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5)
- 2023(12211)
- 2022(10211)
- 2021(9013)
- 2020(7168)
- 2019(16090)
- 2018(15555)
- 2017(29185)
- 2016(15750)
- 2015(17144)
- 2014(16942)
- 2013(16876)
- 2012(16003)
- 2011(14913)
- 2010(15183)
- 2009(13883)
- 2008(13448)
- 2007(12017)
- 2006(11158)
- 2005(10237)
- 学科
- 济(89024)
- 经济(88953)
- 管理(42075)
- 业(40487)
- 企(29751)
- 企业(29751)
- 方法(27382)
- 地方(25309)
- 中国(24148)
- 数学(24075)
- 数学方法(23915)
- 农(21429)
- 业经(18418)
- 学(16938)
- 地方经济(15786)
- 农业(15207)
- 财(14651)
- 贸(14229)
- 贸易(14219)
- 易(13677)
- 环境(13530)
- 制(13081)
- 发(12886)
- 融(12826)
- 金融(12826)
- 银(12495)
- 银行(12447)
- 行(12107)
- 技术(11067)
- 产业(10739)
- 机构
- 学院(235625)
- 大学(234098)
- 济(108885)
- 经济(106956)
- 研究(91125)
- 管理(84551)
- 理学(72084)
- 理学院(71179)
- 管理学(70083)
- 管理学院(69657)
- 中国(67585)
- 科学(55479)
- 京(50167)
- 所(47690)
- 农(47269)
- 财(45515)
- 研究所(43341)
- 中心(39550)
- 业大(37599)
- 农业(37116)
- 江(36203)
- 财经(35938)
- 经济学(34458)
- 经(32631)
- 院(32129)
- 北京(31996)
- 范(31268)
- 师范(30846)
- 经济学院(30795)
- 科学院(28623)
- 基金
- 项目(154335)
- 科学(121085)
- 基金(111551)
- 研究(108525)
- 家(99720)
- 国家(98854)
- 科学基金(83058)
- 社会(72168)
- 社会科(68578)
- 社会科学(68561)
- 省(61327)
- 基金项目(58781)
- 自然(52690)
- 划(51527)
- 自然科(51454)
- 自然科学(51438)
- 自然科学基金(50536)
- 教育(48358)
- 资助(44634)
- 编号(41275)
- 发(40057)
- 重点(35531)
- 部(33149)
- 成果(32725)
- 创(32226)
- 发展(31769)
- 展(31286)
- 国家社会(30651)
- 创新(30272)
- 课题(30077)
- 期刊
- 济(130073)
- 经济(130073)
- 研究(74375)
- 中国(50988)
- 农(43775)
- 学报(41336)
- 科学(37332)
- 财(32902)
- 管理(32673)
- 大学(30687)
- 农业(29786)
- 学学(29339)
- 融(23961)
- 金融(23961)
- 教育(22727)
- 经济研究(22435)
- 业经(20756)
- 技术(19792)
- 财经(18675)
- 问题(16852)
- 经(16324)
- 业(15694)
- 技术经济(13426)
- 贸(13161)
- 世界(12532)
- 商业(12218)
- 国际(12031)
- 科技(11222)
- 版(11000)
- 统计(10815)
共检索到369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王颂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探索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是指经济总量数据的增长,包括GDP和人均GDP的增长;第二层次是指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活动效率的改进、经济活动中外部性的减少;第三层次是指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的不断演进与完善,文化理念的不断发展,例如人们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不断进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树 鲁钊阳
在探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基础上,对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存在的空间依赖性问题进行了验证,通过引入空间滞后变量,构建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运用中国1992~2012年31个省级单位的截面数据,从全域视角和局域视角分别对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全域视角下,除经济实力、经济市场化和人口素质等变量对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的影响均显著;在局域视角下,除经济实力、经济市场化、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变量外,其他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性。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阎坤 于树一
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美国、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方面因素,总结了市场经济国家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些共同经验,以期对我国"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所裨益。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因素分析 各国经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强文 任保平
中国改革30年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绩效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每一轮改革都能够带来提高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水平效应。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贡献明显,规模效率则几乎没有影响。在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因素中,国有经济比重增加和对外贸易的增加会产生负向影响,而第三产业比重和科研支出比重增加则会带来正向效应。因此,要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关键在于提高市场化程度,调整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增加科研支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广斯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章分别从思想观念制约,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四个方面分析其制约因素。然后从改变思想观念,倡导科学发展观;协调投资、分配和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制约因素 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郭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制约性因素往往可以归因于政策环境。因此,政策环境是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然而,改革政策环境不存在一步到位的方案,必须深入政策环境内部分析,充分考虑既得利益者的抵制与人民群众的支持。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政策环境 要素价格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薛贺香
本文首先建立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四个公共因子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其次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变量,并测算河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四个公共因子进行回归,具体分析影响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全要素生产率 因子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升银 王学义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稳定、创新驱动发展、市场机制完善、经济结构优化、绿色发展、资源高效配置、人民生活美好七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GIS技术、空间杜宾模型(SDM)评估分析2007—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7—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逐年升高,各省份增速明显且增长轨迹相似,但发展不平衡,省域之间差异较大。(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级阶梯发展格局。(3)经济发展、科教水平、公路密度、“四大板块”发展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空演化的直接驱动力,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4)对外经济水平、投资水平、市场化程度、人口密度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有限,其中人口密度具有阻碍作用,政府规制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何雄浪 杨继瑞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全新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理念的升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增长和高发展,但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十分明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在美国经济萎缩带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出口增长放缓的新形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从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基础工业优化升级、善用已有财力、重提西部大开发等角度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马国强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从高能耗、粗加工、科技含量低的生产发展模式向高科技、精加工、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而投资的增量及其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该从投资结构的优化入手。目前,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严重制约了资金向其他领域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洪银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要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实现这个转变需要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支持。一是通过知识创新支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传播,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意味着,大学无论是在科学发展还是在社会和谐中都起着重大作用、承担着重要责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欢进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非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从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颖飞
在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双重挑战下,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之后的中原经济区,应该抓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从自身的区位优势出发,在转变发展观念、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城乡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探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途径。这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制约因素 路径 中原经济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李天然
文章以OECD中17个国家1960~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从人口规模、质量、年龄结构和迁移分布等方面刻画OECD国家的人口变动轨迹,继而采用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CSE)估计法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索检验了这些国家人口变动各因素和综合因素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等转变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口环境下,总人口的过快增长会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人口迁移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抑制作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改变经济结构;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口的集聚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有正向作用;预期寿命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和动力,人口老龄化则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