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57)
2023(15306)
2022(12295)
2021(10943)
2020(8494)
2019(18855)
2018(18149)
2017(33335)
2016(17647)
2015(19198)
2014(19035)
2013(18999)
2012(17967)
2011(16833)
2010(16999)
2009(15891)
2008(15245)
2007(13721)
2006(12718)
2005(11427)
作者
(55289)
(46385)
(46105)
(43459)
(29325)
(22162)
(20663)
(17944)
(17777)
(16425)
(16004)
(15189)
(15149)
(14670)
(14268)
(14127)
(13637)
(13562)
(13290)
(13129)
(11668)
(11614)
(11147)
(10737)
(10694)
(10326)
(10133)
(10131)
(9478)
(9072)
学科
(99365)
经济(99274)
(48178)
管理(46395)
(33714)
(32760)
企业(32760)
方法(29165)
地方(28498)
中国(28099)
数学(25765)
数学方法(25536)
业经(24683)
农业(22912)
(17660)
(16866)
地方经济(16344)
(16233)
(15531)
(15347)
贸易(15333)
(14830)
金融(14830)
(14783)
(14728)
银行(14687)
(14291)
环境(14056)
产业(13733)
技术(12117)
机构
学院(266650)
大学(263327)
(120373)
经济(118036)
研究(100394)
管理(97613)
理学(83397)
理学院(82387)
管理学(81070)
管理学院(80558)
中国(76031)
科学(60377)
(55720)
(54363)
(51270)
(51005)
研究所(46445)
中心(45096)
业大(42097)
农业(41524)
(41097)
财经(39821)
经济学(37691)
(36091)
(35901)
(35608)
师范(35448)
北京(35315)
经济学院(33700)
(32681)
基金
项目(177360)
科学(139420)
基金(127998)
研究(127677)
(113360)
国家(112335)
科学基金(95103)
社会(85646)
社会科(81136)
社会科学(81115)
(71033)
基金项目(67263)
(58900)
自然(58491)
自然科(57125)
自然科学(57110)
自然科学基金(56074)
教育(55876)
资助(50222)
编号(49997)
(45074)
重点(40214)
成果(40027)
(37624)
(37098)
国家社会(36535)
发展(36026)
课题(35615)
(35458)
创新(34748)
期刊
(146975)
经济(146975)
研究(81908)
中国(59923)
(55273)
学报(45094)
科学(41493)
农业(36738)
管理(36375)
(36183)
大学(34221)
学学(32698)
(28457)
金融(28457)
业经(26006)
教育(24743)
经济研究(23986)
技术(22490)
财经(19983)
问题(19025)
(17405)
(17158)
技术经济(14378)
世界(13800)
(13765)
(13739)
商业(13374)
科技(12941)
统计(12647)
国际(12566)
共检索到418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资程  于小兵  吴雪婧  
文章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东部地区相对强势,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弱。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先下降后上升,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2)经济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人力资源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农村消费水平也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向促进作用。(3)经济发展水平对本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效应,同时也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省份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敬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玉敬  
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表现为“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就时间演变而言,各省份主要呈现“橄榄球”型耦合分布状态。就障碍因素而言,产业兴旺为影响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凌   冶建明   朱梦梦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客观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乡村发展综合特征,根据地区差异性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包含42个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借助改进后的熵值法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乡村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并结合协调影响力指数开展兵团乡村振兴的格局解析与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1)兵团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维度发展水平评价得分和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2)兵团乡村振兴耦合度、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师市间差异明显;协调度呈现“天山南坡发展区—天山北坡发展区—沿边口岸经济区—南疆发展区”的空间格局。(3)结合协调影响力指数来看,五大维度在研究期间对不同师市的作用方向各异。(4)综合协调度与协调影响力指数,将研究区乡村发展细分为3类6型共11个亚类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结论]兵团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师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兴旺维度对兵团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制约作用显著。未来应基于上述分类结果,针对现存短板出台相应振兴策略,走符合地方实际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发展格局,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3)在全国层面,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4)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宝龙   唐子云  
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有助于促进湖南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构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湖南省2012—2021年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湖南省整体层面及各市州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在湖南省层面以及各市州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再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渐同向且同速,与长沙市相比,其他市州的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偏低;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231上升至2021年的0.909,2019—2021年达到极度耦合协调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态势;影响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有电信业务总量、邮政业务总量、乡村从业人员、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机械耕地面积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等。最后,提出湖南省未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宝龙   唐子云  
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有助于促进湖南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构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湖南省2012—2021年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湖南省整体层面及各市州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在湖南省层面以及各市州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再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渐同向且同速,与长沙市相比,其他市州的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相对偏低;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由2012年的0.231上升至2021年的0.909,2019—2021年达到极度耦合协调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以长沙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态势;影响湖南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有电信业务总量、邮政业务总量、乡村从业人员、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机械耕地面积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支出等。最后,提出湖南省未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海央  朱明月  张林  
文章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研究发现:2009—2020年,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区域间差异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除东北地区外,全国与其他区域均具有空间收敛特征,尤其以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农村金融“量”与“质”的系统性失衡、“质”的空间性失衡对高质量发展造成核心障碍,农业耕地质量及利用效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对乡村产业振兴造成核心障碍。以上因素应是提升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瞄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涛   廖晓霞   陈金锐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破解乡村跨越式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和新引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化和空间差异。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呈稳步增长态势,整体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迈向中度协调水平。地区异质性不断扩大,形成东部和中部地区遥遥领先、西部和东北地区滞后的空间格局。发展指数高的省份溢出效应显著,增速快,耦合协调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联动效应不足,组内差异显著,二者耦合协调度低。因此,应正视空间异质性,因地制宜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优质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翠翠  杨凤娟  郭庆然  陈政  
文章通过构建适当的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的视角对1996—2018年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逐步提高,从勉强协调逐渐演变为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再到良好协调,无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达到优质协调,说明三者协调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给出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时奇   艾人和   刘帅  
基于201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对中部六省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开展综合评价,并对二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部六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11年间增长了440%,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11年间增长了162%,中部六省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发展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第二,通过耦合协调度分析揭示了中部六省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及其协调发展水平,中部六省两系统耦合C值分别在0.8与0.9之上,表明两系统存在高强度的相互作用,而2022年中部六省两系统的耦合协调D值仅为0.5777,达到勉强协调阶段,但总体来看中部六省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有了显著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秀娟   彭春燕   王红  
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创新创业指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自“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总体上快速增长,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各省份创新创业指数稳中有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019年以后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指数快速上涨;整体上,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秀娟   彭春燕   王红  
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测度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创新创业指数,并进一步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自“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总体上快速增长,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东北三省、内蒙古、甘肃、西藏等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各省份创新创业指数稳中有升,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019年以后东部地区创新创业指数快速上涨;整体上,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耦合协调情况较好,但优质协调和良好协调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钒   于子淳   邓明亮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为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良好条件。从机制层面讨论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机理,采用2011—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分别测度乡村振兴质量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质量具有明显提升作用;科技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中介变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和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提升乡村振兴质量的效果最显著,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将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提升乡村振兴质量的重要抓手,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科技成果向乡村转移转化,加速数字科技与乡村产业、乡村治理的融合,加强数字科技在乡村的多场景多领域应用,不断提升乡村振兴质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蕾  
文章构建包含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网络应用、数字科研支撑共四个维度的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黄河流域九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内部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省份表现悬殊。耦合协调分析发现,流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四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协调性较差,属于数字科研支撑滞后型失调。因此,各省份要积极建立数字经济区域合作平台和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流域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