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64)
- 2023(19544)
- 2022(16771)
- 2021(15623)
- 2020(12865)
- 2019(29202)
- 2018(28995)
- 2017(55033)
- 2016(29989)
- 2015(33665)
- 2014(33717)
- 2013(33675)
- 2012(31444)
- 2011(28665)
- 2010(28915)
- 2009(26647)
- 2008(25623)
- 2007(23018)
- 2006(20821)
- 2005(18786)
- 学科
- 济(137834)
- 经济(137694)
- 业(78629)
- 管理(75604)
- 企(54670)
- 企业(54670)
- 农(53163)
- 方法(49492)
- 数学(42732)
- 数学方法(42281)
- 中国(38629)
- 地方(35884)
- 农业(35416)
- 业经(31231)
- 学(31031)
- 财(26887)
- 制(23764)
- 贸(21218)
- 贸易(21201)
- 环境(20466)
- 发(20431)
- 易(20367)
- 银(19428)
- 银行(19361)
- 融(19350)
- 金融(19345)
- 和(18761)
- 地方经济(18739)
- 行(18701)
- 理论(18679)
- 机构
- 学院(430404)
- 大学(430099)
- 济(177005)
- 经济(173116)
- 管理(161301)
- 研究(159692)
- 理学(138123)
- 理学院(136363)
- 管理学(133916)
- 管理学院(133152)
- 中国(119296)
- 科学(101063)
- 京(94320)
- 农(90514)
- 所(82974)
- 财(77086)
- 研究所(75475)
- 中心(71891)
- 业大(70926)
- 农业(69926)
- 江(66766)
- 财经(60272)
- 范(60089)
- 北京(59960)
- 师范(59457)
- 院(57596)
- 经(54687)
- 州(53468)
- 经济学(52714)
- 省(51740)
- 基金
- 项目(290841)
- 科学(227290)
- 研究(210150)
- 基金(208936)
- 家(184537)
- 国家(182942)
- 科学基金(154669)
- 社会(132101)
- 社会科(124659)
- 社会科学(124623)
- 省(114766)
- 基金项目(111275)
- 自然(100389)
- 自然科(97968)
- 自然科学(97944)
- 划(96842)
- 自然科学基金(96152)
- 教育(94279)
- 编号(85791)
- 资助(84546)
- 成果(69693)
- 发(66874)
- 重点(66096)
- 部(62985)
- 课题(59989)
- 创(59535)
- 创新(55651)
- 科研(55306)
- 国家社会(54384)
- 计划(53322)
- 期刊
- 济(212101)
- 经济(212101)
- 研究(131407)
- 中国(93711)
- 农(88649)
- 学报(75008)
- 科学(69305)
- 农业(59943)
- 管理(58079)
- 大学(56021)
- 财(55585)
- 学学(52933)
- 教育(47808)
- 融(41268)
- 金融(41268)
- 技术(37196)
- 业经(36739)
- 经济研究(32244)
- 业(29415)
- 财经(29193)
- 问题(28243)
- 经(25163)
- 版(22647)
- 图书(22305)
- 资源(21923)
- 技术经济(21583)
- 科技(21261)
- 世界(21014)
- 业大(20467)
- 现代(19530)
共检索到665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舒帮荣 李永乐 曲艺 梅艳 雍新琴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以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陆渡镇及浏河镇为例,从镇域尺度探讨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机理及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两镇农村居民点减少的一般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居民点面积均具有正向作用,到城镇的距离具有负向作用,3者作用大小具有区域差异,农村工业发展及到公路的距离对不同地区作用方向不同;而粮食产量仅对陆渡镇有负向作用;(2)两镇农村居民点增加的一般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发展均具有正向作用,而到公路的距离、基本农田则具有负向作用,4者作用方向及程度排序一致;而除一般因素及到城镇的距离外的其他因素均为特殊因素。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变化驱动力及其作用程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文佳 陈江龙 刘飞 叶欠
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潜力释放的空间优选则是城乡空间格局统筹的基础。基于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构建经济发展潜力、居住便利性和生态环境耦合而成的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域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居住适宜性空间序列,形成适宜性分区,并根据农村居民点潜力的空间分布,统筹考虑城镇发展和耕地保护的要求,建立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优先序的选择矩阵,形成分时序、分空间的潜力释放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陆渡镇、浏河镇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最优的区域主要位于沿江的东海等4个行政村,次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陆渡等3个行政村,第三优先潜力释放的区域包括斑竹等10个行政村,第四优先潜力释放区域包括天浜等6个行政村,最后...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潜力释放 适宜性评价 太仓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晓坤 陈百明 代兵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优化用地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以经济发达区的浙江省嵊州市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和模式。研究表明:1996—2005年嵊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政策驱动力包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异地调剂政策,经济社会驱动力包括市(县)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方共建"模式的特点是政府相关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三方共同出资共同实施。模式构成的关键因素反映出上述驱动力的影响作用。典型案例效益明显,如新增耕地率66.67%,资金平衡度228%,土地集约利用度提高176%等,耕作半径变化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帮荣 李永乐 曲艺 梅艳 雍新琴
