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67)
2023(10068)
2022(8459)
2021(7504)
2020(5989)
2019(13653)
2018(13220)
2017(24769)
2016(13235)
2015(14949)
2014(15192)
2013(15029)
2012(14616)
2011(13805)
2010(14206)
2009(13272)
2008(12853)
2007(11581)
2006(10839)
2005(10378)
作者
(40666)
(33938)
(33811)
(32174)
(21864)
(16079)
(15228)
(13052)
(13001)
(12117)
(11892)
(11143)
(11121)
(10913)
(10667)
(10495)
(9985)
(9836)
(9758)
(9448)
(8817)
(8381)
(8245)
(7966)
(7760)
(7633)
(7446)
(7341)
(7016)
(6680)
学科
(82334)
经济(82233)
管理(33758)
(29368)
地方(26929)
中国(25905)
(21031)
企业(21031)
方法(20867)
数学(18090)
数学方法(17947)
(17678)
业经(16209)
地方经济(15900)
(14804)
(13627)
(12745)
(12702)
金融(12702)
农业(12285)
(11740)
银行(11729)
环境(11555)
(11539)
(11509)
(10162)
贸易(10147)
(9745)
(9591)
(9263)
机构
学院(201901)
大学(201217)
(94112)
经济(92084)
研究(81512)
管理(69576)
中国(61411)
理学(57641)
理学院(56800)
管理学(55865)
管理学院(55455)
科学(47032)
(44858)
(41822)
(41817)
研究所(37335)
中心(35372)
(32246)
财经(31807)
(31580)
经济学(30284)
(29766)
(29574)
北京(29567)
师范(29532)
(28609)
经济学院(26707)
(25941)
业大(25761)
科学院(24505)
基金
项目(124268)
科学(97949)
研究(92438)
基金(88756)
(76967)
国家(76303)
科学基金(64560)
社会(61660)
社会科(58408)
社会科学(58396)
(48346)
基金项目(46215)
教育(40765)
(40571)
自然(38310)
自然科(37352)
自然科学(37347)
自然科学基金(36638)
编号(35920)
资助(35807)
(33762)
成果(30246)
重点(28665)
发展(27828)
(27386)
课题(27175)
(26973)
国家社会(25859)
(24836)
创新(23486)
期刊
(123319)
经济(123319)
研究(72642)
中国(48271)
(30557)
(30056)
管理(28442)
科学(28204)
学报(27893)
(23033)
金融(23033)
教育(22319)
大学(21683)
农业(20604)
学学(20380)
经济研究(20246)
业经(18522)
技术(17915)
财经(16986)
问题(16969)
(14915)
世界(11636)
(11319)
技术经济(11145)
(10914)
(10468)
国际(10365)
现代(10275)
统计(10064)
经济问题(9991)
共检索到337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魏守华  方聪波  
基于1990-2017年中国25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首位城市集中度和首位/次位城市规模比两个指标测度城市首位度的演变特征,并计量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中心分布的影响。统计描述显示,中国省区的城市首位度呈分化特征,内陆省区"一城独大"且首位度偏高、沿海省区"双城记"而首位度相对合理。计量结果发现,城市首位度受经济发展水平倒U型影响,与政治中心分布集中度正相关,还受表征区域特征的城镇总人口、国土面积和对外开放度的影响。计量结果还表明,沿海省区相对合理的城市首位度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率先超越临界值、多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内陆省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达到临界值、单一政治中心分布等因素而城市首位度高。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中国省区城市首位度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在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政策启示是省级政府应科学认识城市首位度,不必千篇一律地追求过高的城市首位度,避免"一城独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瑶  郭晓平  
本文利用2001-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口首位和经济首位分别作为城市首位度的衡量指标,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市首位度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得出:以人口规模作为首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时,无论有无空间假设,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并不显著;而以经济作为首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时,城市首位度的提升对本地及邻近地区经济增长均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进一步地,分解效应结果表明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城市首位度每提升1%,将直接导致本地经济增长0.2802%,间接导致经济效应增长0.04965%,总的经济效应增长0.3298%。因此,在均衡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首位城市的经济驱动力,促进省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太虎  
由于城市发展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客观规律,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动态演化关系。文章提出通过中心城市太原合理化再配置区域生产要素、调整区域产业分工、抓住新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技术应用推广的契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质量,重新规划次级城市的发展路径,辐射带动次级城市要素承载能力和要素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在“集中”的同时“辐射”,在“聚合”的同时“联动”,在作为增长极率先发展的同时防止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利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较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度低;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影响我国省际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个别省份表现出来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寻求理论上的解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李卫东  张杰斐  刘文杰  
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划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种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组别,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但城市之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减弱,造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首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维良  韩增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合作进一步深化,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关系。由于发展水平、规模及特点等条件不同,城市在网络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在空间和网络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构建网络中心性评价模型,提出用节点中心度、网络中心势和网络密度等指标和参数对城市网络中心性进行评价,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长生  周志鹏  
利用空间面板德宾(Durbin)模型分析了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选择使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不存在非线性关系;本地城市首位度、相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当地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影响;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相邻地区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对本地区经济增长效应不同,可能存在正向或者负向影响,但是随着使用的空间矩阵所体现的区域之间互动依赖关系增强之后,相邻地区城市首位度的提高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数值稳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志鹏  徐长生  
笔者采用空间面板德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将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得到结论:我国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短期看,本省城市首位度对本地和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是不显著正向、显著负向关系;长期看,城市首位度对本地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为正,间接效应显著为负,总效应不显著为负。研究表明,龙头带动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在短期会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但是会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阻碍;长期看,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则会对本地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长期更应采取均衡战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王明  
2010年后,部分省份强化了提升省内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政策导向,这种以行政手段提升首位度的做法,会对城镇格局以及居民福利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基于量化空间模型,将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分解为生产率、用地指标、用地结构、就业机会、外生舒适度与住房有效供给率等维度,利用反事实方法评估了提升首位度的相关政策对居民福利、GDP以及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当省级层面给予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更多用地指标时,可以在提高这些城市首位度的同时提升总体GDP水平,但会导致均衡时居民福利水平有所降低;②GDP与福利的非同步变动,源于户籍制度影响下人口要素与土地要素的空间错配,即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人口集聚不足而一般地级市用地约束加强;③若降低落户门槛或消除省内城市间住房有效供给率的差异,均能使GDP与福利水平同时提高,且城市规模分布向Zipf定律收敛。为此,以提升经济密度为导向,以渐进的户籍改革为手段推动人口向省会及副省级城市集聚,多管齐下提高省会及副省级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水平,是优化城市规模分布、实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兴程  汪五一  张云佳  
文章构建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规模、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因素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而且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效果又不尽相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杰  刘传明  
平台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运行目标的达成。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之上,围绕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等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上升,但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异呈“N+V”型的变化趋势;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内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内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表现为东-西差异最大、中-西差异最小;地区间差异是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考察期内的平台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两极化或多极化趋势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承佳  李忠祥  
文章在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8个维度、60个基础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面临“数字鸿沟”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趋势;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呈上升趋势,但未出现极化现象;三大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存在非均衡性,且中部地区出现极化现象。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楚天舒  李晓红  
构建了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3年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西安11个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灰色关联理想点法计算了各时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各中心城市在不同时段的总部经济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及2007—2013年其总部经济总体动态发展水平,为研究2007—2013年中国11个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