
学学(15989)
技术(15516)
教育(14814)
经济研究(14602)
农业(13325)
财经(13276)
(11738)
(11574)
金融(11574)
业经(10853)
问题(10828)
技术经济(10627)
统计(8351)
世界(8209)
(8202)
(7505)
国际(7177)
(6959)
论坛(6959)
科技(6947)
共检索到229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连英祺  杨宏伟  
当我们在研究如何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和引导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时 ,我们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两个假设 :第一 ,技术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正关联性 ;第二 ,技术的变迁受到制度性因素的激励和制约。直观上和宏观经济数据分析都可以证明这两个假设是正确的 ,然而遗憾的是 ,一直以来 ,没有人对此给予历史的追溯 ,因此这两个假设尚未经历过经济史的检验。这与现阶段对技术创新的功利性研究有关 ,研究者认为技术创新是现代的事 ,主体是企业 ,因此历史中的技术创新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这种研究的现实性很强 ,但从研究的逻辑来讲 ,是残缺的 ,从研究的基础讲 ,是不牢固的。 1 981年 ,诺思发表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施少华  谭慧慧  
人类经济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其生产力中的主要决定因素也经历了人力、土地和资本三个阶段。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实践表明,知识也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是第一生产力。本文从统治阶级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描述了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过程,并指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本将失去对经济的统治权。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将是最后一个被垄断的生产要素,并为进一步进入共产主义提供了可能。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达飞  
价格是审视历史的重要线索。它不仅记录了工商业的发展,体现了货币的价值,也深刻地反映了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迁。休眠多年后,通货膨胀(通胀)已卷土重来。2021年12月,美国CPI同比高达7%,创近30年来的新高。疫情之后通胀的持续性超出了美联储的预期,也导致其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节奏远远超出了原计划(Fed,2021)。这让人们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笔者认为,虽然两个历史时期在货币政策、能源冲击等多方面有相似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泽龙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建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曲则生  肖友瑟  
日本教育与社会变迁曲则生,肖友瑟教育史学者一般把日本教育的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近代前教育(即江户时期的教育),近代教育制度的创立时期,二战后新教育制度的创立时期。笔者试从这3个时期来阐述日本教育与社会变动的关系。一、江户时期的教育制度日本的现代教育...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闯  
本文通过对美国200余年经济史的考察,对美国商品流通渠道的结构与变迁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的初步结论是:美国商品流通渠道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伴随着美国工业化过程进行的,商品流通渠道结构的演变是对工业化进程的回应;美国工业化过程中生产技术、体制的变化是商品流通渠道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贾俊民  
技术-经济-社会史是从技术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新学科。它以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的反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新了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为基本进路。构建该学科是现当代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将为经济史研究注入强大活力,把处于"危机"中的经济史引出困境,走上持续繁荣发展的道路。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李清如  
日本消费税改革贯穿整个平成时期。1989年1月日本平成时期开始,同年4月1日,消费税正式设立;2019年4月平成时期结束,同年10月1日,消费税第三次增税,税率提高至10%。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增长、财政收支、人口结构、家庭构成等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均出现显著变化。消费税设立时的重点在于直接税与间接税比例的协调,第一次增税时更多强调经济增长与财政状况的平衡;第二次增税时从税制与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角度出发,试图在人口结构与财政问题之间寻求解决方案;第三次增税则更侧重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兼顾,对税收用途进行重新调整。因此,经济、财政和人口等因素互相连通,共同影响着消费税改革历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尚季芳  
民国时期,甘肃省的常川大宗财政收入主要是田赋和烟亩罚款。田赋受征收底册不一、粮差贪剥和地籍混乱等因素的影响,常年征收不足实数。斯时甘肃省军队林立,军费开支浩繁,养兵之资缺乏,于是烟亩罚款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因着毒品的厚利,政府在禁毒上首鼠两端,无彻底措施,甚而强迫民众种烟,借机征收烟亩罚款。民众在政府的高压下,不得不群趋于改种鸦片,甘肃省的鸦片种植日甚一日。不可否认,在短时期内,毒品经济刺激了产烟区的"繁荣",且对地方财政的平衡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鸦片的种植使得良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下降,民众体质被摧残,农民离村严重,农村经济备受打击,甘肃社会处在恶性循环当中。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马杰  马珺  
由于观点和认识角度的偏差,我们往往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含义,从而产生一种“误读”和“误识”,始终认为资源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是经济成长的基本动力,由此而步入纯“经济主义”和纯“技术主义”的误区,从根本上忽视了制度(Institutions)因素对经济增长乃至社会变迁的作用。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制度变迁与资源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一样,同样能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在资源既定和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变迁亦能促成经济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士军  赵锋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赵泉民  
20世纪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是一个"主义"话语纷繁时期。以"平民经济的原则"相标识,实现"各分子皆有独立的精神,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和"人人都是劳动者、工人,又都是企业管理者、资本家"的合作自治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合作主义经济思潮,是诸多"主义"话语之一种。它是人们在既要避免竞争求利的资本制度在中国发生与成长,而又对社会主义变革手段和前途不信任的两难心态下,试图从经济上寻求变革社会"第三条道路"的产物,最终认定合作社制度是寻求公正合理经济制度的最佳途径。其作为一种力图在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中国社会变迁"终极原因"的新潮流,不仅为社会变革多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理念,而且也是合作经济学的本土化或构建中国合作经...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中一  
本文透过对一个地区两个时期的婚俗比较,发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各个方面的重塑,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农村社会婚嫁习俗形式的更迭和内容的变异。在此意义上,乡村婚姻习俗的变迁过程实际是传统婚姻习俗与现代婚姻理念的互动过程,互动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完全消灭对方,而是由冲突而融合,由融合而再造。农民正对传统婚嫁习俗和现代婚姻文化二者同时进行"扬弃",从而创造了一种包含两者因素又不同于任何一方的婚俗新样态。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探讨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紧随社会变迁,即教育被动的改变;二是教育引领或加速社会变迁与发展。无论被动变革还是主动引领,社会变迁与教育之间都不会是亦步亦趋的线性关系,其演绎出的结构与理路亦非显而易见。目前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理论性的概括较多,而少有通过实证资料将两者关系加以过程性的具体呈现。教育社会学要做的便是深入教育的细微之处,将这一复杂的过程与关系一一展开,从而把脉教育的变迁特征,并透过表象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