以太仓市为例,采用扩张速度与强度指数、重心坐标、灰色关联度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规模及空间角度分析了1989—2008年太仓市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动力及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①不同阶段太仓市区城镇用地扩张强度不同,扩张速度不断加快,且其重心由前两时段向东北东移动变为第三时段向北东北移动;②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增加值、二三产比重及二三产劳动力是研究区城镇用地规模扩张的主要动力,但主导动力从1995—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及二三产增加值变为了2001—2008年的二三产增加值及二三产劳动力,而耕地稀缺指数及粮食单产对城镇用地规模扩张影响较小;③除与主要河流的距离外,各潜在空间动力对城镇用地空间扩张均有影响,但不同阶段其动力组合、主导动力及各因素作用强度存在差异。为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张,应从规模及空间角度系统分析不同阶段城镇用地扩张动力,动态把握其作用机理。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玉华 许汀汀 章明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弄清楚引起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贡献程度,是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优化、制定相关政策重要依据。借助GIS技术,构建了具有统一数据基础的空间数据库,结合专家知识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5个内部因子、8个外部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潼南县崇龛镇为例,从居民点综合变化、增加、减少3个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居民点变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变化是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部因子的贡献程度远高于外部因子,说明农村居民点在开展区位择优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与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因子。且引起居民点综合变化、增加、减少的驱动因子并不一致,说明居民点的变化是复杂的,在开展整治规划工作前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才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玉华 许汀汀 章明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弄清楚引起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贡献程度,是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优化、制定相关政策重要依据。借助GIS技术,构建了具有统一数据基础的空间数据库,结合专家知识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5个内部因子、8个外部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潼南县崇龛镇为例,从居民点综合变化、增加、减少3个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居民点变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变化是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部因子的贡献程度远高于外部因子,说明农村居民点在开展区位择优的过程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思敏 刘科伟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庄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运营及建设成本不断提高,提出重构传统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迫切要求。以咸阳市为例,选择5个典型镇,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踏勘基础上,分别从人口、设施、土地和村庄建设等四方面对农村居民点作了分析,认为农村居民点体系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耕作半径、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农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和公共设施的经济门槛影响,应按照"重点镇—中心社区—一般社区"3级体系进行重构。结合典型镇,提出了不同条件下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模式。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居民点 体系重构 咸阳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志玲 张丽琴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统计方法,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研究了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的驱动力,得出结论要控制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应努力发展第二、三产业,降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大力推进城镇化;将农村劳务输出的“蛋糕”继续做大,同时,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步伐。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驱动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媛媛 李锋 陈春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维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探究了198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青藏高原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扩张趋势,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来源于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2)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逐渐趋于不规则,斑块破碎度降低,连续性增强;3)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明显,分别在青海省东部和南部以及西藏南部形成了高值集聚的中心;4)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主要受高程和坡度的约束,同时受到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交通和城镇的发展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严格把控生态红线,同时依托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乡村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青藏高原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邵祁峰 朱喜钢 宋伟轩
"苏南模式"开启了苏南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但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主导下的城乡"混沌空间"已开始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苏南小城镇当前空间发展的困境,提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应当从建立城乡空间新秩序、实现城乡空间与功能同步转型、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及全面提升城乡空间品质等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城乡空间健康发展,以促进包容性增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兆林 刘福兵 杨庆媛 鄂施璇 杜挺
