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79)
- 2023(18758)
- 2022(15913)
- 2021(14654)
- 2020(12094)
- 2019(27604)
- 2018(26877)
- 2017(50297)
- 2016(27765)
- 2015(30875)
- 2014(30657)
- 2013(30670)
- 2012(29205)
- 2011(26932)
- 2010(27295)
- 2009(25217)
- 2008(24871)
- 2007(22699)
- 2006(20438)
- 2005(18411)
- 学科
- 济(128333)
- 经济(128192)
- 业(70180)
- 管理(69176)
- 企(49945)
- 企业(49945)
- 方法(45696)
- 农(43475)
- 数学(39881)
- 数学方法(39481)
- 中国(35858)
- 地方(35363)
- 农业(29649)
- 学(29574)
- 业经(28355)
- 财(28075)
- 制(22782)
- 贸(21721)
- 贸易(21708)
- 易(20879)
- 融(19269)
- 金融(19265)
- 环境(19192)
- 银(19088)
- 银行(19010)
- 地方经济(18346)
- 行(18313)
- 发(18028)
- 和(17123)
- 技术(16226)
- 机构
- 学院(404468)
- 大学(403335)
- 济(167521)
- 经济(163949)
- 研究(151719)
- 管理(143373)
- 理学(122236)
- 理学院(120552)
- 管理学(118255)
- 管理学院(117492)
- 中国(113266)
- 科学(97152)
- 京(86963)
- 农(85881)
- 所(80542)
- 财(75790)
- 研究所(73402)
- 中心(68672)
- 农业(66884)
- 业大(66765)
- 江(64910)
- 财经(58889)
- 范(57002)
- 师范(56324)
- 北京(54886)
- 院(53835)
- 经(53196)
- 州(52333)
- 经济学(51947)
- 省(51717)
- 基金
- 项目(268115)
- 科学(207934)
- 基金(191063)
- 研究(190355)
- 家(170159)
- 国家(168634)
- 科学基金(140663)
- 社会(120490)
- 社会科(113708)
- 社会科学(113672)
- 省(107778)
- 基金项目(101754)
- 自然(90753)
- 划(90697)
- 自然科(88541)
- 自然科学(88506)
- 自然科学基金(86903)
- 教育(85879)
- 资助(76596)
- 编号(76076)
- 发(63445)
- 成果(62907)
- 重点(61884)
- 部(57575)
- 创(55008)
- 课题(54624)
- 创新(51547)
- 科研(51406)
- 计划(51010)
- 国家社会(49794)
- 期刊
- 济(200646)
- 经济(200646)
- 研究(122125)
- 中国(88303)
- 农(82705)
- 学报(75426)
- 科学(66743)
- 财(57475)
- 农业(55248)
- 大学(55214)
- 学学(52392)
- 管理(50501)
- 教育(42962)
- 融(40244)
- 金融(40244)
- 业经(33721)
- 技术(32927)
- 经济研究(31529)
- 财经(29338)
- 业(27952)
- 问题(26505)
- 经(25324)
- 版(22819)
- 技术经济(20282)
- 资源(20184)
- 贸(19953)
- 业大(19948)
- 科技(19345)
- 世界(19025)
- 图书(18882)
共检索到628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小曙 任慧子 黄晓燕
以乡村贫困空间和乡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从乡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空间分布及群体差异三方面,研究由此显现出的四大乡村贫困地方特征,即乡村贫困的空间传承性、空间隐藏性、空间集聚性与群体差异性。并在深入分析乡村贫困地方特征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与乡村住户两种尺度,探讨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行政村来说,除家庭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影响之外,地形起伏度和非农建设用地比重与乡村贫困率呈显著相关;对于乡村住户而言,家庭居住地区、家庭职业阶层、社会公平评判是乡村住户陷入或脱离贫困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贫困不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贫困,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阶层贫困。
关键词:
乡村贫困 地方特征 影响因素 连州市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普亮 贾卫丽 罗冬妮
消费意愿是影响农户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欠发达地区的农户消费意愿尤其值得关注。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运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欠发达地区农户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户消费意愿不容乐观,个体和家庭特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对农户消费意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社会保障水平对农户消费意愿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 消费意愿 欠发达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姝 冯艳芬 王芳 曾小洁
贫困村的脱贫能力直接影响脱贫工作的成效,研究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问题有助于确保我国脱贫任务的全面完成。论文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粤北连州市为例,从村级尺度出发分析其相对贫困村的基本特征,进而构建脱贫潜力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共同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完成连州市66个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等级评价,并利用脱贫制约因素得分划分脱贫潜力类型。结果表明:1)连州市的相对贫困村自然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受政策约束影响较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2)脱贫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区位、资源条件、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和设施配套等5个要素层共22个因子,其中权重占比最大的是经济因素和设施配套的6个因子;3)脱贫潜力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属于脱贫潜力中等以上的相对贫困村占65.15%,说明连州市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总体情况较好;4)脱贫潜力类型划分中,优先脱贫型占16.67%,稳步脱贫型占28.79%,重点帮扶型占54.54%。研究结果能为地方政府制定精准的脱贫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与指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红波 张小林 吴启焰 王亚华
乡村重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论文通过建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和理论框架体系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乡村系统内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城镇化、工业化、政府调控、乡村自身的更新改造和空间生产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应是基于多重作用力和不同作用模式基础上的、以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为导向的综合创新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苏南 乡村地理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课题组 刘玉琼
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是以乡村为载体、资源为依托、以人为本,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型的乡村发展路径。其路径内涵丰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内江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应从农村实际出发,搞好统筹规划;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华玉 沈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评价衡量标准,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方法,结合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连州市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
关键词:
农用地 分等 耕地 占补平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长发 祝悦悦
