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65)
- 2023(14065)
- 2022(11918)
- 2021(11004)
- 2020(9003)
- 2019(20662)
- 2018(20440)
- 2017(39289)
- 2016(21378)
- 2015(23700)
- 2014(23933)
- 2013(24193)
- 2012(23256)
- 2011(21396)
- 2010(21863)
- 2009(20538)
- 2008(20262)
- 2007(18708)
- 2006(16936)
- 2005(15681)
- 学科
- 济(114740)
- 经济(114644)
- 业(58256)
- 农(51645)
- 管理(49380)
- 方法(37772)
- 企(34462)
- 企业(34462)
- 农业(34304)
- 数学(33493)
- 数学方法(33254)
- 中国(31570)
- 地方(30971)
- 业经(25777)
- 学(21609)
- 财(19541)
- 制(19193)
- 贸(18089)
- 贸易(18077)
- 发(17590)
- 易(17400)
- 地方经济(16984)
- 融(16163)
- 金融(16160)
- 银(16141)
- 银行(16105)
- 行(15628)
- 环境(14957)
- 发展(13593)
- 展(13559)
- 机构
- 学院(317989)
- 大学(313777)
- 济(144032)
- 经济(141191)
- 研究(119303)
- 管理(114818)
- 理学(97364)
- 理学院(96157)
- 管理学(94635)
- 管理学院(94044)
- 中国(91565)
- 农(73070)
- 科学(72075)
- 京(67166)
- 所(62632)
- 财(61308)
- 研究所(56445)
- 农业(56214)
- 中心(54434)
- 业大(51828)
- 江(50681)
- 财经(47771)
- 经济学(44822)
- 范(43410)
- 经(43146)
- 师范(43003)
- 北京(42731)
- 院(41183)
- 经济学院(40168)
- 州(39844)
- 基金
- 项目(201533)
- 科学(157446)
- 研究(149083)
- 基金(144095)
- 家(125558)
- 国家(124401)
- 科学基金(104538)
- 社会(96129)
- 社会科(90690)
- 社会科学(90663)
- 省(80495)
- 基金项目(76275)
- 划(66661)
- 教育(65949)
- 自然(63950)
- 自然科(62381)
- 自然科学(62362)
- 编号(61408)
- 自然科学基金(61220)
- 资助(57942)
- 发(50568)
- 成果(50253)
- 重点(45628)
- 部(44623)
- 课题(42660)
- 发展(41185)
- 创(41135)
- 展(40543)
- 国家社会(39984)
- 农(39267)
- 期刊
- 济(176799)
- 经济(176799)
- 研究(98584)
- 农(75384)
- 中国(71523)
- 学报(51634)
- 农业(50819)
- 科学(48342)
- 财(45120)
- 管理(39341)
- 大学(39245)
- 学学(37410)
- 融(35029)
- 金融(35029)
- 业经(32260)
- 教育(30975)
- 技术(27313)
- 经济研究(27152)
- 业(24824)
- 问题(24063)
- 财经(24055)
- 经(20911)
- 世界(18713)
- 技术经济(17677)
- 版(17474)
- 经济问题(16517)
- 贸(16457)
- 农村(16180)
- 村(16180)
- 农业经济(15893)
共检索到503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春芳
本文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供给行为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低、就业地点近、劳动强度低、非农劳动时间短、非农工资率较低;家庭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村男女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各异,其中婚姻、学龄前儿童数和需赡养老人数对女性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郇红艳 孙道德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在年龄、文化程度、务工地区、务工时间、务工种类及收入水平上的表现,进一步建立收入决定模型,探究造成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男女劳动力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歧视造成的;较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增加收入,但人力资本对性别之间收入差异作用较小;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劳动力流动 性别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郇红艳 牛雷
利用2006年安徽省阜阳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抽样调查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性别视角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收入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更易获得高收入;年龄是影响男性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收入的重要因素,但对女性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性别会影响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进入行业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昀 钟秋萍 齐顾波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由估计系数不同所引起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更大,尤其是婚姻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性别差异 区域比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彩容 吴声怡
以福建沙县为例,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无手艺或技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社会文化因素次之,家庭人口数因素的影响最小;具体来讲,有手艺或技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自我雇佣起决定性作用;地区的重商文化氛围和家族文化越浓,该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越容易选择自我雇佣;家庭人口数越多,农村劳动力的自我雇佣行为越有可能发生。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自我雇佣 农村就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杭,栾敬东,徐志刚,郭秧全,钟甫宁
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农村劳动力和人口不仅流向城市,也流向发达的农村地区。目前对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对农村向农村的劳动力流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实地问卷调查得到的资料为依据,全面分析了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外出打工时间和收入等特征,同时分析了这些特征与外来劳动力就地定居的意愿之间的关系。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闫雪 黄水清 茆意宏
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劳动力是新兴的弱势群体,应对其给予关注与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采用卡诺模型的问卷调研方法,调查农村外来劳动力对不同信息内容的需求程度,分析其信息需求程度低和信息需求存在差异的成因。指出应以基层农村政府部门为主,用工单位为辅,共同开展面向外来劳动力的信息服务;应基于农村外来劳动力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应制定适当的信息服务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白鸽
四川欠发达地区人口比例高 ,贫困地区农民为增收 ,他们大量地向非农领域转移 ,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 ,但同时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 ,四川必须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 ,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与创新意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政策环境等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调整结构 ,扩大就业 ,实现农民增收 ,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劳动力 转移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荣胜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制于5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转移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影响或支配着其他4方面因素,即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就业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成为决定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导要素。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通过提升转移能力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转移能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妍 李岳云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比女性少71.34%,而年龄、技能、就业途径、家庭抚养率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正规就业 性别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葛大东
本文对现有的非农劳动供给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关注就业风险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理论推导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就业风险总是抑制非农劳动供给,而且个人的非农劳动供给还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降低就业风险对非农劳动供给的边际促进作用很大。此外,在考虑家庭集体决策因素后,就业风险对个人非农劳动供给的实际影响程度和范围都将更大。因此,关注就业者权益、降低就业风险的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劳动供给。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文魁
"三农"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稳定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制框架图,阐述了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健康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农村就业政策的合理选择。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机制 经济学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彭荣胜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事关欠发达地区农村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就地转移空间不足、转移能力不强、转移稳定性不够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则可以有效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机理在于: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能力"、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来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空间;通过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能力;通过克服制度阻力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春芳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迁居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有所不同。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农民充分的自由迁徙的机会和权利,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迁居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林清
中国劳动力市场明显地分割为农村就业部门、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和城市正规就业部门。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者并不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市场上自由流动,农村劳动者被限制在农村就业部门和城市的非正规就业部门。这两个部门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特征并无太高的要求,劳动者收入的高低仅仅与自己付出的劳动量有关。这种状况刺激了劳动供给的增加,抑制了农村家庭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因此,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分割,促进劳动力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和职业空间内流动,应当成为未来劳动力政策的重点。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分割 农村 劳动供给 人力资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