山地农村居民点系统因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多重扰动而处于深刻转型中,探索山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优化策略,对于优化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推进山区国土空间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构建理论框架,集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栅格权重叠加评价法、改进蚁群算法(ACO)等,以重庆澄江镇为例,探索山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优化过程,提出优化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呈现集中、靠拢的演化发展趋势,总体呈现匀质、线状、向心、院落四种分布形态;同时高程、坡度、水域、城镇、道路、基础设施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均对山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化产生重要影响。(2)改进蚁群算法优化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CA)减少10.07%,居民点斑块数量(NP)和密度(PD)分别减少83.12%和81.16%,平均斑块面积(MPS)增加了4.3倍,平均最近邻体距离(MENN)增加了42.82%。优化后69.1%的农村居民点斑块都集中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内,且重点向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生产便利和中心村庄集中。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更加紧凑有序,土地集约节约效率更高。(3)基于仿真优化结果,综合考虑村庄振兴“产业—人口—土地”互动耦合机制,提出城郊融合、产业集聚、景村融合、搬迁撤并四类农村居民点格局优化方案,助推山区乡村振兴。(4)优化结果同时表明改进的蚁群算法非常适用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较小尺度要素空间布局优化,能够为山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谭博文 宋伟 陈百明 甄云鹏 康燕燕
[目的]天津市蓟州区于201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深入分析天津市蓟州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点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能够为该地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1980年、2000年和2015年3期蓟州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蓟州区198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蓟州区农村居民点斑块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对3个年份农村居民点进行密度计算,通过对比研究区各期核密度值变化,分析1980~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变化特征。[结果]1980~2000年蓟州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整体变化较小,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了3 140.2hm~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有所减少,但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有所增加,农村居民点变化主要集中在离城区较近的中部平原地区;2000~2015年蓟州区农村居民点整体上有较大发展,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4 823.6hm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地类,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明显增大,聚集度降低,研究区内景观趋向破碎化,居民点分布更为分散。北方山区发展十分突出,受当地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旅游政策的影响,北方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较大,居民点数量增加,规模扩张明显。[结论]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官庄镇、下营镇等新形成的高核密度值全新居民点组团,可以优先考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建 程久苗 范树平 陈丹丹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分析国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驱动力方面,在研究区域的选取、内容、尺度和方法上都有不足之处。研究结论认为,未来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力研究将注重农村居民点内部不同类型和方式间流动的诱导因素,借助3S技术,研究更加定量化;与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相结合,推进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的改善;考虑土地利用政策和政策的跨区域相互作用。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用地变化 驱动力 综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为探索高原湖泊平坝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利用核密度、缓冲区及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等方法,从村域视角对2006—2015年大理市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2015—2024年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多点高值集中"向"带状中高值集中"变动的态势,单位面积范围内分布密度明显提升;区位布局受地形环境及交通通达度影响减弱,而受"亲水性"影响增强;基于村域居民点用地动态度值,综合考虑旅游、交通、城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艳妹 张晓滨 林琼 林凡凡
以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规模水平和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对农居点建设发展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集覆盖模型对集聚发展型农居点数量及位置进行选择,从而得出最终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结果显示,加权集覆盖模型能够很好地弥补单纯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农居点分类依据方法的缺陷:该模型所得出的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能够保证适宜性较高的同时,将镇域内全部农居点纳入其服务范围。今后流泗镇应当以13个集聚发展型农居点为核心,逐步引导分散农居点向其集聚,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