立足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构建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南疆四地州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测评南疆四地州乡村振兴水平,并进一步探索影响乡村有效振兴的障碍因素。乡村振兴评价结果显示,南疆四地州2019年乡村振兴得分均处于0.4~0.6之间,属一般水平,且除了阿克苏地区之外其他3个地州各自得分均不超过5分,乡村振兴状态不太稳定,乡村振兴成果面临较大摇摆风险。阿克苏地区相比较于其他3个地区,乡村振兴效果稍好。和田地区就乡村振兴5个方面综合来看,较其他3个地区还有差距,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喀什地区乡村振兴各方面均衡,进程却较为缓慢,乡村振兴成效不明显。障碍度模型结果显示,在四地州中,最主要的共同的乡村振兴阻碍点在教育和生态上,次要障碍点在产业兴旺,且四地州均不相同,生活富裕方面基本没有太大障碍,需要设立更多高等教育学校,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划分好生活区域,减少环境污染,找准产业定位,充分衔接现代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障碍因子 灰色关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莫艳恺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重要途径,但乡村旅游地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时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利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来构筑乡村旅游地循环经济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发展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欠发达地区 耦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明 钱力 倪修凤 吴波
文章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试点村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基于安徽省金寨县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效度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及其各维度效度较高,但各维度效度差异性较大,其中产业兴旺效度最高;乡村振兴试点村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乡村振兴效度;劳动力结构、本地务工情况以及交通便利性等能够对提升乡村振兴效度产生较大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对试点村周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协同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以产业扶贫促进产业振兴,切实发挥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引领作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姜长云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经济行为的运行及其效益,既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变量之一。鉴于此,本文对贫困地区乡村企业经济行为的现状与优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营运环境 1、宏观环境的动荡性、劣质性和高风险性。一般而言,贫困地区的微观经济组织(农户、企业等),其经济行为的宏观环境都具有动荡性、劣质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原因有四:第一,贫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良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的关键是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不仅仅表现在欠发达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内的我国发达地区这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在分析当前这三座城市收入差异的基础上,可以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城乡收入差异的形成原因。解决对策可以包括扩大内需并重视民生工程的建设、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区域合作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柯珍堂
"十二五"时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仍在欠发达地区。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以黄冈市为例,分析和概括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性思路。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欠发达地区 乡村旅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宋传垚
韧性是乡村地域系统的基本属性,对于推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截至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然而,一些脱贫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不高,面临外界风险与挑战冲击时存在返贫风险,亟需提升乡村韧性。论文选取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阳原县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综合评价了14个乡镇、264个行政村的经济韧性。研究发现:(1)阳原县乡村经济韧性平均值为0.13 (总分为1),水平偏低,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不高;(2)经济韧性水平较高的村庄主要分布于邻近交通干线地区,山地区和距离交通干线较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韧性水平较低;(3)农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偏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乡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是经济韧性的关键制约因素。论文指出,应构建"农户个体—乡村集体—城镇中心体"的多级发展体系,强化乡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技能培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以重点镇、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的村镇化发展,实现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韧性 乡村振兴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晓红
兼业是农户基于家庭效用最大化,在一定自然或制度约束下合理配置家庭要素的理性选择。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苏州农村兼业化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兼业的主要决定因素,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苏州农村 农户兼业 因素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贾琼 李振东
采用ELES模型和结构变动度计量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呈现出的新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居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与金融信贷发展滞后、惠农政策投入水平低及配套措施不完善、城镇化发展缓慢等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研究——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
中国北方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企业集聚的特征及效果——以天津市张家窝镇、中塘镇与河北省大河镇曲寨村为案例
东部欠发达地区特征、原因及对策——以沧州市为例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研究——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
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ATM布局现状及推广设想——以南阳市农村地区ATM发展为例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边缘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经济发达地区镇域中心商务区功能探索——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为例
半干旱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与易地扶贫搬迁重构效应——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民族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减贫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安徽省15个欠发达县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